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忠勇可嘉,智力不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忠勇可嘉,智力不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蒋干,历来遭到读者的贬斥,认为他是一个盲目自信、言过其实、志大才疏之人。他在小说中的举动简直是愚蠢至极。如此多的否定之词,笔者认为对蒋干有失公允,难道蒋干身上就没有一丝的闪光点,值得人们肯定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我们不应人云亦云。而应该用自己的眼光,客观公正地评价蒋干,还蒋干一个公道。

一、 自请入吴,英勇无畏

首先来看蒋干出使东吴的背景。蒋干出访之时,并非处在双方友好交往的和平时期,而是处在刀光剑影、剑拔弩张的战争时期。和平时期的出访也应具有一定的勇气、胆量,更何况是两国交战之时。这一非常时期,死人的事是会经常发生的,经过前线,要穿越“枪林箭雨”;横跨江面,也有可能遭敌船袭击。出使途中,冷箭射来,或死在敌手,或被自己人误杀,没到敌营而先丢掉性命的情形并非不可能出现。胆小怕死之人自然胆颤心惊、惶恐不已,唯恐出使之事,落在自己头上,又岂敢自请出使。而蒋干挺身而出,自荐出使东吴,其勇气可嘉

再者,曹操先前派出去的送书信的使者,刚被周瑜斩杀,尸骨未寒。古语云:“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周瑜却违反常规,“不按套路出牌”。这鲜活的例子,就放在众人面前。这时再出使东吴,当事者自然会掂量掂量,是否会落个前面使者的下场。但前车之鉴并没有吓退蒋干,他仍毅然自请出使东吴。

曹操大帐之中谋士如云,蒋干不过一介幕僚,然而蒋干不甘沉寂,不愿做一个平庸之人。他不畏别人的冷眼、嘲讽,勇敢地站了出来,侃侃而谈说瑜之计,为曹操的南征大业献出自己的策略。这种勇于进取的精神,实乃可嘉。

再来看蒋干出使东吴的准备。当时为结交对方,拉近关系,以财物、美女赠与对方是当时外交中常用的方法。故曹操有一问:“要将何物去?”蒋干答曰:“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前去敌营,生死未卜,只带一童、二仆,真可谓只身入虎穴。寻常之辈,有几人有这等胆量?由此来看,蒋干绝非贪生怕死、碌碌无为之辈。

二、 忠于曹操,不言放弃

在周瑜大营之内,蒋干劝降之举无法施展。周瑜有言在先:“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生,口若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这使蒋干清醒地认识到劝降无望。虽然无法劝降,但回去之后,这勇于为主分忧之人,也不会有性命之忧。况且他善于舌辩,亦可为自己辩解。然而蒋干并未因此止步,他不轻言放弃,仍然锲而不舍地主动寻求立功机会,以报效曹操。

在周瑜的大帐之内与周瑜同榻而眠,但他未能安枕。他冒着生命危险,偷偷起床翻看周瑜的机密文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发现了一封书信,上面写着“蔡瑁、张允谨封”。一读之下,他不禁大吃一惊。遂“果断”地把书信暗藏于衣内,保留好这一证据,以呈献给曹操。书案上的这封信,是极为重要的军事机密,一旦泄露,后果非常严重。周瑜又是治军极严之人,发现信件丢失,定然严加追查。然蒋干毫不畏惧,毅然藏好书信。发现如此重大的“军事机密”,已是大功一件,足以圆满交差,然身处险境的蒋干还不满足,他还欲检看其它书信,以期获得更多的信息,由于周瑜的翻身,才迫使他放弃了这行动。蒋干忠于曹操之心,由此得以尽情展现。

三、 立功心切,盲目自信

周瑜夜探水寨之后,曹操向众人问计:“吾当作何计破之?”立功心切的蒋干未等曹丞相话音落地,立即闪将出来,夸下海口:“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显然,蒋干急切地抢在别人之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是怕别人占了先机,抢了头功。这反映出他性急冒失,极不稳重,并非大才。

