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小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小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数学教学 估算能力 培养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那么,现在的小学生估算能力到底怎么样呢?前不久,笔者对我校高年级学生的估算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数感不强,估算意识淡薄。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感受估算的实际价值。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这道题要不要简便计算?”“这道题是笔算还是口算?”“这道题是估算还是算出正确答案?”这些声音折射出长期以来学生被动学习的心态,学生一直都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学习,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缺乏实用性,学生体会不到各种计算的实际价值以及应用的必要性,也就谈不上灵活运用各种计算的自觉性。

如二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例题:

妈妈带100元钱买下面的三种物品够吗?

热水瓶:28元 茶:43元 6个茶杯:24元

99%以上的学生会先进行精确计算,再把得数与100元相比,没有人会想到用估算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中只有精确计算,通过精确计算可以解决“100元够不够”这个问题。这时,你要求学生用估算来解决这道题,他们会觉得估算没啥用,还不如精确计算来得快。如果这样的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就无从谈起了,长此下去,估算只会成为老师强制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首先应设置富有现实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估算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估算方法的热情。

在讲教学例题之前,我们不妨这样创设情境:

今天我来发图书,老师准备了51本图书,分成19本和32本两叠。

猜一猜:两叠图书各有几十本?当老师宣布正确答案后,说一说这两个数最接近几十?

想一想:全班有多少人,最接近几十?如果请你来发图书,每人发一本,这些图书够不够?

创设学生猜图书本数的情境,不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后面的估算学习打下一个必要的学习基础。在估算中,估数是最重要的一步。学生在熟悉有趣的实际情境中,初步学会将准确数字估成大约是几十,打破了原来头脑中只有准确数的思维定势,为估算学习做了积极的心理准备。

二、结合具体问题,学会估算的常用方法。

估算虽然是一种大致的估计,但并不是毫无根据、凭空猜想。估算的核心仍然是“算”,是在不要求准确值的情况下,在允许的范围内,能迅速算出大概的值。估算与精算相比,思维水平更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估算方法渗透给学生,是很有必要的。

常见的估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四舍五入法”:即把比较复杂的数看成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的数,便于计算。例如:电影院每排48个座位,共有53排,这个电影院大约能容纳多少观众?估算可以把48看成50,把53看成50,50×50=2500(人)。

“联系实际法”:在学习计量单位时常用到这种方法。首先让学生明确每个计量单位的实际意义,能与具体实物一一对应起来。如一米大约是一张课桌的高度,一扇门高度的一半,5把尺子的长度等等。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填写恰当的单位名称:黑板长4( ),数学书宽18( ),一个鸡蛋重80( ),等等。再让学生估算教室的面积、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等较为复杂的生活化的数学问题。通过这些练习,可以增加学生对生活的积累。

三、贯穿平时的教学,养成良好估算习惯。

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都需要反复练习、经常运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只有让估算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才能使学生对估算成为一种自然的表现。

1、计算前,运用估算判断结果的大致范围。如:敬老院里,12个老太太的平均年龄是78岁,8个老爷爷的平均年龄是76岁,求这些老人的平均年龄。首先让大家估算一下,敬老院里的老人平均年龄应该比78岁大,还是比76岁小,还是略等于77岁?因为平均年龄是78岁的老人多于平均年龄是76岁的老人,然后再让学生解答。样就能极大地避免学生犯错误,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2、计算后,运用估算检验计算结果是否合理。如果学生计算出的结果出现两个人合做一项工程的时间比单独完成的时间还多、计算火车的速度比自行车的速度还慢,合格率、成活率、出勤率高于100%等等这些错误时,只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估计和判断,就可以发现这样的计算是错误的,需要重新检验解题的方法和过程。

总之,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关键在于我们教师的培养,在于我们对学生进行估算方法与策略的指导,在于我们持之以恒的培养。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渗透估算,应用估算,那么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最终提高其估算能力和应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