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诠真(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诠真(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十九、如封似闭

1、托肘

接前势,左手往右下穿托,手心朝上;右手成掌,手心朝上。左右右两手十字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图43)。

2、抹肘

前势不停,两手同时抹肘,翻转,两手心均朝下,两手相合,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图44)。

3、退步盖掌

前势不停,两手同时向左右两边分开,右手与右肘平,左手与左肘平,掌心向下。两手向前、向下盖掌,至腹前。同时右脚后撤(图45)。

4、翻掌收步

前势不停,两手掌往下经小腹,向内、向上、向前翻掌,手心向上,同时身体重心后坐成左虚步,目视前方(图46)。

说明:

1、古代的大门有有两扇门组成,每扇门上有一环,关门之用。“如封似闭”就像两手拉住两个门环把门关起来那样,故得名。封闭意其意思为关闭,不让对方进攻我。

2、托肘抹肘是“三十六手”特有的一种动作,要反复练习,才能熟练完成。双方较技时,控制对方的肘,和保护自己的肘不被对方控制,是战胜对方的重要一招。而36手的托肘抹肘,既可以护自己肘,又可以控制对方的肘。

3、盖面掌,是八卦掌中常用的掌法。孙禄堂把它引进到太极拳中,丰富了太极拳的内容。

4、所有动作要完整一气完成,尾闾正中,整个动作符合平直圆的要求。

技击含义:

1、两手成下 字手,手掌如两扇门,称为“加封”,属防守法;继而沉肩垂肘,两掌微收向里引进,以化解敌力,分后即合,以闭劲向前按出,似关闭门户,称为“似闭”,属进攻法。可见“如封似闭”一势,是由“如封”的防守法,及“似闭”的进攻法两者合成的。是先防后攻,防后反攻,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典型拳势。

2、我用搬拦捶时,对方以右脚在前,用左手推我右拳,我右拳速抽回。同时含胸松胯,坐在右腿,左手在自己右肘下穿出,向敌人左手腕格去粘住,放在对方之左肘上,左手即翻转速弓左腿,双手向前按去,使敌不得走化又不得分开。

3、假设对方按我右臂,我用托肘抹肘动作化解,退步,一个盖面掌反击对方,我趁其不稳之时,进步以两手击其胸部,对方必跌出无疑。

4、前人有诗云:“如封似闭更出奇,采扌列推按四般施。不像他家凭猛力,开弓发箭准相宜。双推双扑势更凶,好似猛虎入羊群。谨防刚劲刹不住,偶然过量即成空。”

二十、抱虎推山

同十二式,唯面部向东(图47、48)。

二十一、开手

同第五式(图49)。

二十二、合手

同第六式(图50)。

二十三、单鞭

同第七式(图51)。

二十四、肘底看捶

1、扣脚握拳

接前势,扣右脚,右掌放平,手心朝下,内旋,即一个平字手,改成握拳。眼看右拳,拳心向内(图52)。

2、进步肘底看捶

前势不停,右拳经小腹部往左肘里侧捶击,拳眼对左肘尖,拳心向里,贴置于左肘下,犹叶底藏花,目视前方。同时右脚跟步,靠向左脚胫骨处(内踝处)里侧,成左丁八步,面向东,目视前方(图53)。

3、退步肘底看捶

前势不停,右脚往回退一步,重心后移,左脚随着右脚同时后退一步,仍成左丁八步。两手保持不变(图54)。

说明:

1、肘尖下垂处,叫“肘底”,“看捶”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看守”,看守好肘底,保护肋部,以静观动;另一层意思是就是吃我一拳的意思。所以“看”字,寓以静待动之势,寄伺机乘隙,蓄势待发之态,气势呼之欲出,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式是从武式的肘底看捶和八卦中的“叶底藏花”演变而来。

2、扣右脚,要用腰之力带动内扣,要有圆活之趣。

3、身要直,上身随步移动,身体不能前俯后仰,要保住中正安舒。

技击含义:

1、《各势白话歌》说:“肘底看捶打腰间”,《全体大用诀》说:“肘底看捶护中手”,《太极拳体用全诀》说:“肘底看捶缠绕黏,乘隙一拳莫失机。”充分说明了“肘底看捶”式的体用。寓用拳看守于肘底,以静待动,伺机乘隙,蓄而后发之义。以拳横撇敌之胸胁、腰等中部为主,兼或乘隙捶击腹、裆等下部,或直冲头面上部,乃太极“五捶”之一,因其凶险而要谨思慎用。

