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道课本例题的演变\拓展及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本例题和习题具有不容置疑的示范性和权威性,而其极强的衍变能力成为高考试题推陈出新的源泉,因而,深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在它们身上做文章不仅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抓住教材例、习题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对这些例、习题进行演变、拓展和应用呢?
问题提出: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A版选修2-1P41例题3
设点A、B的坐标分别为(-5,0)、(5,0),直线AM、BM交于点M,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求点M的轨迹方程。
分析:设点M的坐标为(x,y),那么直线AM、BM的斜率就可以用含x,y的式子来表示,再由kAM•kBM=-得出点M的轨迹方程.
解:设点M的坐标为(x,y),因为点A的坐标为(-5,0),
所以,直线AM斜率为kAM=-(x≠-5)
同理,直线BM斜率为kBM=(x≠5)
由已知得•=-(x≠±5)
化简,得点M的轨迹方程为+=1(x≠±5).(椭圆)
类似地,出现在教材及高考题中的有:
1.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A版选修2-1P55探究。
设点A、B的坐标分别为(-5,0)、(5,0),直线AM、BM交于点M,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试求点M的轨迹方程。
仿照例3的思路,有•=(x≠±5)
化简,得点M的轨迹方程为-=1(x≠±5).(双曲线)
2.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A版选修2-1P80复习参考题10:
已知VABC的两个顶点A、B的坐标分别为(-5,0)、(5,0),且AC、BC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等于m(m≠0)试探求顶点C的轨迹.
仿照例3的思路,有•=m(x≠±5)
化简,得点C的轨迹方程为-=1(x≠±5)
当-1<m<0时为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
当m=-1时是圆心在原点,半径为5的圆,
当m<-1时为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
当m>0时为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
3.(2010北京理1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B与点A(-1,1)关于原点O对称,P是动点,且直线AP与BP的斜率之积等于-,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解:因为点B与A(-1,1)关于原点O对称,所以B点得坐标为(1,-1)。
设点P的坐标为(x,y)
由题意得•=-
化简得x2+3y2=4(x≠±1).
故动点的轨迹方程为x2+3y2=4(x≠±1).
为了充分挖掘例题的教育功能,我们诱导学生将问题提出的条件与结论互换后继续探讨。
演变1:设点A、B是曲线-(x≠±5)在轴上两端点,P是曲线上异于A、B的任意一点,求kPA•kPB的值。
解:由题意知,A(-5,0)、B(5,0),设点P的坐标为(x,y),(x≠±5)
则kAM=,kPM=所以,kAM•kBM=
又P是曲线上的点,所以y2=mx2-25m,,代入上式得:kAM•kBM=m.
说明:此时的曲线包含焦点在x、y轴上的椭圆(m<0)及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m>0)及圆(m=-1).
更一般地,可将A、B视为过椭圆中心的直线与椭圆的交点,P为椭圆上异于A、B任意一点,此时,kAM•kBM的值是否变化呢?
演变2:设椭圆+=1(m>0,n>0)(不论焦点是在x轴上,还是焦点在y轴上)上任意一点P,与过中心的弦AB的两端点A、B连线PA、PB与对称轴不平行,求kAM•kBM的值。
解:设P(x,y),A(x1,y1)则B(-x1,-y1)+=1,+=1两式相减得:
=,=-
kAM•kBM=••==-为定值。
说明:此性质是圆的性质“圆上一点对直径所张成的角为直角,即kAM•kBM=-1”在椭圆中的推广,它充分揭示了椭圆的本质属性。
进一步思考:若将椭圆改为双曲线,命题是否成立?
演变3:设双曲线+=1(m>0,n
解:设则P(x,y),A(x1,y1),则B(-x1,-y1),
+=1,+=1两式相减得:
+,=-
kAM•kBM为定值。
归纳:对于方程+=1(m>0,n
①当m=n>0时,方程为圆,此时kAM•kBM=-1;
②当m>0,n>0且m≠n时,方程为椭圆,此时kAM•kBM=-;
③当mn
说明:仍可进一步思考,当曲线的中心不在原点时,结论是否发生变化?
