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老年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应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的临床效果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老年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应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的临床效果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观察并比较老年定型冠心病患者应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老年稳定型冠心病患者126例, 按照随机完全抽样法1:1分成两组, 各63例, 对照组患者予10 mg/d瑞舒伐他汀治疗, 研究组予20 mg/d瑞舒伐他汀, 分析两组血脂参数、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 研究组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血小板聚集率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P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稳定型冠心病;老年人;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

本研究主要对老年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应用常规剂量与高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2013年3月~2014年3月本院诊治的老年稳定型冠心病患者126例, 按照随机完全抽样法1:1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63例;对照组男女比例42:21, 年龄65~85岁, 平均年龄(72.31±5.67)岁, 合并疾病为高血脂12例, 高血压27例, 糖尿病24例;研究组男女比例41:22, 年龄64~85岁, 平均年龄(73.21±6.57)岁, 合并疾病为高血脂13例, 高血压27例, 糖尿病23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1. 2. 1 服药方法 两组均给予基础内科对症治疗, 包括予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硝酸异山梨酯片(10~30 mg/d)、美托洛尔缓释片(23.75~95 mg/d);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与肝素等药物治疗[1]。两组均在此基础上予瑞舒伐他汀(国药准字H20080241, 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口服, 服药时间为晚餐前3 h或入睡前, 持续治疗8周;对照组服药剂量为10 mg/d, 研究组服药剂量为20 mg/d。

1. 2. 2 检测方法 分别采集两组入院第1天与治疗后的3 ml空腹12 h肘静脉血, 以3000 r/min速度离心10 min, 将上清液保存于-70℃保温箱待测;用酶比色法测定血脂参数, DV-S型黏度计检测全血高切黏度与血浆黏度, 微量热沉法测定纤维蛋白原, 微量反应板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 透射免疫比浊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PR), 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介素-6(IL-6)与白介素-8(IL-8)。

1. 3 观察指标 血脂水平指标: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以及LDL-C/HDL-C。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聚集率;炎症因子:hs-CPR、IL-6与IL-8[2]。

1. 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 P

2 结果

2. 1 两组血脂水平变化情况 研究组血脂各项参数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2. 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研究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相关文献研究表明, LDL-C是冠心病基础病变程度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标志物, LDL-C/HDL-C则是全面评价指标, 水平越低预示死亡率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越低。本研究得出研究组血脂各项参数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表明高剂量瑞伐他汀治疗老年稳定型冠心病的调脂效果更显著。起效机制是:高剂量瑞舒伐他汀通过阻断内源性TC合成, 有效增加体内LDL-C受体含量, 进而降低血浆LDL-C水平。冠心病患者因机体长期处于高血脂状态, 内皮功能受到破坏, 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刺激血栓的形成并影响患者心功能, 进一步推动病情进展, 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同时研究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提示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具有降脂外的多效性作用, 且其效果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关于高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稳定型冠心病远期效果, 需临床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 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稳定型冠心病的剂量依赖性特点明显, 高剂量在降低血脂水平, 抑制血栓形成与促进内皮功能恢复上效果更显著。

参考文献

[1] 冯雪茹.瑞舒伐他汀对中国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内中膜厚度和安全性的荟萃分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 42(3):247-253.

[2] 黄志刚.瑞舒伐他汀对老年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影响.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13(2):137-139.

[ 收稿日期:2014-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