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公有民办中小学教师分类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公有民办中小学教师分类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有民办中小学是近几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型办学模式,“是一种集公办与民办为一体,既体现政府办学的规范性,又有较大的办学自,同时吸引社会对教育的投资,使学校的办学规模及办学质量有一个较快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办学体制”。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依靠的主要力量,针对公有民办中小学新的特点,有必要探讨其教师管理。

一、公有民办中小学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有民办中小学发展至今,数量还不是很多,每个地方拥有具有代表性的一两所学校。“国有、自筹、承办、自主”是学者们公认的此类学校的显著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了公有民办中小学与公办、民办中小学的差异,也造成了此类学校师资管理的独特性。

但是办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需要长久维护和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管理也不是一件孤立的事,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和共同参与。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公有民办中小学的教师管理有以下方面值得关注:

1.教师选聘平台相对单一

公有民办中小学可以自主地招聘教师,这是国家对其发展的扶持政策。但是,由于我国人事制度的特点及来校应聘群体的多样化(应届生、在职教师、社会人员等),单纯依靠学校一己之力来考核聘用教师,过分突出学校自主聘任权而缺乏监督机制,往往是不全面的,会导致聘用信息不畅通,聘用主体双方不对等,教师“工作安全感”减弱等一系列问题。

2.对兼职教师的管理略显薄弱

公有民办中小学有很大一部分是兼职教师,他们在完成本单位的教学任务后,抽取一定时间来学校进行讲学、教学。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这部分教师的管理措施尚未完善,学校对其来校的时间、次数,讲学、教学的质量、效果等没有一个系统性的规定。对他们的身份界定也极其模糊,这极易造成兼职教师轻视兼职工作,减弱教学效果,降低学校兼聘教师的作用。

3.管理措施略显单调,不重视因“师”而异

每所学校不同的教师个体之间总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公有民办中小学也不例外。从公有民办中小学的办学实际来看,拥有比公办、民办学校更为复杂的教师结构,不同的教师在年龄、教学水平、知识结构、人事关系等方面表现出差异,不同类型的结构在公有民办中小学的每位教师身上交合,使得每一位教师都拥有多种身份和不同定位,如果简单地采取整齐划一的管理措施,就很难真正发挥每一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削弱管理的激励功能。

二、公有民办中小学教师管理特点分析

上述问题表明现有公有民办中小学的教师管理严谨有余、灵活不足。把全体教师纳入同一套管理考评体系中,实行完全一致的管理措施,使教师普遍感到压力过大,不利于其身心的发展和个人素质的提升。

每所学校师资构成的复杂程度和种类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公有民办中小学对教师的聘任、聘用方式相对灵活,教师聘任制是我国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教师任用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聘用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用人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设置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重要人事管理制度。为此,它所直接产生的结果是教师人事结构的多样化,不同的人事结构构成了教师与学校之间不同的雇佣关系,形成了不同的教师群体。这是公有民办中小学师资构成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一个显著特点。

笔者在调查分析了公有民办中小学的教师分布现状,结合高校教师的人事结构分类,认为就目前而言,公有民办中小学的师资按其人事结构来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固定编制队伍

这是公有民办中小学师资构成的主体部分,包括自主招聘的在职教师、应届大学师范类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及采用人事制度的非师范毕业生等,他们是完成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主力军,在学校师资构成比例中所占比重最大。

2.相对流动队伍

主要包括名、优教师或老教师返聘、公办学校教师借调等,他们也属于公有民办中小学的正式员工(在编人员),但是由于教师年龄、身体状况、原单位态度等因素,稳定性相对较弱,每年甚至每学期都有可能变化。

3.编外人员

这主要是指兄弟学校之间合作交流的挂职人员、名牌大学来校兼职的专家学者或是公办学校来校兼职的骨干教师。他们的人事隶属关系仍在原单位,定期或不定期的来校做临时性或阶段性的讲学、教学、管理活动。

不同身份教师群体的不同特点汇集在同一个“团体”中,便会给它的管理带来难度,学校教师管理是面向每一位教师的,因此既要注重教师群体的团队精神又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位教师的个体差异性,用现阶段公有民办中小学所普遍采用的教师管理措施来涵盖整个教师队伍,显然是具有一定问题的。

三、公有民办中小学教师分类管理模式的构建

学校由于其操作和功能的特点,首先要建构民主的管理、主体的管理,或者民主管理与主体管理有机结合的格局,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全员的主体性,真正有感情地投入。为此,针对公有民办中小学教师群体具有的不同特点,从管理效能最大化的角度来考虑,笔者设想按照现有公有民办中小学具有的三类教师群体来构建此类学校的教师分类管理模式,按“类”管理,各尽其能。

教师分类管理是对公有民办中小学原有教师管理的进一步深化和改进,是立足在以教师为本位的基础之上的,它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体现,也是个体差异管理思想的具体运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1908-1970)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类,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五类需要从低级向高级依次发展,形成金字塔的层次。要激发人的心理的内在诱因去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就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去满足职工的上述需要。

