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构建生态语文课堂策略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堂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教学中要充分考虑让学生在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近20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让我深深感到:要通过语文教学的课堂使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心态更为开放,思维更为创新,我们的课堂应当要充满着灵动,要呈生态发展型。如何使我们的课堂呈现生态发展型?笔者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进行了认真的探究,现拙于笔端,诚望方家教正。
一、生态语文课堂的构建要力求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新课程标准实施后的语文课程教学极具光彩的亮点。但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为数还不多。尤其在自身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虽然总想着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可不知不觉中角色就发生了变化。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说实在的,对这篇内涵极为丰富的小说,我采用的是探究法进行教学的,想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花一课时去完成教学任务。实施教学任务时,先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有这几个方面:一是小说中“两封信”的作用,二是小说中的中心任务是谁,三是我们怎样去理解小说的主题。应当说这些问题如果能让学生去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探究精神是能够得到充分的培养的。可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则出现了意外,为了避免教学活动中出现过多的枝节而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笔者就来了个急刹车,自以为巧妙地把学生引导自己的预设上来。反思这堂课,预设的目标是达成了,但结果是没有很好地生成出精彩。没有生成出精彩则完全可以充分地说明学生没有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我们还是要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充分研读课文,让他们说出属于自己的独到的见解、独特的体验感受。
语文课程的教学应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新的课程标准框架下语文课程的设计,就本着这样的精神,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则应当使课程设计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扬光大。结合生态语文课堂的构建,笔者以为就必须立足课堂,在课堂中让我们的学生充分利用文本的语言载体去进行实践。《在烈日和暴雨下》是我们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是老舍先生写劳苦社会底层人物的代表作,语言生动形象,朗朗上口。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利用优美的文本语言让学生去通读,去重点性地诵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祥子这个人物角色,在读中让学生进入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的意境。此时笔者并没有对课文去做过多地分析解读,而事实上学生在通读反思的基础上自己有所悟也有所得了。学生们悟出了祥子在恶劣环境下的苦苦挣扎,学生悟出了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悲凉与无奈,学生悟出了老舍塑造祥子形象的社会意义,同时还一定意义上找到了酿成祥子悲剧的社会根源。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语言的实践,教学这篇课文后,我还利用报告会的形式让学生畅谈了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感悟。实践让我感到,只有真正让学生去依托文本的语言去实践,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而学生真正意义的探究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生态课堂构建的真谛所在,那种脱离文本语言的架空分析,是根本不可能让我们的学生去探究出一个所以然来的。
三、 生态语文课堂的构建要力求学生有所创造、有所创新
新的语文课堂标准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语文教学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必须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对文本内容有创造性的理解,有创新性的见解。这也是我们生态语文课堂构建的根本要求。而要使得这样的要求得以充分地实现,作为教师则必须让学生去充分利用自己的思维解读文本,不要用固有的结论去框住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动弹不得是完全构建不起生态课堂来的。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去成为一个个哈姆雷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得以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