他自称有 “三寸不烂之舌”,毫不谦虚。以他的才能能否说服周瑜来降,曹操亦心存疑惑,遂有一问:“子翼与周公瑾相厚乎?”踌躇满志而又浮躁轻率的蒋干脱口而出:“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他盲目自信达到了极点。如果经过深思熟虑,那么定然会做周密的谋划,预见到各种情况的出现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岂能一口咬定“必要成功”?果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蒋干,见到周瑜之后,立即陷入被动之中。在周瑜面前,蒋干计穷智短,只能被周瑜牵着鼻子拖着走。盲目自信,又不做充分准备;面对具体情况,也不能随机应变,想出对付良策。在足智多谋的周瑜面前蒋干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四、 不知对手,失败必然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蒋干既缺少自知之明,又无知人之智。蒋干说:“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这情况不假,他了解年幼的周瑜,但并不了解成年后的周瑜。他没能看出周瑜的雄才大略,也没透彻地了解周瑜的性格及思想。求学时虽是同窗,周瑜已非当年的周公瑾,多年的磨练使周瑜成熟起来。风流倜傥的公瑾,满腹经纶,胸怀治国之策,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他见微知著,甚能识人,未见子翼之面,即晓其所来何为。蒋干与之相比,确有天壤之别。

蒋干只知周瑜为东吴大都督,却不知周瑜与吴主孙权早已超越一般的君臣关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二人亲密如同兄弟。再者,二人还有亲戚关系。乔国老大女儿大乔,嫁与孙权之兄孙策为妻,小女儿小乔嫁与周瑜为妻。周瑜与孙策是连襟之亲,这层关系无疑加深了孙权与周瑜的亲密程度。在此基础之上,孙权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命运,交付于周瑜,委以大都督之职,统帅三军,与曹操抗衡。周瑜感激吴主的信任,是坚定的主战派。三江口战前毁书斩使,即表明其坚定的决心。在如此情形之下,去江东说服周瑜来降,实乃困难之至,蒋干怎能夸下海口,必要成功?

五、 失败之责,曹蒋共负

人们常常给予蒋干辛辣的讽刺,嘲笑他无能而又逞能。还有人把说降失败、蔡张被斩的罪责归之于蒋干。笔者以为这对蒋干也不公平。

在这件事上,曹操缺乏知人之明,存在用人不当的失误。作为决策者,曹操对自己的部下蒋干并没有透彻的了解。他虽知蒋干有些才能,却不知蒋干盲目自信、好大喜功。对于蒋干的自请访吴,一开始还能保持一定的清醒:“子翼与周公瑾相厚乎?”蒋干作了十分肯定的回答:“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操甚喜,置酒与蒋干送行。曹操如能深知蒋干,并明了当时东吴的局势,定会提醒蒋干任务艰巨,又怎会在蒋干的信誓旦旦面前,被不可能获得的成功冲昏了头脑?

说降失败,本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蒋干又带回来一封书信。正是这封书信送掉了蔡张二人的性命。实事求是地说,蒋干并不应该承担如此多的责任。作为谋士的蒋干为主分忧,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策略,这是他的职责。对信息的真实性他应负一定的责任。可这封书信的真假更应由决策者运用智慧来细细甄别。曹丞相如何做的呢?“操大怒曰:“二贼如此无礼耶!”曹丞相对于蒋干提供的书信,既没有做认真的思考,更没有做周密的调查,便凭借直觉,凭借一时的感情冲动,轻率地下了结论。蔡张二人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智慧为自己辩解,终于丧命于刀下。人们常说曹丞相多疑,可惜在面对蒋干偷回的这封书信面前,他并没有产生足够的怀疑。在这一点上,其疑心只怕是太少了吧。

蒋干虽然盲目自信、轻视敌人,但他对曹操的忠诚和英勇无畏的品格,在小说中展露无遗。作为曹操帐下的谋士,他绝非胸无点墨,而是有着一定的才华。只可惜他的对手过于强大,他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不能充分地了解对方,在才干、智慧远胜于自己的周瑜面前,一步步陷于被动。蔡张因假信而被杀,实乃曹操应负主要责任,蒋干负次要责任。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