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吡虫啉\乙酰甲胺磷灌根和注干防治悬铃木方翅网蝽效果及残留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吡虫啉\乙酰甲胺磷灌根和注干防治悬铃木方翅网蝽效果及残留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悬铃木为供试植物,采用灌根和树干注射两种方法,测定了乙酰甲胺磷和吡虫啉在对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防治效果及其在植株内的动态。结果表明,无论是采用灌根还是树干注射方式施药,施药后2种药剂在悬铃木叶片中的含量逐渐增加,乙酰甲胺磷在药后7 d叶片中含量最高,吡虫啉在药后11 d叶片中含量最高。防效表明,药后40 d内,6种处理均可有效控制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危害。

关键词:悬铃木方翅网蝽;灌根;树干注射;农药残留量;防效

中图分类号:S482.3;S43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4-2877-03

Study on Effects and Residue Effects of Root-irrigating and Trunk-injecting of Imidacloprid and Acephate for Control of Corythucha ciliate(Say)

LIU Chao1,LI Peng1,ZHOU Yang2,LI Chuan-ren3,ZHOU Wei3,XIA Wen-sheng1

(1.Wuhan Botanical Garde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430081, China; 2.Plant Protection Station of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70, China; 3.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3, Hubei, China)

Abstract: Distribution of imidacloprid and acephate in Platanus and its control-effect against Corythucha ciliata(Say) were determined with methods of root-irrigating and trunk-injecting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treated, the two pesticides increased gradually in leaves with root-irrigating or trunk-injecting. The maximum residues of acephate and imidacloprid were appeared respectively in the 7th day and 11th day after treated. The control effects showed that the damage of Corythucha ciliate could be controlled by six treatments within forty days.

Key words: Corythucha ciliata(Say); root-irrigating; trunk-injecting; pesticide residue; control effect

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e(Say)]是新发现的侵入我国的林业有害生物,已扩散蔓延至上海、浙江、江苏、贵州、湖南、湖北、河南和重庆等省(市),该虫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叶片背面刺吸汁液为害,受害后叶正面形成许多密集的白色细小斑点,背面呈现锈黄色斑,抑制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悬铃木方翅网蝽影响植株生长,导致树势衰弱,严重危害城市园林植物悬铃木(Platanus spp.)[1,2]。

树干注药(注干)与灌根施药(灌根)技术是现代行道树管理病虫害防治常用的两种重要施药方式。传统喷雾方法防治城市园林树木病虫害,导致大量的杀虫剂药液弥散到空气中、滴落到地上,不仅浪费大、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而且会被施药者及过往行人吸入、接触,危害人群的身体健康。树干注药与灌根施药不受降雨、干旱、树木高度、危害部位等条件限制,具有用药量少、药剂利用率高、不污染环境、药液对施药者和过往行人基本无影响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公园林木、行道树等风景园林树木的病虫害防治[3]。

2种施药方式可依靠树体自身的蒸腾拉力或外力向树体内输入营养液、生长调节剂、杀虫剂或其他物质,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强化营养、矫治缺素症、调节植物生长等目的。使用这2种方式施用的杀虫剂,可通过根部吸收或直接伴随导管中水分进行输导,最终传导至叶片,从而达到杀灭树冠层害虫的目的。

乙酰甲胺磷、吡虫啉内吸性强、杀虫谱广,防治刺吸式害虫有特效,同时,对鞘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中多种害虫杀虫效果良好,且毒性低、持效期长,已广泛用于树干注药防治林木害虫。目前尚未见其有关用于灌根施药或树干注药后在悬铃木组织中分布动态的研究报道。开展此项研究,明确其在悬铃木叶片上的残留量动态变化,旨在为悬铃木虫害防治提供依据。

1材料

1.1供试农药

30%乙酰甲胺磷EC(山东华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吡虫啉EC(青岛中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1.2试验器械

邦克牌充电电钻(邦克工具有限公司),6HZ-W1020型树干注射机(徐州市康林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1100),RE2000A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E812J水浴氮吹仪(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KQ250B型数控超声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1.3试验地点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和平大道余家头段,行道树悬铃木,平均胸径20 cm、树高10 m、冠幅10 m。施药时间在2010年6月25日。

2试验方法

2.1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2种药剂,灌根施药选择乙酰甲胺磷、吡虫啉2种药剂,分别稀释至有效成分剂量(下同)乙酰甲胺磷2.00、1.00 g/L,吡虫啉0.50、0.25 g/L。每个浓度3次重复;树干注药选择乙酰甲胺磷、吡虫啉原液,每种药剂3次重复;以每个处理为一个单位,采用所有处理随机排列且相邻处理之间设置隔离树的方法,尽量减少由于虫口密度不均和相邻处理间的干扰对试验造成的影响。以不用药的悬铃木隔离树作为对照(CK)。

