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实迷途其未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实迷途其未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新课程标准从2007年9月起在我省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成绩斐然,但也容易走进误区。本文着重阐述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易走进的四个误区。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教学 误区

2007年9月开始,我省全面实行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新课标的实施,无疑为僵化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年来,围绕考试而旋转的教师和莘莘学子,不由得欢欣鼓舞。在这块以人性为基准,以发展为根本,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平台上,他们可以自由创造,各显其能,成为“自由”的人。进入新课改后,我们学校语文教师的理论学习、教研教改等活动大大增多。从平日听课、教研活动中,我感到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更新,教学方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然而,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也发现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易走进几个误区。

误区一:必修课程抓基础,选修课程抓难度

新课标的课程设计思路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的认识和处理却走进了误区。

他们依据新课标中“学生修满必修课的10学分,便可视为完成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认为必修课程只要抓基础,必修课程是为高中毕业会考做准备的。因此,在教授过程中过分地拘泥于教材,只侧重于基本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僵化,一上来就是文学常识简介、字、词、句、段。没有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只是为教材而教学。这不利于学生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方面的协调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对选修课程,有些教师认为选修课是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对高考的辅导课,要抓难度,要与高考接轨。这种认识完全忽视了选修课程要致力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进一步提高的要求。这是“旧瓶装新酒”,是有悖于新课改精神的。

因此,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认真领悟课改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认识必修课与选修改课区别外,更应体会它们间的联系和促进关系。不应仅仅以硬性的目标来区分,更应做到必修课与选修课的交叉、联系与促进。

误区二:新课改的课堂就是“满堂问”的课堂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不少语文教师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已不复存在,遗憾的是,部分教师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不少这样的情况:

一是问题简单且多,没有探究的价值。不少老师误认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就是要学生积极动口、动手。于是,多样化的方法最终被简化为一种方式――提问。双边活动中不断地提问,有的简单到告诉学生看某一段然后找出答案。一堂课下来,问了无数个问题,而有价值的却没有一个。这样多的问题,这样简单的问题拿出去让学生去探究,根本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纯粹是一种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主义的表现,其结果是学生根本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或者根本没有兴趣去回答。这样的双边活动怎能有效。

二是老师的提问或提示已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经常以是或不是来限制问题的答案。如在教授《鸿门宴》时,有教师这样发问:古之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那么项羽是否是一个做大事的人呢?这样发问学生还能有什么样的回答,其结果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三是问题太难,使课堂陷入沉闷。这是提问的另一种极端。不少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不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的问题太深奥,探究度太深,学生无法回答,使课堂陷入沉闷,由此达不到教学目的,完不成教学任务,不利于新课程改革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形成。

诚然,问答式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但课前设计时,教师应该对问题的深度、难度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在提问技巧、提问方式上下功夫,优化提问氛围,设置恰当提问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感染学生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维,尽而培养其创新能力。

误区三:热闹的课堂是最符合新课改精神的课堂

课程改革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不少语文教师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创新,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论赛……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于是,有部分教师就形成这样一种意识,即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把学生调动起来的标志就是课堂气氛活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走向了片面地追求课堂里的热闹,使本来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结果是把老师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完完全全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

课堂热热闹闹,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对文本有效阐发和挖掘,而最终的学习效果当然是一塌糊涂,甚至于导致学生只记得搞笑的地方。真是除了热闹什么也没有。这种华而不实的热闹要了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也就是说,课堂中讲氛围不能走极端,一定要注意活动的实质,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要动而有效。这就需要课堂的组织者――教师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素养,做好角色转换,在组织好课堂氛围的基础上,引导课堂向着更健康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误区四:语文课要大量使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手段。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许多教师认为语文课要大量使用多媒体技术。于是,平常上课和教学比武,使用多媒体成为一种风气,许多教师的课件花样百出,像演戏一样。更有甚者,为使用多媒体技术,只是把几个简简单单的在课本上能找出的问题写在幻灯片上,只是把原来的板书照搬套到课件上,用另一种手段、方式来体现相同的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有自身的特点,多媒体绝不能充分表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在语文教学中,将多媒体置于高位,喧宾夺主是不可取的,不能为了用教具而用教具,只讲手段,纯粹为用而用,等于没用。所以,语文教师要慎重和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既要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两者不可偏废。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其他误区,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我省新课程改革还刚刚起步,教学中肯定会存在许多教与学的误区,身为师者,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及时走出自己的误区,带着孩子们走出他们的误区以及教会他们如何不步入误区。这样才能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