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后世铜器亦精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后世铜器亦精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山东博物馆藏有后世铜器近千件,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在全国博物院馆中并不多见。它们中有实用器,也有观赏品。尽管它们制作年代较晚,已非青铜艺术最辉煌时期的产物,没有太高的史料价值,但不少作品设计之巧妙,制艺之精湛,还是值得称道的。前些年,我们曾用这类铜器举办专题展,受到观众欢迎。现在,这些别具一格的后世铜器随着收藏热的兴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中选出七件动物形的铜器加以介绍,后世铜器之精彩,由此可见一斑。

铜麒麟(图1)

这是一件大型摆件,高49厘米,长68厘米,重30.6千克,其头如龙,身如狮,四蹄如马,呈前腿支撑后腿屈曲的坐姿,它回首张口吼叫的样子,显得很威猛。它的脑后生双角,身上密布鳞甲,背脊凸起如齿,竖起的尾巴后端散开如花,胸部和后腿处还装饰着火焰状的云纹。整个麒麟不但姿态生动,而且刻画细腻,铸工精良。其上唇、前额、角及鳞片部位都带有熟滑的光泽,似乎是长期的摩挲所致。

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麒麟之名出现很早。《礼记·礼运》:“凤凰麒麟,皆在郊椒。”汉代的未央宫内,有以“麒麟”命名的麒麟殿和麒麟阁。古人把麒麟看作是一种灵瑞之兽,晋人王嘉《拾遗记》说,孔子诞生之夜,有麒麟降临,口吐玉书,上书“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大意是孔子不是凡人,而是素王,也就是有帝王之德而不居帝王之位的人。后来民间从这个典故衍生“麒麟送子”的说法。正因麒麟是瑞兽,所以古人创作了不少麒麟题材的作品,漆器、瓷器、玉器、剪纸及木版年画上,都可见到麒麟的形象。然而如此精美的大型圆雕铜麒麟,则十分罕见,值得珍视。

铜象(图2)

象高16.5厘米,长26.5厘米,重3740克。作行走状,造型写实,全身各个部位比例相当准确,象体表面因肌肉和骨骼而造成的凸起和凹下把握得恰到好处,连眼睫毛、脚趾甲这些易被忽略的部位也作了生动的刻画。毫无疑问,铜象的作者在创作它之前一定对真象有过一番精心的观察。从头和身躯的比例以及象牙的长度看,这是一只年龄不大的象,似乎处于象的青少年时期。以这一时期的象作为模仿对象,做成的铜象自然更加生动,更具活力。

立雕的铜象,早在三千年前的商代铜器上就已出现,如巴黎集美艺术馆、美国弗利尔美术馆都藏有我国商代晚期的象尊,后者还是子母象。1975年,湖南醴陵出土一件商代晚期的象尊,同年,陕西宝鸡茹家庄出土了西周早期的象尊。商周的铜象,都是和容器结合,据考是用于祭祀的特制器,背上开口,腹内纳酒,口中吐之,以灌于地。而这件铜象,则不具实用功能,虽然通体素朴无纹,但造型更加写实,和商周的铜象风格迥异。

象是地球陆地上形体最大的群居性的哺乳动物,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陆和亚洲的印度、泰国及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其外部特征是体型庞大,并有长长的具有缠卷功能的鼻子,能摄取食物与水送入口中,也是象自卫的有力工具。象在古代很早就被驯化,它力量很大,性情温和,可用来驾辇或驮物,帮助人们完成人力难以完成的工作。由于象形貌独特,力量非凡,名字含好景象之意,故古人把它看作是吉祥兽,并以它为题材制作了不少工艺品,而这件铜象就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三足蟾蜍铜水盂(图3)

水盂是古代文人写字作画时用来涮笔或给砚池添水的一种文房用具,一般做成敛口鼓腹的形状,以瓷、玉质地的较为多见。这件铜水盂把文房用具和蟾蜍的造型巧妙地结合起来,高6厘米,通长13厘米。虽然作蟾蜍形,但并非对自然界的蟾蜍作简单的摹写,而是加以变化,做成奇怪的三足状。蟾蜍又名癞蛤蟆,是两栖动物,皮肤表面多疣状突起,内含毒腺,样子较丑陋,然而它却与古代神话中关丽的嫦娥联系在一起。据《初学记》引古本《淮南子》:后羿从西王母处请来长生不死之药,其妻嫦娥偷食成仙,飞往月宫,后来化作月精蟾蜍。所以蟾蜍又象征着月亮,月宫便称“蟾宫”。在科举时代,又有“蟾宫折桂”的说法,比喻读书人科场得意。把文房的水盂做成蟾蜍的形状,寄托了对使用它的读书人能够金榜题名的美好期盼。蟾蜍本为四足动物,民间有刘海戏金蟾的传说,那只金蟾口中能吐金钱,代表着财富,但只有三条腿。把水盂做成三足蟾蜍的形状,或反映了民间把三足的蟾蜍看作是吉祥灵物的观念。