因此,任何一个组织在管理中都应强调根据人们不同的需要设置目标进行激励,并通过满足低级需要和教育形成高级需要,推动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高和组织自身的不断发展。

不同群体的教师因为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对自身的定位是不同的,因而所追求的需要也处于不同的层次上,需要根据不同群体教师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发展规划,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有效地激发其工作动机。

根据公有民办中小学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阶段发展的实际,笔者认为教师分类管理模式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师资引入机制

由于公有民办中小学应聘人员的多样化和学校教师聘任类型的复杂化,要快速、有效地招聘到适合学校发展的优秀师资,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师聘任类型建立相应的选聘平台。

(1)以学校为主,人才交流中心参与的方式

针对固定编制教师中的应届毕业生是每年国家就业的主体的特点,加强公有民办中小学与当地人才交流中心的联系,建立与人才交流部门的长效联系机制,以其为中介需求信息和获取求职信息,通过人才交流部门了解求职人员的背景,保证师资的质量。

(2)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共同参与的方式

以名、优教师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相对流动教师是在职教师中的优秀群体,是公有民办中小学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力量。在职教师的流动按照政策要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人事机构。公有民办中小学应当密切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由学校负责考聘,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把关和协调,保证这部分教师的骨干性和优秀性。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应对这部分教师进行备案,宏观掌控。

(3)学校和编外人员原单位共同参与的方式

这是公有民办中小学编外人员的引入机制。编外人员不脱离原单位,学校势必要通过与其原单位的联系来了解兼职人员的能力、表现和业绩,协调兼职人员本职工作与兼职工作的关系。保证编外人员来校工作的时间和效果。

2.校内管理机制

教师是学校的员工,对教师的管理很大一部分表现为学校内部对教师的管理考评制度。公有民办中小学拥有三大类的教师群体,应当将分类思想渗透到日常的教师管理工作中去,建立分类管理体系。

(1)“资格审查、分类归档”:即对公有民办中小学的现有教师按照固定编制教师、相对流动教师、编外教师三种类型进行审查、分类,分别造册登记。遇到特殊情况,无法明确定性,如公办学校教师的长期性借调(超过两年)等,学校可以根据其年龄、在学校中作用发挥的侧重面等因素来确定其类型。分类归档工作是实施教师分类管理的前提条件。

(2)“各有侧重、制定标准”:根据不同类型教师的特点和学校希望不同类型教师发挥的作用,制定相应的管理要求、考核标准、待遇水平等。

一般就固定编制教师而言,可以偏重教师的再教育、工作业绩的量化考核等。

就相对流动的教师而言,可以以激励、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为主。

对于编外教师,学校应当偏重对其在校期间工作效果的鉴定,规范其在校期间的教学、管理活动。

(3)“专人负责、按类管理”:在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之后,学校落实相应的管理机构,组织专门人员来负责管理考核,这是实施教师分类管理的组织保证。

(4)“灵活机动、互通有无”:分类管理把一所学校的师资进行了人为归类,每一类教师的工作量要求、薪金基数是不同的,操作不好容易使不同类教师彼此孤立起来,影响凝聚力。为此,在分类的大原则下,学校还应出台相应政策,把分类管理统一起来,加强不同类别教师之间的沟通。如有第一类教师起到了第二类教师的作用或者第二类教师承担了第一类教师的工作,可以增加享受相应类别的管理政策。

3.管理监督机制

任何有效的管理都需要一定的监督机制,以确保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公有民办中小学的教师分类管理也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需要建立对学校产生影响的和内部监督机制。

(1)发挥学校教育工会、团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密切学校与在编教师的联系。

学校应当重视校内群团组织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工会、团委等部门设立相应的教师投诉点、教师意见箱等反馈监督工具,密切学校领导层和普通教师的联系,及时掌握教师的思想动态。

(2)发挥教工之家、教师协会等校外社团组织的作用,维护兼职教师的合法权益。

教师协会等教师社团组织要为保障和维护教师权益,特别是流动性较强,归属感较弱的兼职教师群体的权益努力。要以走访、调查的形式及时了解所属教师在公有民办中小学的工作、生活现状,促使学校管理工作的不断改善。

(3)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监督作用,保证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公有民办中小学虽然拥有较大的办学自,但依然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业务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以检查、教育督导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学校教师管理进行掌控,保证管理的高效、合理。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影响的行为”,所以教师分类管理的实施需要校内校外、全校上下共同来参与完成,需要学校、社会,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协调统一,建立一种开放式的管理网络:

在公有民办中小学中实行教师分类管理模式是提高此类学校工作效率,达到学校和教师利益双赢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具体的实施操作中,各所学校应当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细化和异化,力求使教师分类管理真正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力.对“公有民办”学校办学体制的一点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5).

[2] 李金初,论学校国有民办制.中小学管理,1996(9).

[3] 王海仔,关于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思考.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8(4).

[4] 水,管理心理学.第4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