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堂模式下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堂模式下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自主学习理论以其能够充分发挥学习者“发现性”、“探索性”学习能力的特性而备受国内外众多教育学家和理论学者的关注,然而,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讨论较多的是关于自主学习的定义,理论来源,中西方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自主学习的适宜性,以及教师角色转变等问题。本文从课堂模式下自主学习的角度,着力探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转换,希望能为教师在课堂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过程中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角色换位提供借鉴,以期实现自主学习在课堂模式下的最大学习价值。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课堂模式 教师角色 转换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这一理论指导原则,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着力探讨课堂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并在实施过程中真切体验到了教师角色的极大转变。

一、国际国内自主学习研究历史及现状

1.国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国外自主学习思想的提出始于2000多年以前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其后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法国的卢梭、英国的斯宾塞等也提出了相同的思想,但并没有实证性的研究。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才进入系统性研究阶段,其中主要的理论渊源有罗杰斯(C.Rogers)的人文教育思想,皮亚杰(J.piajet)的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布鲁纳(J.Bruner)的发现学习理论等。尽管国外关于自主学习的不同流派对自主学习的术语和定义都各有其不同的版本和释义,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发生而不是被动接受的一个过程。

2.国内研究历史及现状

国内关于自主学习的系统性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初多以教学实验的方式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八十年代后期,研究者根据实验成果发表了相关的理论论著,如卢仲衡1987年发表的《自学辅导心理学》,邱学华1988年发表的《尝试教学法》等,为后来的自主学习研究奠定了基础。进入九十年代,我国的著名学者,如华维芬、彭金定、魏玉燕等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课堂教学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进行了探索。

也有研究者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对自主学习给予了界定,如韩清林(2000)认为狭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而广义的“自主学习”是指人们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性发展。

以上关于自主学习理论的探索和研究为我们组织实施课堂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二、课堂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1.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中国受孔子儒家思想熏陶的两千多年的文明史养成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但也导致了学习者对师者的盲目崇拜,从而使中国传统的授课模式过分突出和强调师者的传授和讲解,学习者的接受和掌握,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和探索,使学生变成了书本的奴隶,把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了简单而机械的被动接受过程,学习过程成为了机械枯燥的被动接受和强制记忆的过程。

在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中,教师担当的是知识的传授者、疑难的解释者的角色,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起着课堂“总导演”的作用。这种角色性质决定了学习者在课堂环境下的被动地位,抑制了学习者的思维活动和智力发展,无法提高和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并导致学习者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结。

2.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中的教师角色

关于自主学习的概念,Holec(1981)提出,自主学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确立学习目标;2)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3)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4)监控学习过程;5)评价学习效果。从这一概念不难看出,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者的“自主性”。但在课堂环境下,如果着力强调学习者的个人自主,就会使整个课堂变成自由活动中心,每个学习者根据各自的学习目标进行着各自的学习活动,从而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混乱学习局面,难以使学习者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因此,在课堂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担当着以下重要角色:

(1)课堂的组织者。

课堂模式的自主学习因为依然是一个群体活动,所以这种“自主”是相对的、可控的。虽然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制定适合自己的不同的学习目标,但这一学习目标不能脱离教学大纲的基本目标,不应该与教学大纲的总目标相抵触。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离不开教师在二者之间的连接和指导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堂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中起着学习组织者的作用。

(2)学习过程的引导者。

课堂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并非是一种无序的自由学习状态,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学习目标和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作为引导者对整个课堂的学习活动进行设计和引导,帮助学习者在有序的课堂环境下完成各自的自主学习目标,达到教学大纲的目标和要求。

(3)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课堂环境下的自主学习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可以利用合作学习、情景学习及比较学习等方法进行积极而有效的学习活动。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不是旁观者,亦不是评判者,而要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到学习者的活动中去,赢得学习者的信任和尊重。

(4)疑难问题的解释者。

在课堂模式的自主学习中,教师依然承担答疑解惑的重任。毕竟,学生作为学习者,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有时需要教师给予帮助。但是,教师不能对所有的疑难进行解释,可以实行分级制,一般性的,相信学习者通过自己的思考可以解决的,可以适当加以启发,鼓励学习者自己寻求正确答案;学术性的,或专业性较强的,可以给予学习者明确的解释。

(5)学习活动的帮助者。

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经常会遇到一些诸如学习资料不完备,学习方法或策略不得当,以及其它一些学习困难,这种情况下教师又成为学习活动的帮助者,为学习者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协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习计划。

3.教师的角色转换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模式下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角色转换:

(1)教师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由于对自主学习概念的片面理解,经常有人质疑教师在课堂环境下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言外之意即学生的学习自主了,教师有存在的必要吗?通过以上阐述,相信这一质疑即会消除。

(2)教师的角色由单一向多极化发展。

与传统的授课方式相比,教师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中担当的角色向多极化发展,这一发展更有利于实现学习者自主,更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更有利学习者完成学习目标。

(3)学生自主与教师自主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我们实施课堂模式下的自主学习,这一模式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学习地位,提倡学习者的发现性、探索性学习。但其前提是首先实现教师自主,一个不自主的教师是掌控不了一个自主的学习课堂的。因此,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不论对学习者还是教师都是一种考验,一种挑战。学生自主与教师自主在自主课堂上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课堂模式下的自主学习把有形的课堂化为无形的课堂,使学习者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里能够获取最大价值的理论和知识,而教师的角色也在这一过程得以转换,由单一转向多极,由枯燥变得生动。

参考文献:

[1]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2]Little D.Learner Autonomy:Definitions,Issues and Problem[M].Dublin,Authentik,1991.

[3]华维芬,学习者自主探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2).

[4]吕长清.学位论文《对高职类院校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初探》.

[5]baike.省略/view/644607.htm,2009-12-26.

(作者系山东交通职业学院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级教育硕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