铜赑屃(图4)

高6.5厘米,首至尾长23.5厘米。形状像龟,作四足撑地状,但头部有双耳,口中有牙,看上去不似龟首而像龙头,此外背甲16片,只有椎盾、肋盾而无缘盾,与龟也有差异。中国古代有“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的传说,其中一子日赑屃,形状似龟,喜好负重。这种龙头状的龟应当就是传说中龙之九子中形貌似龟的赑屃。赑屃一名出现很早,汉·张衡《西京赋》:“巨灵赑屃,高掌远跖,以流河曲,厥迹犹存。”但那时的赑屃,未必是龙首形的,将龙首和龟身结合起来,可能是唐宋以后的事。赑屃的特点是力气大,喜负重,古时殿堂、陵墓驮载石碑的龟就取自它的形象,故又名龟趺。因系龙子,所以在古代是一种吉祥物,其形似龟,也有象征长寿的含义。

铜鸭薰(图5)

造型为一只鸭子半蹲在莲蓬上,正伸长脖颈作鸣叫状。通高36厘米,长43.5厘米,重7500克。黄铜质。鸭体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头颈、背部的双翅和尾羽用作尊盖,下腹、带蹼的双足为尊的下部,上下腹之间有椭圆形的子母口可以开合。蹼足下的座为莲蓬形,表面凸起数粒莲子,周围环绕一周覆莲瓣。鸭子张开的嘴通过长长的脖颈和腹内相通,颈背相接处两侧还各有一个月牙形小孔,这都是用来散溢香气的,从这些特征看,这件器物可能是作薰用的。

铜螃蟹(图6)

这只铜螃蟹造型逼真。背壳棕褐,大致呈前宽后窄的方形,壳面凹凸不平,纹理与真蟹几无二致。两眼自壳前向外凸出,显得很有活力。实测左足至右足长17.5厘米,大小与成年真蟹相当。尤为难得的是,前面一对粗大的螯足,钳口可以开合,钳内还铸出小齿;两螯后面用来行走的八条腿,不仅与蟹壳之间设计成可以活动的状态,而且八条腿中间的关节也像真蟹那样可以活动。此外,八条腿的外端细长而尖利,亦与真蟹酷肖。从形状看,这只铜螃蟹仿的是河蟹的形状,因为外壳两端比较平直,不像海蟹那样呈带央的形状,另外最后一对腿也不像海蟹那样作便于划水的桨状。该蟹腹部下面的肚脐盖呈三角形而非圆形,表明是雄蟹的特征。由于它制作得十分写实,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把它扔到水产市场的螃蟹篓子里,恐怕就找不着了。

双鱼铜花插(图7)

花插作双鱼形,高33.5厘米,口长9.5厘米,宽3厘米。口上尾下,以鱼头和鱼肚部位横向并联为一体,上部合为一口,腹内互相连通,尾部一前一后分开,尾鳍着地,遂为花插两足。鱼身鳞片密布,眼睛、背鳍、胸鳍、腹鳍一一铸出。挺立的背鳍,一道道纵向条纹整齐清晰,胸鳍腹鳍自鱼身凸出,呈弯钩状,颇具动感,上面也铸出条纹。整个花插造型生动,结构对称,立于案头,不仅美观,而且十分平稳。鱼是古人喜爱的美食,其名与“余”谐音,故古人常常用鱼来比喻富余。将花插设计成双鱼之形,寄予了古人好事成双、连年有余的美好愿塑。

后世的铜器,由于制作年代较晚,已非青铜艺术最辉煌时期的产物,也不是当时生产技术最高水平的代表,在当时文化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也远不能和商周时期相比,因而过去在一些博物院馆往往得不到像商周青铜器那样的重视,但其存世量大,种类繁多,涉及到民俗、宗教、战争、铸造工艺以及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随着收藏热的兴起,它们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价值日益凸显。目前,这类铜器在报刊的发表上还不算丰富,在分类、分期等方面的研究上也不够深入,这些都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