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转型时期藏族牧区留守妇女角色转变与心理适应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转型时期藏族牧区留守妇女角色转变与心理适应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通过对雪域高原的牧区藏族留守妇女在现代化进程中,家庭角色、社会角色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她们精神面貌、价值取向等变化,特别是在心理层面的适应,力图找到帮助她们解决与转型社会相适应的方法,更好地在家庭、社区、民族、社会生活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关键字]转型时期;牧区留守妇女;角色转变;心理适应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正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的社会向开放性的社会变迁和发展。这一巨大的社会变化势必影响到藏族牧区的发展。由于经济等各方面原因,牧民外出务工的现象也不断出现,成为当前藏区发展的潮流,同时也导致了牧区留守妇女的出现。藏族牧区留守妇女是指丈夫离家半年以上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与家庭其他成员或自己单独生活在藏族牧区的妇女。牧区留守妇女在这场席卷全中国的转型中,家庭和社会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影响着她们生产、生活的各方面,特别是给她们心理方面带来了重大影响,她们要想生存就必须积极做出调整,适应社会。

一、藏族牧区留守妇女角色转变现状

藏族牧区妇女在改革开放前,她们的劳动较为繁重,承担的家庭责任相对较多,地位低下。男人放牧一天,女人在家做饭、背水、捡牛粪、打酥油、挤奶、喂养小孩、照顾老人等。在丈夫外出之后,妻子还承担起放牛羊的任务,以及处理家中大小事务的职责。这给妇女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她们的角色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留守妇女身兼数职,既不能放弃作为妻子所属的“内”角色,又必须承担原先丈夫部分所属的“外”角色。这种角色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家庭角色的变化和社会角色的变化上。

家庭角色主要是由一位母亲或者儿媳妇,变成了一位母亲兼父亲,一位儿媳兼儿子的角色,并且决定着这个家中的大小事务,为家中的老少的所有行为负责,家中所有的劳动都由她来指导并完成,已经不单单只是作为被支配者生活。留守妇女这时期已经拥有了自己行使权力的能力,她们可以单独决定家中的大多数事务。社会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不再是丈夫在家时一切都是丈夫说了算,丈夫出面与别人沟通的局面了。留守妇女现在是一家的代言人,生产力大军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她可以和其他社会成员进行交流与合作,社会参与不断增多,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这些都是藏族牧区留守妇女在社会转型时期角色转变的具体体现,这种转变势必给留守妇女的生活带来影响,特别是她们的心理,迫使她们去调整自己的心理及行为来适应社会变化。

二、角色转变对藏族牧区留守妇女的影响

这种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的转变对留守妇女来说既有有利的方面,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从表面上看,在丈夫外出期间,压在女性身上的生产和家庭的双重责任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女性的潜能,让她们有了施展能力的空间。她们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自己独立决断的能力,积蓄了力量,比起丈夫在家当权的时期,也算是一个进步。但留守后的弊端还是很多。

(一)心理健康受损。留守妇女在生病或者心情郁闷的时候,无人倾诉,缺少丈夫关怀,同时,又整天担心被丈夫抛弃,或者遭到丈夫怀疑,这种压力影响心理健康。在与外界打交道的时候,因为她们没有知识,没有经验,经常处于被动状态,这也给她们的内心带来创伤。

(二)生理痛苦。不仅性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且在丈夫外出之后可能会带给自己性疾病,直接影响身体状况。牧区妇女在沉重的体力劳动之下,身体状况明显不如其他地区的女性。这直接威胁到藏族牧区妇女的整体状况。

(三)得不到应有的社会认可。“男性和女性在职业结构中的分布状态决定了性别分层的基本形态,职业的性别隔离是导致两性之间社会经济地位不平等的重要原因。”(1)丈夫外出务工后,留守妇女虽对家庭的贡献有目共睹,然而由于受传统社会性别规范的局限,家务劳动一直以来被看作是一个家庭的私事,因此女性承担的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报偿和社会承认,甚至还可能因难以估量其具有的交换价值,而否认其价值。

(四)婚姻危机。在这种长期夫妻分居,务工与留守之间,促成了丈夫和妻子有着不同的生活圈。丈夫则处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变化的环境之中,妻子处于一种相对静态、封闭、少有变化的生活状态之中,社会化客观条件的差异使二人在知识、信息、技术、社会关系、生活态度等方面产生差异。直接影响到夫妻关系的变化和婚姻质量,有的将导致夫妻情感淡漠和家庭解体。在牧区这样的例子也有不少,由于丈夫外出务工,在城里接触到了新鲜事物,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使得他们眼界开阔,认为牧区的妻子土气,进而出轨,甚至最后离婚。

留守对于牧区妇女不仅具有上述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到她们幸福感的满足,社会适应的强弱,全面发展等方面。总的来说,“男工女守”仍然是社会男女地位发展不平等的体现,妇女仍是处于弱势群体地位。丈夫外出,妻子留守,这是“性别不平等关系的再生产”,弊大于利。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妇女必须做出调整,适应变化。