2、对方以右顺拳击我前胸,我用左手搠住对方来手向上 ,小臂稍向里一裹,握住对方右手,转腕上托,同时右手下击其胁。

3、对方以左顺拳击我前胸或面部,我左小臂屈肘外 ,紧接着以左臂内旋,左掌堵其肘部,向我左侧捋化,同时右拳向其左肋进击,左脚趟其胫骨。

4、我以左手由我右外方缠采对方手臂,如果被对方随手擒握,我即滚腕外翻推掷,其擒手自脱而跌倒在地。

二十五、左倒撵猴

1、转掌抱球

接前势,两手同时旋转抱球,右手在下,手心向上;左手在上,手心向下。两手相距两乳间的距离,如抱球状。面朝东(图55)。

2、扣步接手

前势不停,右手从左手下往右划一平圆,至身体右侧稍低于肩,手心朝上。右脚同时以脚尖为轴,脚跟外扣,成扣步,腰要塌住(图56)。

3、提腿搂膝

前势不停,提左腿,腿与腰平,同时左手搂膝(手掌平展,手心向下,绕膝划弧)(图57)。

4、跟步推掌

前势不停,右手变字手,螺旋形从胸口向前左推出,推至胳膊似直非直,似屈非屈,食指梢与口相平,目视右掌。左手拇指、食指撑开成半月形,到大拇指离胯二三寸处停止,掌心向下,肘尖微向前。与此同时,左脚往前左迈步,右脚跟步,成丁八步,面朝北(图58)。

说明:

1、总的要求要手脚一气贯穿,处处要做到平直圆,成型时,要有八面支撑之感。

2、顾名思义,犹如人猴相搏,我退步以诱其深入,然后乘势袭击其头面胸肋,将其撵走,故名。此势原名“倒卷肱”或“倒捻红”。 肱者,臂也,皆因其手臂向侧后方连续回环倒卷的动作而得名。武式太极拳把它定为“倒撵猴”。“倒”,是退步的意思;“猴”喻敌之机警强悍; “撵”是赶走、驱逐之义。“倒撵猴”意为:若敌连续猛攻,我却战却退,以避其锋,但守中有攻,退中有进,走中有粘,化中有发,以抑挫其攻势。边退边打,左右连环探扑按击,抓闭藏捞,挽扳挑担,敏捷机智,发劲沉着通透,出手见红。

技击含义:

1、同左搂膝拗步。

2、“左右倒撵猴”是连续退步,以守为主,以守为攻,边退边打,闪展腾挪的经典拳势。《体用大全诀》说:“退行三把倒转肱,坠身退走挽扳劲。”可见此势之奥妙在于发沉劲,腰松胯落,坠身挽扳。劲起于脚,而腿而腰而脊而达于手,对方受沉劲顿挫,必失其握力,乘隙探扑按击,必建奇功。

3、若对方从我左方用拳击或脚踢,我用左手下搂以格拦之,同时以右手迎击其面部或胸脯。若对方连续进逼,我以退为进法,后退时撵化去对方的劲,退步引对方深入,我以沉劲松其腰胯,翻左掌向上向左后撤臂退步,与此同时,在对方跟进的一刹那之间,我速翻右掌向对方左胸部按击,在此一退一进之际,如进军之突然受阻,使其措手不及,而我胜之。

二十六、右倒撵猴

1、扣步接手

前势不停,左手往前伸,至身体左侧与肩平,手指朝北,手心朝上;同时右手往胸口拉,与左手在同一面上,手心向下,指尖向北。左脚同时以前脚掌为轴,脚跟外扣,成八字步,腰要塌住(图59)。

2、提腿搂膝

前势不停,提右腿,腿与腰平,同时右手搂膝(手掌平展,手心向下,绕膝画弧)(图60)。

3、跟步推掌

前势不停,左手变字手,螺旋形从胸口向前推出,推至胳膊似直非直,似屈非屈,食指梢与口相平,目视左掌。右手拇指、食指撑开成半月形,到大拇指离胯二三寸处停止,掌心向下,肘尖微向前。与此同时,右脚往前右迈步,左脚跟步,成丁八步,面朝南(图61)。