2.2施药方法

树干注药在距地面1 m处树干上用电钻水平略向下钻孔,选择直径8 mm钻头,孔深3~4 cm(钻至2~3年生木质部)。注射孔数量,胸径<10 cm为1个孔;胸径10~25 cm为2个孔,且尽量相对。注射机针头规格7.5 mm,将注射机针头插入注射孔定量注射药剂,注射量为每1 cm胸径0.5 mL。

灌根施药是将稀释好的药液分别装入喷雾器内,去掉喷雾器喷头后淋灌植株根部。

2.3调查及检测方法

施药后2、6、11、40 d调查虫口数。每个处理选择树冠下层东、南、西、北方向枝条各1枝(共4枝),调查各枝顶部大小基本一致的4片叶上的活动态悬铃木方翅网蝽(包括成虫和若虫)数量,作为每株树的虫口数;以用药前调查的悬铃木方翅网蝽数量作为虫口基数。药后1、2、3、5、7、11、20、40 d从4根枝条的顶端剪取叶片,取样量>30 g, 密封于真空封口袋中,放入冰箱中保存。参照苟劲等[4]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测定乙酰甲胺磷、吡虫啉在悬铃木叶片中的农药残留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结果与分析

3.1两种施药方式对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防效

乙酰甲胺磷、吡虫啉2种施药方式对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防治效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药后2 d,30%乙酰甲胺磷、5%吡虫啉药液0.5 mL/cm胸径注干,以及乙酰甲胺磷1.00、2.00 g/mL剂量灌根,这4种处理的校正防效分别为96.70%、91.93%、95.05%、96.57%,校正防效均达到90%以上,其中30%乙酰甲胺磷0.5 mL/cm胸径注干及乙酰甲胺磷1.00、2.00 g/mL剂量灌根这3种处理间的校正防效无显著差异(P>0.05);药后6 d,5%吡虫啉0.5 mL/cm胸径注干的校正防效为97.98%,其他5种处理的校正防效均为100%;药后11 d,6种处理的校正防效均为100%。药后40 d,6种处理的校正防效均在90%以上,并且6种处理间的校正防效无极显著差异(P>0.01);除吡虫啉0.5 g/L灌根处理外,其他5种处理校正防效间无显著差异;除乙酰甲胺磷注干外,其他5种处理校正防效间也无显著差异。

3.2施药后叶片上农药残留量的变化

由表2可以看出,30%乙酰甲胺磷0.5 mL/cm胸径注干,乙酰甲胺磷1.00、2.00 g/L剂量灌根,这3种处理的叶片农药残留量药后7 d为最高值,分别为13.671、13.596、20.064 mg/kg,药后40 d的叶片农药残留量分别下降至0.071、0.059、0.098 mg/kg;5%吡虫啉0.50 mL/cm胸径注干、吡虫啉0.25 g/mL、0.50 g/mL剂量灌根,3种处理的叶片农药残留量药后11 d为最高值,分别为13.011、12.437、18.851 mg/kg,药后40 d叶片农药残留量分别下降至0.081、0.075、0.096 mg/kg;6种处理药后40 d的叶片农药残留量在各时间点的检测数据中为最低,都不到0.1 mg/kg。

4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2种药剂通过灌根或者注干施药,对悬铃木方翅网蝽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并且持效期较长,药后40 d防效在90%以上;叶片中农药残留量检测结果说明灌根或注干,乙酰甲胺磷、吡虫啉2种药剂均能被植株迅速吸收并传导至叶片部位,乙酰甲胺磷相对传导速度更快,在药后7 d叶片中农药含量达到最高,吡虫啉在药后11 d叶片中农药含量达到最高值。药后40 d在叶片中也检测到农药残留,说明了2种药剂通过灌根或者注干,都具有较好的持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传仁,夏文胜,王福莲.悬铃木方翅网蝽在中国的首次发现[J].动物分类学报,2007,32(4):944-946.

[2] 夏文胜,刘超,董立坤,等.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发生与生物学特性[J]. 植物保护,2007,33(6):142-145.

[3] 唐光辉,孙平平,翟梅枝,等. 树干注药后吡虫啉在核桃组织中的分布动态研究[J].农药学学报,2008,10(2):232-235.

[4] 苟劲,刘永红,徐红,等.乙酰甲胺磷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8(1):86-8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