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蚂蜂窝:解密“个性化旅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蚂蜂窝:解密“个性化旅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次采访给陈罡拍照的地点,选在蚂蜂窝刚刚投入使用的新办公场地。

在北京的SOHO现代城,蚂蜂窝的办公用地经历了四次“迭代”,从最初的1807室到现在1111室等多处,用地规模“翻个数量级”的扩充,员工也从最初的十来人发展到现在的130余人。

最近大半年,在线旅游社区蚂蜂窝显得比较高调:地铁车厢里持续的广告投放,B轮融资落地,移动端产品紧锣密鼓地亮相。

“移动互联网就是为在线旅游而生的。”蚂蜂窝联合创始人、CEO陈罡与《IT经理世界》分享这个观点时,蚂蜂窝正在感受着移动互联网带给他们的冲浪刺激。今年4月,蚂蜂窝在移动端的安装量已突破 2000 万,其“旅游攻略”下载已经过亿,而且有超过90%都是用户通过移动端完成的。

今年年初蚂蜂窝完成了第二轮1500万美元的融资,重点投向之一就是移动端。

蚂蜂窝在移动互联网的布局始于2011年,在同行业中算得上发力更早更快的,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一个“APP矩阵”。

移动端的玩法是全新的,陈罡对此深有感触。

七年前,因为喜欢旅行,陈罡和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吕刚建立了一个叫做“蚂蜂窝”的论坛,将身边的旅游爱好者拉到一起交流旅游心得。他们认为,蚂蚁和蜜蜂都是喜欢群居的动物,遂将网站取名“蚂蜂窝”。二人开始组建团队、正式创立公司并启动运营,是在2010年。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如果照搬PC时的思路不见得会好用。”陈罡说,因为移动端的产品形态以及用户交互方式,已经和以前完全不同。

航母与战舰

移动互联网对于蚂蜂窝这样的在线旅游平台就是“如虎添翼”。

在陈罡看来,移动端的产品不应该是“大而全”的,每个APP应用都得“有针对性地帮助用户解决非常具体的问题”。但是仅有这些散点的APP是不够的。

关于移动端与PC端的关系,他有个“航母”与“战舰”的比喻。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单纯的移动互联网APP在这个竞争越发激烈的时代是很难有持续竞争力的,具备PC端的服务能力相当于有航母级别的战略储备,只有拥有PC端才能够承载更巨量的用户,才能承载大数据。“每个APP就相当于有精确打击力的战舰,能非常精确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大数据的平台就相当于航母。”

在这个逻辑下,陈罡认为,蚂蜂窝在PC端的竞争力可以通过APP的方式更好地辐射和延展,形成更强的竞争力。

蚂蜂窝推出的第一款应用是“旅行翻译官”,在2011年4月,这个产品是根据手机有关声音的特性而专门开发的,当时在PC端都没有这个产品。目前,蚂蜂窝已有旅行翻译官、旅游攻略、旅游点评、旅行家游记和嗡嗡等APP,加上即将推出的“游记”,这几款核心APP 以及50多款目的地APP矩阵。

陈罡接受《IT经理世界》采访时,蚂蜂窝的新APP“游记”已经提交苹果APP STORE,正在审核中。事实上,蝉游记、在路上、面包旅行等APP创业团队早已经在“游记”这个细分领域摸索尝试,蚂蜂窝的“游记”相较于他们的吸引力是什么?

陈罡认为,一是蚂蜂窝2500多万旅行用户的社区平台,会让参与分享的用户得到更大范围“被分享”的激励,这是单纯的APP目前难以具备的;另外就是蚂蜂窝强有力的“信息存储的结构化”,把每一个用户UGC的信息不仅仅按照他个人的纬度存储,也会按照目的地等信息结构去存储。

看家本领“攻略引擎”

陈罡不讳言,UGC是蚂蜂窝的优势。但事实上,旅游攻略蚂蜂窝不是第一个做的,市场上也不是只有蚂蜂窝一家在做,为什么蚂蜂窝的旅游攻略下载量这么高?