说明:

左右倒撵猴,以脚为标准,左脚在前称左倒撵猴,右脚前称右倒撵猴。

技击含义:

1、同右搂膝拗步。

2、若对方从我右方用拳击或脚踢,我用右手下搂以格拦之,同时以左手迎击其面部或胸脯。若对方连续进逼,我以退为进法,后退时撵化去对方的劲,退步引对方深入,我以沉劲松其腰胯,翻右掌向上向右后撤臂退步,与此同时,在对方跟进的一刹那之间,我速翻左掌向对方右胸部按击,在此一退一进之际,如进军之突然受阻,使其措手不及,而我胜之。

二十七、左倒撵猴

同二十五式,但无“转掌抱球势”(图62、63、64)。7

二十八、右倒撵猴

同二十六式(图65、66、67)。

说明:

左右倒撵猴可以反复做多次,但一定要成双。

二十九、左搂膝拗步

同十五式(图68、69、70、71)。

三十、手挥琵琶

同十六式(图72)。

三十一、海底针

1、调裆抱球

接前势,左脚后收半步,脚尖点地,调裆(敛臀提谷,裆部圆松,臀部微前送),同时,左手往胸前内旋,转掌心朝下;右手往胸前外旋,转掌心朝上;两手相对,相距两乳根间的距离,如抱球状(图73)。

2、左手平圆、右手立圆

前势不停,左手向右、向前、向左,划一平圆,至大拇指左胯约二三寸处,拇指撑开为半月形。同时,右手向下、向右、向上、向左、向下划一立圆、至左膝约二三寸处,拇指撑开为半月形(图74)。

3、右手向下、探身按掌

前势不停,右手经左膝前,尽量往下按掌,至左脚背部。身体同时下探,重心下移(图75)。

说明:

1、“海底针”的命名含义历来不同。有人说,其式如伸向海底摸取珍珠之意,但也有人说,“海底”是一个穴位,即腋下的极泉穴,或下肢内踝尖下的照海穴。我们同意穴位说,但穴位并不指极泉穴、照海穴,而指裆部气海之底的会阴穴。武术的“海底”是借指,相当于这一穴位高度的裆部,因技击时实际攻袭的要害部位乃是男子的肾囊,即。海底针的“针”指的是指法,以针喻指四骈指像钢针似地插点敌方的裆部要穴。故此势名“海底针”。

2、调裆又作吊裆。调整裆部,使之圆裆,谷道上提。

3、左手平圆,不宜幅度过大;两手抱球时与收左脚一致,右手向下、探身盖掌时不可翘臀部,即要敛臀。俗话说:“挺胸凸臀功夫不深。”

4、身体向前曲手折时,两腿力求不弯曲。当然,对中老年这样要求有难度,也可适当弯曲,视自己的体力而定。腹内要有虚空松开之意。

5、武式的“俯身按势”姿势有其相似之处。

技击含义:

1、对方以右手来击我,我以左手画平圆化解(向旁搂开)。我随即以右手击其胸,若对方以左手握我右腕时,我顺劲向地下沉,同时运劲于指,点刺其裆部阴囊(海底)。

2、如果我以右手进攻对方前胸,手腕被对方抓住,抽不回来,我用左手画平圆,击其手,化解,右手顺劲下沉,击其腹部。

3、“海底针”一式主要作用是用柔中寓刚的锁缠劲擒拿制服对手。其用法如下:敌以右手握我右手,我即以左手覆于彼手背上,锁扣其掌指使不得脱,我右手稍引进,以掌缘由下往上缠钩其腕桡骨处,两手同时随折腰沉裆势,屈肘沉劲下采,带劲齐发,使之反筋背骨,立跪于地,或双脚离地,向前仆俯,且后脑震荡。若不依势就范,必遭骨折。

三十二、扇通背

1、收脚托掌

接前势,左脚收脚,以前脚掌点地,成丁字步。右手向上托起,至前额右上方,身体亦同时直起(图76)。

2、上步架推掌

前势不停,左脚往前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左手前推高与胸平,右手上架于额前。面向东,目视左掌食指(图77)。

