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七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七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庞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总结方法和技巧,找出规律,巧释词义,非常重要。现结合教学实践归纳如下。

第一、声训法。即利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文言文中的有些词,如不以通假关系来解释,往往无法释义。遇到这种情况,就应先从同音字中寻求能在特定语境中讲通本文句的词来代替要翻译的词,再利用语境推断合理与否。如“徐公来,孰视之”中“孰”用本义“谁”难以译通此句,但如果考虑到邹忌当时的心态,又想到“熟”这个同音字有“仔细”这个义项,那么就可以推断“孰”同“熟”。再结合下句“窥镜而自视”和“弗如远甚”,就可以肯定推断是正确的。

第二、形训法。即利用形训,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为我们理解词义提供了便利。例如“川壅而溃”中的“壅”是生僻字,但形旁“土”表明这个字的词义与“土”有关。联系语境“川”“溃”可推断“壅”是“用土阻塞”的意思。然后再把推断的词义还原到文句中,文句畅通,就可以肯定推断正确。

第三、对应法。即利用相似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对词义的正确理解。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殚”的意义可由熟悉的“竭”的意义推知为“尽”的意思。再如“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中“极”的意义可由熟悉的“通”推知为“到”的意思。

第四、联想法。即推断到一个词在语境中的词义后,再联想这个词在其余的地方是否有这种用法和意义,从而确定词义的方法。如《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中的“益”推断为“更加”讲,再联系成语“精益求精”中“益”的词义,可确定这句中的“益”当“更加”讲是正确的。

第五、语法法。即借助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的一种方法。如“范增数目项王”句中的“目”前有状语,后带宾语,应为动词。但根据语境,它既不能理解为“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根据语法地位可推知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再如“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句中“高”后带宾语,可见“高”是动词,联系原文可推知为“抬高”。

第六、结构法。即根据词语结构和语境来推断一些词语是否为偏义复词。汉语的构词是有规律可循的,据其法则推断词义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亡”就没有实义,只是衬字,“兴”与“亡”为反义并列。因为“天下兴”需“匹夫责”,而“天下亡”则不是“匹夫责”。再如“悖乱不可以持国”中的“悖乱”是同义并列,“悖”即“乱”的意思。

第七、常识法。即利用文化常识和人们的审美习惯来推断词义。例如“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句中的“臭”的词义可结合语境“同心”“兰”,并且联系人们的审美习惯推断为“气味”的意思,而不是“难闻的气味”。其语音为xiu,而不是chou。再如“蒋氏大戚”和“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中的“涕”,结合语境“戚”、“临表”和人们的审美习惯推断出“涕”的不是“鼻涕”而是“眼泪”。

要提高推断文言实词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作者地址:河南开封市金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