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设计基础的教学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应从情感出发。通过学生对于自己熟识的事物和生活,表达自己的情绪,创造性的完成设计。在情感化的教学模式中,避免僵化、教条的构成规律知识的讲授。从学生们熟悉的自然事物,周遭的生活出发,寻求设计作品的主题。学生在设计形式上可以不用拘泥于哪一种特定的构成形式,鼓励学生有目的的为了自己作品的表现力度,将三大构成结合起来运用,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个性的表达。

关键词:设计基础 情感化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1-181-02

在我国,高等学院艺术专业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一般分为两条线路:(1)源于前苏联和西方的绘画基础教育,通常包括素描和色彩两个课程;(2)源于“工艺美术”概念的设计基础教育,通常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也被统称为“三大构成”、构成设计或是设计基础。作为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在大学一年级阶段一般都会进行这两方面的课程训练。在我国的高等艺术设计专业从开创到发展的今天,时代在变化,教育对象在变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变化,因此,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基础教育模式也应该随之而变化。

1 设计基础课程模式的现状

在我国,绝大部分艺术专业类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接受过绘画基础教育,他们需要参加相关的选拔性考试获得资格后才能报考艺术类的院校,进入大学进行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学习。近年来,高考艺术类考试的改革和调整将绘画基础即素描、色彩为主的考试作为基本的选拔标准,逐渐取消了在上个世纪90年代盛行的设计专业的专业设计考试,对于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设计,怎么样设计,设计是什么很茫然。因此如今大学中设计基础课程也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设计基础的课程,使学生在思维上由之前接受的传统的绘画思维转变到设计思维,为后期专业设计做好思维、理论和技法等方面的准备。

受包豪斯的理论及其现代设计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大学艺术设计专业都普遍开设了以三大构成为主要内容的设计基础课程。至今,仍有不少学校保留了此课程。但是在几十年的教学中,该课程逐渐僵化,强调构成定理,比如,点线面的形式、作用和意义;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等,对于美的理解走向了公式化的理解,忽视了人对于美的感受,忽视了包豪斯理念中设计不能脱离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的理念。从而使得设计基础课程逐渐走向教条化。随着当今科学技术更新之快,文化艺术传播之广,方式之多样,我们对于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模式的调整势在必行。

2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调整是“设计服务于人类”的使命要求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设计基础教育的目的也是如此。她需要激发出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通过自身对于事物的情感来设计,通过情感的表达来体现利用设计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样,作为现代设计,秉承着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更是要从情感出发,了解人类的情感,才能更好的通过设计来表达喜怒哀乐,通过设计来改造我们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唐纳德・A・诺曼在他所著的《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指出――“设计有三个不同的方面: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本能设计关注外形,行为设计与使用的乐趣和效率有关,反思设计考虑产品的合理化和理智化。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这三个不同维度,在任何设计中都是相互交织的。对于任何一种设计,其中一个维度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不过,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这三个维度如何与认知和情感交织。”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不可分离,缺一不可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必要部分,它影响着我们如何感知、如何行为和如何思维。情感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在设计基础的教学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也应从情感出发。通过学生对于自己熟识的事物和生活,表达自己的情绪,创造性的完成设计。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充分体现,是审美意识的独特写照。艺术不同于科学。在科学中,人们往往忽视审美和感情,把注意力集中在认知上。而艺术、艺术设计更注重的是美感、漂亮、美丽等心理层面的情感的表达,即审美。“艺术与人类情感活动之间有着不解之缘。艺术家的审美情感,构成了艺术的深层内涵,艺术家审美情感的品位和质量,决定着艺术作品的品位和质量。”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需要从情感出发,利用情绪的感染力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

3 情感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3.1 情感化教学模式的先行者

在我国,情感化教学模式运用于艺术设计教育并不鲜见。比如,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在进行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整合旧有的三大构成课程,从自然、艺术、和设计形式表现来阐述形式运用的作用及意义,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形式,表现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并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新的形式。在课程的实践中,安排学生通过行为艺术的形式来表现构成中的一些形式,诸如发射与剧集,重复与相似。这个以往单纯的在纸面上绘制骨格、图形来表达相应的艺术形式相比,显得更为生动,更具有现实的应用性。

3.2 教学模式的探讨

唐纳德・A・诺曼指出,情绪能帮助人们决策。正面的情绪和负面的情绪同样重要,正面的情绪对学习、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都很关键。心理学家Alice Isen和她的同事也指出,快乐能拓宽思路,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在当前的艺术设计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正面的情绪,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就创造性而言,设计者处于轻松愉悦的心境是有益的。作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使学生处于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可以利用讲笑话或者玩游戏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在好的情绪下,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僵化、教条地讲授构成规律知识。可以通过先发现后总结的步骤来传授构成规律知识。比如,让学生们在探索中发现美的形式,通过学生的系列活动,来验证构成的规律,然后再由教师结合优秀的设计作品进行构成规律的总结。通过这些身体力行的活动增强学生对于设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力和观察力,对于视觉表现的审美能力,锻炼学生的创造力。

在设计实践内容的安排上,以学生们熟悉的自然事物,周遭的生活为主题。学生对于熟悉的事物,能产生较多的感触,创作的主动性强,容易带入自己的情感。情感影响着作品的表达,使作品更加具有深度和内涵。

在设计实践形式的安排上,可以打破以往较为割裂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体系,要求学生在设计形式上可以不用拘泥于哪一种特定的构成形式,鼓励学生为了自己作品的表现力度,将平面、色彩和立体这三大范畴结合起来运用。

在设计作品的评定上,应鼓励学生的创新,鼓励学生个性的表达。此外对于一个作品的创作,除了评价它的结果,也应评价其创作的过程。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说,实践的过程更为重要。

大学的设计基础教育,是技能教育,更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个性教育。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认清当前教育的新环境,以开放的心态作出合理的选择。在设计基础教学中,我们应该彻底地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积极调整教学思路和模式,引入情感化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 赵建中,刘国芳.大学美术专业基础课中的情感化教育[J].艺术教育,2010(8).

[3] 周至禹.设计基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