“我们的攻略引擎和我们UGC的机制,是非常核心的竞争力。”在陈罡看来,基于这两点,市场上几乎没有对手具备这样的能力。

他认为,蚂蜂窝出现以前,国内有关旅游信息和旅游资讯的传播和利用还都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

陈罡把旅游的信息资讯分成两类数据:一类是线下的出版物,比如全球著名的旅行者社区Lonely Planet出版的旅行指南系列,他认为这类信息存储是“比较静态的”,信息的更新也“比较缓慢”;第二类就是早期新浪旅游、搜狐旅游等门户的旅游频道,采用简单的编辑生产的方式和简单的文章的方式,没有从更多的纬度沉淀、梳理、加工旅游信息。

蚂蜂窝已经逐步在改变这种“原始粗犷”状态。陈罡进一步解释:

第一,作为一个有用户规模的在线社区平台,大家愿意在蚂蜂窝分享和交流,反过来,这个平台通过各种纬度和渠道能收集最实时最新鲜的UGC;

第二,蚂蜂窝有一套很强的攻略引擎和以目的地为主的信息结构体系,对UGC信息,会通过与搜索引擎相关的一些数据挖掘、语意分析等技术和手段,去更好更准确地识别和归类,并且以结构化的方式进行存储;

第三,会以“旅游攻略”这样的完整产品形态,把这些信息分发给更多即将出发的旅行用户,而且因为这些信息都是结构化的,之后对他们的重复利用和再度流通都会更迅速。

陈罡告诉《IT经理世界》,从2010年开始组建团队时,他们就着手建立这套系统,到2010年底整个系统就已经小有规模地运转起来。

现在来看,这是个有“前瞻性”的决定。事实上,也是因为陈罡一直做搜索引擎的经历和经验,外界看来是无心插柳,实则却是有意栽花。据陈罡透露,蚂蜂窝现在的技术团队有1/4的人力是专注于数据挖掘、语义分析等领域。

一个关于旅游信息的“正向循环”由此形成,而最终的效果就是蚂蜂窝旅游攻略的增长,规模效应正在显现。从2010年3月创业开始,蚂蜂窝就把旅游攻略当做核心产品,到今年4月份突破1亿次的下载。

当移动互联网和碎片化交流到来的时候,像蚂蜂窝这样的基于兴趣的垂直SNS社区更是“如鱼得水”,借助LBS属性很强的旅行社交软件“嗡嗡”,实时移动的 旅游版大众点评“旅游点评”,突出图片社交、随时随地分享特性的“游记”等,突围在PC互联网时代的困境:用户规模、用户活跃度。

同时,搜索引擎下一步向发现引擎、推荐引擎的发展,使得蚂蜂窝在资本市场也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在大数据里找到商机

基于规模化的用户资源、形成庞大的数据库,有了这一切之后,蚂蜂窝平台的商业化也就有了相对清晰的思路。

陈罡介绍,目前蚂蜂窝主要的商业模式是,来自品牌机构的品牌广告,以及OTA(Online Travel Agent,在线旅游机构)的效果广告。

2012年下半年是商业模式的试水阶段,蚂蜂窝获得了千万元级的收入。其中除了在意料之中的品牌广告收入有大幅增长外,效果类广告收入增速迅猛。其合作伙伴包括航空公司,也包括携程、淘宝等互联网公司。

陈罡介绍,目前蚂蜂窝与OTA之间的合作仍然以广告的方式结算,简单来说就是,撮合交易、获得佣金。

2013年,蚂蜂窝进一步加大对盈利模式的探索,新推出的“一窝蜂”就是新商业模式的探索之一。虽然“一窝蜂”服务会向用户推荐包括酒店、机票、签证、门票、当地个性化旅游服务等旅游产品,但与其他平台单纯售卖产品不同,蚂蜂窝是根据数据分析,发掘旅行者当前的趋势和热点,有侧重地推荐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最近蚂蜂窝升级了“旅游攻略”APP,使其全面HTML5 化。这个技术性手段变化的背后是,打破原有的固化数据,为实现多个APP之间互相调用成为可能。“好处在于蚂蜂窝整个平台的信息流动性会更好,信息的更新、后期运用的扩展,以及对接OTA合作伙伴等方面,都会更加灵活。”陈罡解释。

陈罡强调,“一窝蜂”不是单纯做旅游服务产品的特卖,而是针对数据分析结果来协调产品。以优质的UGC信息为基础,根据曾经体验过的旅行者他们的口碑和评价,通过后台的数据分析,找出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帮助用户决策并方便预订,这是“一窝蜂”的运营思路。

在他看来,蚂蜂窝仍然定位为“提供高质量信息和帮助用户旅游消费决策的入口”,不是OTA,也不是交易平台。

蚂蜂窝有个很小的产品“酒店排行榜”,曾有一些酒店、旅行社的合作伙伴希望出很高的价格在排行榜上推广自己的产品服务,但是蚂蜂窝的运营团队很明确地拒绝了这类生意机会,只因为后者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很好的用户口碑和评价。

类似“酒店排行榜”这样的产品,未来不会卖竞价排名吗?陈罡很肯定地说,即便推出“竞价”这种产品,蚂蜂窝也会有很好的平衡,“我们确保要做细水长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