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积极创新,持续推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积极创新,持续推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获批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两型社会”配套综合改革试验区,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

武汉城市圈的“两型”建设可谓紧锣密鼓,形式多样:一是区域一体化机制建设,如武汉城市圈在通信、市场准入、科技医疗等方面的一体化协调机制;二是城市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城际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建设等方面;三是设置区域性机构建设,如湖北联合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等;四是进行了区域性的规划,确定了城市圈发展的重点区域及主要工作并在武汉城市圈综改方案中得以体现。

与其他城市圈相比,武汉城市圈具有强市弱圈的明显特征,中心城市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城市,还有着有着明显的“大项目、大配套、大企业”带动的特点。但是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地区的经济地位优势明显,区域中心城市武汉市无论在区位,基础设施,经济总量,产业基础,还是科技实力上,都处于中部领先地位,具有较强的带动力,黄石、孝感等市发展势头较为强劲,五年GDP平均增速超过全国总体水平。同时,在国家职能部门的具体规划中,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的中部地区已被列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发展区之后的重点发展区。武汉地区具有成长为全国第四经济增长极的潜力。

从产业集群来看,武汉城市圈汽车制造业已形成较大规模,产业链日趋完备,竞争力不断提升;尤其针对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的汽车零配件行业,武汉城市圈规划已确定环城市汽车零配件特色产业带。除汽车产业之外,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子设备制造业在武汉城市圈中也占有较高比重,纺织业、化学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和机械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亦占据一定比例。同时,与全国相比,武汉城市圈第三产业中运输业、科研、信息服务业、消费服务业等行业发展水平较高。

当前武汉城市圈“两型”建设发展具有行政主导的特点,但仍处于起步期,受限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市合作基础薄弱。城市圈经济持续发展,面临重大考验,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问题一:经济发展如何支撑高投入

从短期来看,“两型”建设将在某种程度上降低经济发展速度及财政收入,其原因在于为适应两型建设的要求,需要关闭一批“两高一资”的企业。就长期来说,经济发展如何支撑高投入的仍有待探讨。就目前来看,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主要依靠的是基础设施投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GDP增长速度,2008年武汉城市圈GDP增长15.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率却达到29.4%。随着一系列的工程的开展,政府财政支出将会大大增加,加之国家不投入资金,武汉城市圈除中心城市外,其他城市经济基础仍较为薄弱,经济发展如何支撑“两型社会”建设有待深入探索。

问题二:主导产业能否引领“两型”建设

主导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促进“两型社会”建设,从根本上要以产业结构升级为支撑,主导产业的发展也就尤为重要。就目前产业结构来看,农业仍占其生产总值的10%以上。龙头城市制造业虽发展较快,但传统加工行业仍占较大比重,其他城市主导产业多为初级加工行业。武汉城市圈以成为中部乃至中国增长极为目标,要走出一条低耗能、低污染的工业化道路,主导产业是否能起到引领作用,尚存在疑问。

问题三: 项目如何有效促进产业发展

重点项目是地区经济发展落脚点,当前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已开工的主要项目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而大部分“两型”产业项目尚处于策划阶段。而从全国高科技产业项目引进来看,东部地区已经走在了中部两大城市圈前面。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总投资100亿元的空客204项目落户滨海新区,达沃斯论坛的举行,极大的提高了其经济地位级国际影响力。随着东部沿海经济发展基础的进一步扎实,加之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进入必将有所选择,这也使得武汉城市圈在项目选择上存在疑问。

区域经济正成为经济体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从2008年底国务院通过珠三角改革发展纲要,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规划年初进入实施阶段,都显示着中央正提速对区域经济的规划和发展。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区域经济也是除产业振兴之外,以点带面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作为我国“新特区”,配套综合改革实验区无疑将为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新特区”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的背景下建立的,因而完善这种经济模式又需新的试验探索。成为“新特区”的关键意义,在于其拥有超常规的自主空间。武汉城市圈应把握形势,积极创新,解决“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经济问题。

首先,要加快完善市场经济。武汉城市圈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市场机制的完善。如果说行政主导是其发展必将经历的过程,那么市场主导则是该地区持续发展和保持经济活力的最终归宿。这就要求武汉城市圈大力加强市场机制建设,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其次是要发挥中介机构作用,在现有投资公司的基础之上,通过一批中介机构在企业发展中起到作用,加速地方经济发展。总而言之,在新的经济背景之下,靠投资拉动的“浦东模式”已不可取。武汉城市圈未来应建立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体系,并在政府效率方面有所突破,建立先进的城市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其次,要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武汉城市圈基础设施建设集中于交通设施建设,力图提高圈内通勤度,进而打造区域交通枢纽。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需要依托交通设施,然而产业基础设施也同样重要,其建设应引起武汉城市圈注意。

再次,要持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从“两型社会”建设来看,需要用及时、有效的手段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就需要武汉城市圈在体制机制方面有所创新,从能源、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角度,建立与“两型”社会相适应的,健全的、灵活的、有效的体制机制。目前武汉城市圈在金融、能源机制等方面机制有所创新,但仍急需在企业合作机制、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

最后,要加强培育圈内龙头企业。武汉城市圈产业,特别是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龙头企业多为圈外企业,本地企业发展受限,此外,现行的所得税政策给予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使得原本脆弱的圈内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处于劣势,抑制了圈内企业的发展。要实现武汉城市圈实现“大经济”向“强经济”转变,就必须培育更多的本土龙头企业,以区域产业规划及调整为契机,鼓励区域企业合作及资源整合,增强本土企业实力,从微观层面为“良性社会”提供保障。

赛迪顾问建议,针对武汉城市圈强市弱圈的现状,应迅速从行政主导过度到以市场主导作为该地区持续发展和保持经济活力的最终归宿。区域经济一体化,从根本上说是区域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及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体现在企业间贸易的增多,分工协作的成熟,跨区域投资频繁等方面,这些都离不开区域市场机制的完善。

(作者单位:赛迪顾问城市战略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