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找寻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发展的新空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找寻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发展的新空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主创新理论起源于约瑟夫•熊彼特,他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以“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为特征的创新概念。

1974年,费里德曼继承和发展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创新不仅指技术创新,还包括组织、管理等其他方面的创新。

概括起来,一种是基于发明和创新视角的狭义的技术创新,强调技术创新中技术的发起性,注重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另一种是从技术、市场、管理和制度等经济系统的要素角度的广义技术创新。这表明自主创新有两种观点。曼斯菲尔德的技术推广理论,门斯的周期阵发理论,卡曼、施瓦茨的市场理论等是最具代表性的技术创新理论。

随着技术进步不断加快,自主创新的产生途径也不断变化,大致经历了技术推动模式、市场拉动模式、耦合模式、系统集成及网络化模式、整合模式等五个阶段。

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何进行自主创新,各国学者均有相关研究。综观世界各国创新途径的选择,韩国和日本是实施引进创新、集成创新战略的成功典范,而美国则是原始创新战略最为成功的国家。美国企业长期以来强调以产品创新为中心的营销战略,不愿在开发新的制造过程上进行大量投资,让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企业从事制造;日本企业则通过对先进过程技术的开发来提高市场份额,对产品技术的价值进行补充。在产业自主创新领域,A-U(Abernathy-Utterback)模型作为经典的研究范式,以美国产业创新为案例,反映了产业成长过程中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的关系及分布特点。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演化路径最初也是基于A―U模型展开的。

Kim(1997) 以韩国的汽车产业、电子产业、半导体产业为例,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逆向技术发展的三阶段模式,即引进、吸收和提高的阶段发展过程。

Hobday(1995)以电子工业为研究对象,对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四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学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后发国家技术学习的五个阶段。但这一过程也不是完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发展路径相背,可能跳跃一些阶段。

Amsden (1989)认为发展中国家初始阶段技术引进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后技术追赶过程呈现为一定的阶段性;Lee,Lim(2001)也提出发展中国家技术追赶的三种途径:路径创造式、路径跳跃式和路径追随式。

“自主创新”是基于发展中国家的背景提出的,国内较早涉及自主创新的是陈劲(1994),随后谢燮正(1995)、杨德林(1997)、柳卸林(1997)、傅家骥(1998)等对自主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学术界对自主创新的概念界定存在较大的争论(胡晓鹏,2006),但大多数认可自主创新包括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关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途径分析很多(陆国庆,2003;郑锡胜,刘保民,王德智,2001;谈毅等,2007;徐荣贞,2007;张保胜,2007;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8),但归纳来看,原始性创新模式、集成创新模式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这三种模式代表了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发展途径的主要类型(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6;郁培丽,孙飞,2005)。在不同的高技术产业领域,针对不同的产品和技术,自主创新的途径也会存在差异。比如信息产业,核心技术要依靠原始性创新;重点技术领域要强化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则重点推动未来具有产生高附加值潜力的战略性产业发展(曹方,2005)。此外,还要借鉴日韩两国的经验(刘勇,雷平,2008),并考虑我国技术现状及社会发展状况等问题(吴晓波,1995;谢伟,1999;周路明,雷家,2007;陈劲、王方瑞,2007)。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国内学者指出当前制约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障碍有政策环境、创新体制和国家的科技投入(郭励弘等,2000;李志军,2004;路甬祥,2005;刘新民,2005),还有企业的技术选择路径等因素(安同良,2003;陈清泰,2006)。因此,要着力营造有利于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发展环境(王昌林,2007),探索企业基于产品升级的自主创新路径(毛蕴诗、汪建成,2006),并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升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江小涓,2004)。

总之,以往研究确有诸多建树,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外学者对自主创新的类型、决定因素、技术扩散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这些研究大体上是从整体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的;国内研究对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迫切性和意义论述较多。已有的研究虽然涉及到产业自主创新的内容,缺少对产业自主创新的深入具体研究,没有着力研究中国产业内部自主创新机制的实现过程,对自主创新的模式和路径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而专门针对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途径的研究更少;此外,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理论层面较多,实证分析较少,因而很难抓住关键问题深入分析。

正因为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也为未来研究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途径提供了空间:一是如何对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科学的界定,建立自主创新能力的测度模型、测度指标体系和测度标准。二是如何从知识的演化规律出发对形成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与内在机理进行研究,并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和提升的综合模型。三是如何对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产业自主创新模式并形成相关政策体系。四是如何学习国外的先进发展模式,并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尽快走上创新型国家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