三、藏族牧区留守妇女自身面临的心理困惑的调适

藏族牧区留守妇女由于丈夫外出务工的浪潮的推动,她们已经被推向了建设的前沿,从单纯主内转变到既主内,又主外,从单纯的家庭角色转换到家庭和社会双重角色。这就要求她们不能再固守传统的性别和社会角色,而是要适时调整和转化,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节奏适应新文化,更好的融入转型的社会中。

(一)留守妇女需要发掘自身潜能,增强自身的角色弹性,对于自己在体能、知识、精力等方面的不足,要学会有效发挥亲属网络的互助作用,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及社会力量来协助自己适应角色的转变,增强自己社会角色实践的灵活性。

(二)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新的角色的需要,藏族牧区留守妇女要积极的在心理方面做出调适。“心理适应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映,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题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2)其实纵观藏族牧区留守妇女,她们存在的问题和真正的对立面不是男性或社会,而是深入内心的文化模式或原则,也可以说是她们自己。现代社会要求女性自强自立,女性应体现自己的生活价值和文化价值,要求妇女们走出家庭,积极投身于现代社会的各种建设中。而这与藏族牧区留守妇女们所接受的藏传佛教文化和传统藏族文化有着明显的不相融性,其结果必然导致藏族传统文化和独特的牧区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深厚的心理积淀受到严重的撞击,而且在藏传佛教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民族认同心理也使她们在现代化过程中举步维艰。藏族牧区留守妇女的心理方面的调适,主要是自身的不断努力。

(三)实行社会参与机制。藏族牧区留守妇女不仅要在牧业生产中“有为”,也要在村务管理中力争“有位”,主动参与到村务管理和决策中去;积极利用和谐藏区建设的大好的时机,以开放的心态参加如到各种生产劳动中;提高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提高自主意识,突破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认识到自身发展的需要,认识到自身的能力所在、价值所在,不断缩小与男性的差距,提高自身的社会、家庭地位。促使其社会性别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四、藏族牧区留守妇女角色转变的出路

藏族牧区妇女角色转变之后,不仅要靠自身的不断努力进行心理调试和角色适应,同时也要靠社会各界进行积极地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指伴侣、朋友、同事和家庭成员在精神上或物质上对个人的支持和援助。”(3)在此,社会支持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政府及妇女联合会等对牧区留守妇女进行积极支持。开展各种“阳光之家”活动,丰富妇女的生活,解决她们心里存在的诸多问题,让她们在精神上解放。同时开展各种互助活动,帮助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顺利进行。

(二)作为藏族主要精神支柱的藏传佛教寺院也应该对这部分特殊的妇女群体予以帮助,让她们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藏族留守妇女在生活中将日常行为的积累逐渐转化为心理的虔信,对于宗教文化她们从心底里依赖,她们的信仰既是行为的,又是心理的。所以对于牧区藏族留守妇女来说,藏传佛教就是她们的精神支柱,贯穿了她们生活的全部过程,是在丈夫外出务工之后,她们唯一的精神寄托。

(三)大力发展藏族妇女的教育,特别是对留守妇女的教育,让她们了解现代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同时,开展各种汉语学习班。藏族牧区留守妇女外出务工也会成为未来藏族牧区妇女发展的途径,而最困扰和阻碍这一进程的是对汉语的掌握能力。大多数藏族牧区妇女不懂汉语,不能交流。开展汉语学习班能够帮助她们进行语言学习,更好的了解外部社会,对以后有能力外出务工做准备。

(四)媒体积极发挥作用,帮助留守妇女了解现代文化,同时丰富她们的日常生活。在新形势下,电视等大众媒体的宣传以及民众舆论影响极大地丰富了藏族留守妇女的业余生活。同时,通过媒体的引导,使她们逐渐开始醒悟:家庭主妇的角色定位是传统社会使然。社会转型、新农村建设以及留守身份赋予她们新的角色:现在她们是建设的主体,因而不能完全固守于传统的“主内”角色,以生存等基本需求为生活重心,安于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她们需要担当建设的领头军,同时还主持家庭事务。

(五)努力发展藏区经济。藏族妇女作为藏区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不是某个人的个体意识,而是藏族综合内聚力的外在表现。藏族妇女的地位和素质的高低是藏族整体经济实力强弱及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随着妇女就业人口的增加,以及妇女运动的影响,男女之性别角色态度已有愈来愈现代化之倾向。”(4)发展藏区经济对于藏族牧区留守妇女的自身发展和问题解决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根本途径。

总之,通过留守妇女自身的努力和社会各方的支持与民族的发展,可以使她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并在社会转型时期不断调整心理适应能力,更好的健康的发展。

注释:

(1)孟宪范.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心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4.

(2)杨彦平.社会适应心理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15.

(3)杨彦平.社会适应心理学[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86.

(4)郭静晃,等编著.社会问题与适应[M].台北:杨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179.

项目基金:本文系201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一般项目《甘肃藏族牧区留守妇女生存现状调查研究——以碌曲、玛曲、夏河为例》(批准号:12LZUJBWYB120)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兰(1986-),女(汉族),吉林临江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011级博士研究生,从事藏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