演变的应用1:(09福建文22)已知直线x-2y+2=0经过椭圆C:+=1(a>b>0)的左顶点A和上顶点D,椭圆C的右顶点为B,点S是椭圆C上位于x轴上方的动点,直线l:x=与直线分别交于M、N两点。
(I)求椭圆C的方程;
(Ⅱ)求线段MN的长度的最小值;
解:(I)由已知得,椭圆C的左顶点为A(-2,0),上顶点为D(0,1),a=2,b=1
故椭圆的方程为+y2=1
(Ⅱ)设M(,y1),N(,y2)
则由演变2知:kAM•kBM=-
即•=-
y1y2=-
|MN|=|y1-y2|=y1+(-y2)≥2=
当且仅当y1=-y2=-时取等号
故线段MN的长度的最小值为。
(此解法比标准解答简捷得多)
演变的应用2:(06东北模拟)B1,B2是椭圆+=1(a>b>0)的短轴的两端点,P是椭圆上与B1,B2不重合的点,B1P,B2P分别交x轴于M,N两点,
求证:|OM|•|ON|为定值。
证明:(如图)B1(0,b)B2(0,-b)
设M(xM,0),M(xN,0)
则由演变2知:即
kPB1•kPB2=-,即kMB1•kNB2=-
•=-
xM•xN=a2
|OM|•|ON|=a2
将演变中的条件kPA•kPB=-进一步延伸,可得:
拓展1:若M是椭圆+=1(m>0,n>0)(不论焦点是在x轴上,还是焦点在y轴上)的弦AB之中点,则直线OM与直线AB的斜率之积为定值。
证明:(如图)连接AO并延长交椭圆于点P,连结OM,BP,则OM∥BP
kOM=kBP
由性质知kAB•kPB=-
kOM•kAB=-为定值
说明:此性质是圆中的垂径定理“圆心与弦中点连线垂直于弦”在椭圆中的推广。
若将椭圆改为双曲线,命题是否成立?
拓展2:若M是双曲线+=1(mn
则kOM•kAB=kPB•kAB=-
若将椭圆改为抛物线,命题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思考、解释)
拓展3:若M是抛物线y2=2px(p>0)的弦AB之中点,求直线OM与直线AB的斜率之积。
解:设M(x0,y0),A(x1,y1),B(x2,y2)则y12=2px1,y22=2px2,两式相减得:
y12-y22=2p(x1-x2),=2p
kOM•kAB=•=
拓展应用1:(2010全国卷2理21)己知斜率为1的直线l与双曲线C:+=1(a>0,b>0)相交于B、D两点,且BD的中点为M(1,3).求C的离心率。
解:由拓展2知
k1•kOM=即1•=
e=2
拓展应用2:(06上海文21)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的一个椭圆,它的中心在原点,左焦点为F(-,0),右顶点为D(2,0),设点A(1,).
(1)求该椭圆的标准方程;
(2)若P是椭圆上的动点,求线段PA中点M的轨迹方程;
解:(1)(解法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2=1
(2)设线段PA的中点为M(x,y),点P的坐标是(x0,y0),
由x=y= 得x0=2x-1y0=2y-
由,点P在椭圆上,得+(2y-)2=1,
线段PA中点M的轨迹方程是
(x-)2+4(y-)2=1.
若用拓展1,本题(2)可这样解:
设线段AB,CD的中点分别为M,M′,
由拓展1知k1•kOM=-k1•kOM′=-
kOM=kOM′故M与M′重合
又|AM|=|BM|及|CM|=|DM||AC|=|BD|
由此可见,一般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运算比较复杂,稍不小心,便前功尽弃。而运用拓展的知识,运算简捷明了,一步到位。
总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例题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研究例题不仅可达到加深学生对概念、法则、定理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可达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只有充分挖掘例题的内涵,拓展其外延,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达到以例启思、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创新变通的目的。这正是我们数学教师执著追求的目标!(责任编辑刘永庆)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