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芦荡滩地垦植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芦荡滩地垦植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经过多年调查研究,总结了芦荡滩地复垦田高产标准及特点,提出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垦植田;高产标准;特点;栽培技术;芦荡滩地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054-01

建湖县位于里下河射阳湖的腹部地区边界的沿河、恒济、颜单、九龙口、建阳等镇,在20世纪70年代前有湖荡芦苇滩地面积逾1万hm2,自此逐年开垦种植水稻或围养鱼蟹和种植荷藕、芡实等水生经济作物。近几年江苏省有关部门基金支持粮食生产,加上国家又投入资金,建立水稻商品粮基地和水稻种子基地,故将鱼蟹塘、荷藕田复垦种植中粳水稻逾4 000 hm2。无论开垦或复垦都属江苏省里下河稻作区的版块类型[1],演替成为农田生态环境。

1 垦植田高产标准

1.1 提高复种指数

从一年一熟水稻,改为一年两熟制,秋播冬作物有油菜、小麦等农作物,成为稻、麦、油轮作制。这是建立在良好排水系统的基础上。

1.2 提高水稻高产和优良品质

垦植田以水稻生产为主体,大面积提高产量,产量在9 750 kg/hm2左右,而且品质优良,口味性好,出米率达75%以上。

2 垦植稻田特点

2.1 嫌气土壤,淤泥层厚

垦植稻田地势低洼,地面真高平均1.74 m,为沿荡潜育型水稻土、沼泽地草渣土,长期处于嫌气状态,淤泥层厚度有50~70 cm。

2.2 有机质丰富

土壤在芦荡期有机质基本上是积累大于分解,一般潜在肥力较高,改种水稻后,耕层有机质可达2.5%以上,但有效养分低,碳氮比一般在(9~10)∶1,速效磷含量缺乏,土层有机质含量分布较深,大都为50~60 cm。

2.3 杂草丛生,病虫害严重

历史上芦苇荡水生和半水生杂草丛生,土壤中是盘根结块,种植水稻之后,禾本科杂草的稗草、千金子等较多,莎草科的水莎草、扁杆藨草、异型莎草等草害严重[2]。垦植田水稻,地处沿荡地区,稻田杂食性害虫也在杂草上寄生,如二化螟、灰飞虱等,尤其近几年灰飞虱大暴发,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使垦植稻田病虫害严重大发生大危害[3]。

3 高产栽培技术

3.1 建全灌排配套的水利系统

因地势低洼,要建造圩堤,框堤面积大的在66.67 hm2以上,再分小框圩,堆圩高2.5 m,底宽8 m,顶宽2 m左右,坡度1∶1或1.0∶1.5,要有小河道,农田还有相配套三沟,竖沟、横沟出水沟沟系配套,灌排设施齐全,防渍防涝。机电设备也要配套。

3.2 清除柴蕻,熟化土壤

芦荡垦植初期,土壤芦苇等杂草根系丛生结块,俗称“柴蕻”,有人工挖出晒干烧火,也可用44.1~58.8 kW大拖拉机耕翻,用旋耕机砟切根系。冬天放水晒干耕耖,冬闲2年,风化熟化土壤,增加土壤透气性。

3.3 选用高产优质抗病品种

选用优良的矮秆强根系中稻品种,如盐稻8号、盐稻9号、盐粳9号、徐稻3、徐稻4号、淮稻5、淮稻9号、连粳4号等。旱育秧手插移栽,机插秧或直播皆可,秧田科学使用除草剂,有效防除单子叶和阔叶杂草。合理配套稻麦、稻油(菜)种植,麦子、油菜也选用高产优质良种。

3.4 精确定量栽培,搁田“提前量”

当前生产上存在水稻穗数不足问题,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中粳稻基本苗不能少于150万根/hm2,高峰苗675万根/hm2,成穗数330万~360万穗/hm2,每穗实粒数120粒左右,千粒重26~28 g。

垦植田淤泥层厚,要看苗情,按照叶龄模式,搁田提前1个叶龄,比常规稻田提前5~7 d,要掌握烤田“提前量”火候,搁田期还发苗,如果没有“提前量”将会发苗太多、太猛,控不住,高峰苗太多,植株不健壮,会倒伏,无效苗太多,病虫害也多,产量也不高。坚持好气性灌溉。

测土配方施肥也是精确定量栽培的一个内容。垦植田长期处在嫌气条件下,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中缺铁、锌、锰等营养元素,往往使稻苗成为白化苗,缺绿症或赤枯病等生理性病害,要注意施用微量元素肥料[4]。大田要多施用复合肥料,作基肥和追肥,氮、磷、钾等元素要俱全,合理运筹。

3.5 控制病虫草害发生,提倡绿色、有机栽培

要综合防治有害生物,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尽量少用化学防治方法,有效控制病虫草害,使水稻高产丰收。

4 参考文献

[1] 杨立炯,崔继林,汤玉庚.江苏稻作科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9,382.

[2] 杨根,王兆唐.稻田草害农业防除的新途径[J].杂草科学,1984(1):33-36.

[3] 刘琴,王兆唐,杨根,等.水稻条纹叶枯病大爆发因缘与防治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33(2):68-70.

[4] 王兆唐,杨根.水稻缺绿症发生与控制[J].科学种田,198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