3、转身托掌

前势不停,两脚以脚跟为轴,向右后转至面向西,左手向上托起,右手收至右腰际(图78)。

4、上步架推掌

右脚往前迈出,成右弓步。同时,右手前推高与胸平,左手上架于额前。面向西,目视右掌食指(图79)。

说明:

1、“扇通背”又叫“山通背”、“闪通背”或“三通背”,“背”又作“臂”。皆因方言所致。武式太极拳又叫“三涌背”。说法不一样,其实一样。此势将自己的腰(脊柱)比喻为折扇之扇轴,两臂比喻为扇幅,腰一转动,两臂展开,好像折扇之收合,故有此名。说明劲都是由脊背发出的。但也有人认为,气从百会沿督脉下行经长强到会阴,即谓通背。

2、动作一、二为左闪通背;动作三、四为右闪通背。

3、转身时扣脚、摆脚要转动自如,两脚、腰部要有拧劲,即两脚与身子并腰如螺丝形,从前向后转。腰要直,手臂要平,转身要圆活。

技击含义:

1、对方以右手击我,我以右手反刁其腕上架,同时以左掌推击其胸肋。

2、若我以海底针击对方,对方以左手握我右腕时,我也可反腕上架,并以左掌推击之。

3、若对方力大,我手不能脱,我可顺彼之势以右手向上挑架,进左脚,出左拳直击其胸脯。

4、前人有诗云:右臂滚提向上托,左掌乘势进前发。丁八弓箭看步下,类似猛虎出栅闸。前式已伏此势脉,贴身进步向裆前。全凭脊力掌心助,才知腰劲非等闲。

三十三、退步对捶

1、退步盖掌

接前势,右脚往回退一步,同时两手如揪虎尾,手背向下,徐徐下盖(图80)。

2、退步对捶

前势不停,当盖掌落至小腹前,两手握拳相对,拳眼向前,拳心向上。左脚同时往回撤两步,成右丁八步(图81)。

说明:

1、此式也可左脚先退半步,然后右脚往回退一步。

2、两拳相对时要有一股合力,身体向下一沉,合击于裆前。

技击含义:

退步对捶,是防对方脚踢。如果对方来踢,我即用两拳锁之,并分格之。同时,用双拳上举进击其头部,中击两肋,下击。从上到下,皆可伺机击之。

三十四、进步对捶

1、举捶沉身

接前势,两拳相并由小腹部经胸前向口角处钻出,上举与目平。同时,身体下沉(图82)。

2、跟步对捶

前势不停,双拳往下发劲,下落至小腹处,两拳相对拳眼向前,拳心向上。同时右脚进步,左脚跟步,成右丁八步(图83)。

说明:

1、这两式近似“双峰贯耳”。

2、这两式必须完整一气,进步与对捶一致,保持身体中正。对捶为一发劲动作,要刚猛有力,但举拳不宜过头顶,否则易被人抓住。

3、发劲时,裆劲下沉,骶骨坚实有力,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通达于脊,贯于两拳,总须完整一气,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技击含义:

对方以拳击我胸脯,我即以两手分格之,乘势进击对方太阳穴或双耳。

三十五、右懒扎衣

1、变掌三体式步

接前势,两拳变掌,向前平送前伸(这一式,叫白蛇吐信),右手在前,掌心向上,左手在右肘里侧,掌心向下(这一式,叫阴阳手),两手向前伸去,至极处(这一式,叫白蛇吐信)。同时,右脚向前迈一步,与左脚成三体式步(图84)。

2、穿掌字手

前势不停,左手从右手臂下穿出,在穿出同时两手变成字手,左手食指对准右手拇指(图85)。

3、立圆字手

前势不停,一个圆字手,即以两手手腕为轴划一立圆,两手成侧立掌,右掌在上,掌心向右,左掌在下,掌心向左,左手尖紧挨右手掌根,两手含蓄胸前(图86)。

4、跟步按推

前势不停,两手乘势向前推出,两臂略弯曲,两手成侧立掌,小手臂要平,左手尖离右掌根一二寸处,两手要有 劲。同时,右脚向前迈出一步,左脚跟步,成右丁八步。重心在左脚,坐身塌腰(图87)。

三十六、左懒扎衣

同第四式(图88、89、90、91)。

三十七、开手

同第五式(图92)。

三十八、合手

同第六式(图93)。

三十九、单鞭

同第七式同(图94)。

(待续)

(责编: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