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天生骨相是钟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天生骨相是钟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了韩愈的《祭十二郎》。后人评价它:“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需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1907年林琴南在闽学堂上课,就讲过此文。在朗读头一句“呜呼,余少孤”五个字时,忽然泪如雨下;他以凄楚哀抑声调,讲解其含义,用了1个小时还未结束,触动不少学生的身世之感。于是,师生相向而泣,轰动一时。

另瞳年凄苦的场景,一定会随着摇头晃脑的诵读变得历历如绘;那经常断炊的记忆,一定会深深地烙在他脑海里;那冒雨在书塾外偷听的情景,一定会激发他对改变命运的渴望。

那时的林琴南,抛开杂想,一心钟情于书本。当舅舅送来一部《康熙字典》后,他在墙上画了一具棺材,旁边写道:“读书则生,不则入棺。”小窗夜分,他手捧书卷,就着母亲刺绣纺纱的灯,埋头苦读。扎扎的机杼声和着咿唔的读书声竟夜不息。远方,一两点星光闪烁,温暖着他孤寂的魂灵,招引着他捱过沉沉的夜色。他花了8年时间苦读《史记》,每读完一篇就用白纸盖上,默默回想读过的内容。

林琴南肺不好,常卧病在床,咯血不止。幸亏他娶了一个贤惠美丽的妻子,日夜为他病体劳心,最后竟先他而去。在翻检亡妻遗物时,柜橱里,没有饰物,只有几件缕裂絮飘的破衣服。林琴南的悲伤之情,恐十白只有唐代的元稹才可以理解。“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为了让林琴南从悲痛中解脱出来,从法国归来的王寿昌,对他说:巴黎小说家都很出名,其中仲马父子最知名。《茶花女遗事》尤为小仲马极笔,翻译它:“子可破岑寂:吾亦得以介绍,名著于中国,不胜蹙额对坐耶?”

在一个风和日丽、水清天碧的日子,林与王来到石鼓山,放舟中流,涟漪清漾。王临窗而坐,手捧法文原著逐字逐句口译,林则临桌站立,奋笔提墨,“耳受手追,声已笔止”,挥洒成篇。林琴南笔下生风的同时,心底哀情翻滚。他沉浸于茶花女的遗事之中,多次掷笔痛哭。他在茶花女的身上找到了情感的寄托。“马克(茶花女)自昨夜2点起,抽起若辘轳,时时锐起向空中而撮,若自捉其魂,勿令升天者。间闻一二呼亚猛字,已而无力,遂死。”

林琴南翻译《茶花女》,开创了中国翻译西洋小说的先河,由于译文妙语连珠,富于情感,出版后洛阳纸贵,一时有“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之誉。苏雪林评价说:“其译笔或哀感顽艳,沁人心脾,或质朴古健,逼以史汉,与原文虽略有出入,却很能传出原文的精神。这好像中国的山水画说是取法自然,其实能够超越自然,我们批评时也不可拘拘以迹象求,而以其神韵的流动手口气韵的清高为贵。”商务印书馆买断了他所有的著译,当时稿酬千字2元,而林的则是千字10元。

新和旧,代表了人在生命历程中内心深处的不同需求指向。林琴南用古文来翻译西洋小说,也许是为了在新与旧之间找一个平衡。他沉浸其中,陶醉其中,在古文构筑的世界里,含蓄地触摸着时代的脉搏。

林琴南一生布衣,从未入仕途。晚年,”单枪匹马”与新文化阵营对垒交锋,拼却残年。1924年6月,他以古稀之年,拖着老迈之身,在孔教大学的课堂上,讲授《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10月,他在儿子掌心写下“古文万无灭亡之理,其勿怠尔修”之后,离开人世。

古文难懂,不像白话那么通俗,但它却有千回百转的妩媚,仿佛茶花女在十九世纪浪漫灯火下翩跹而起的舞姿。林琴南对古文的那份耿耿情怀,真的像暮鼓晨钟,让人庆幸,当白话文挟带石破天惊的气势席卷文坛时,到底有人在风雪之夜仍然守候着白屋寒门。也许消沉中有门。分迟暮之感,但这番守候、这份深情背后蕴涵着他的血性与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