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行走在丈夫背上的乡村医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行走在丈夫背上的乡村医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周医生,我妈又犯病了,呼吸困难,你快来救救她!”一天凌晨,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乡村医生周月华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原来是永兴村的谭德芬老人哮喘病又犯了,病人连咳带喘,情况危急。

谭德芬是个慢性支气管哮喘病人,并发肺气肿和肺心病,经常在深夜发病,如果不及时抢救,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周月华看了看时间,才凌晨3点。这时丈夫艾起也被惊醒了,他什么话也没说,就开始穿衣服,然后到屋外发动摩托车。左腿残疾的周月华搭乘丈夫的摩托车,两人冒着寒气行进在夜色中。

艾起用摩托车将周月华送到山脚,然后熟练地背起妻子,将她送到病人家中……等谭德芬病情稳定后,艾起又将妻子背下山,用摩托车送回家。

像这种突况,乡村医生周月华几乎每月都要遇上。结婚14年来,周月华趴在丈夫的背上,“走”遍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村民提供医疗服务。

■ “别人能做的事情,我也一定能做”

周月华8个月大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左腿残疾。每当她看着小伙伴蹦蹦跳跳嬉戏的时候,心中不免有种失落感。但是残疾并没有摧垮她的意志,上初中时,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她:“张海迪下半身都瘫痪了,但她依然坚强地面对生活,我为何不可以呢?”

虽然行动不便,但在老师和同学眼里,周月华仍然是个乐观向上的学生。每天放学,她赶着回家打猪草,等母亲忙完再到地里将她打好的猪草背回家。喂猪、做饭、洗衣,凡是农村健康孩子能干的活路,她都干。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月华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打算了。高中毕业后,她进了一所职业中学学电器修理。

“修理电器,需要搬动电视、冰箱等大物件,有时候还要上门服务,你是个女娃儿,力气小,腿脚又不方便,这一行不适合你。”当教师的父亲告诉女儿。

“我觉得学医最适合你。”父亲经过深思熟虑后给女儿建议。

1987年,周月华拄着拐杖走进重庆市卫生学校。1989年,周月华从卫校毕业了。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满怀希望的她从别人一次次委婉的拒绝中读懂了一个意思:“健康人都不好找工作,何况你还是个残疾人。”

这时,母亲告诉她:“月华,你技术在手,我们自己开一家诊所吧。西河村离柳荫镇有近10里路,村民看病很不方便。”

在父母的帮助下,周月华的“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挂牌营业了。

■ “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克服困难”

丈夫艾起说起两人的相识,很坦然:“刚认识,我就被周月华乐观向上的精神感动了。我想,一个残疾人能够自立,说明她的意志力很坚强,一定有过人之处。”

1995年,艾起与周月华结婚。考虑到周月华在永兴村更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艾起当了上门女婿。婚后,周月华的父母将邻近西河村小学的一套三层旧楼房送给女儿当嫁妆,这里邻近公路,出入方便。夫妻俩将卫生室也搬过来,艾起成了周月华的助手。

结婚14年来,周月华被丈夫背着出诊的场景,在西河村和永兴村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两人知道,这背后有甜蜜的微笑,也有苦涩的泪水。

10年前,西河村村民杨光照的儿媳妇临产,那是凌晨两三点钟。去杨光照家的山路非常陡,右边是很高的峭壁,左边是堆满乱石的悬崖。借着微弱的电筒光,艾起背着妻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向杨家走去。山路曲折,一个拐弯处,他左脚一滑,右腿一下子跪在地上,背上的周月华差点掉进深渊,夫妻俩都惊出了一身冷汗……他们艰难地走了一个多小时才赶到杨家。趁周月华忙碌之际,艾起悄悄撩起右裤腿,发现膝盖掉了一大块皮,血珠都渗出来了。为杨光照的儿媳妇成功接生后回到家里,周月华还是知道了丈夫的伤情,摸着丈夫的腿,她流下了感激和愧疚的泪水。

1995年10月的一天下午,西河二组村民江志群临产,请周月华去接生。当时周月华已经怀孕6个月,但她二话不说,拿上药箱就和丈夫出发了。一直忙到晚上8点多钟孩子才生下来,却没有哭声。周月华一看,婴儿脖子上缠着脐带,嘴唇发紫,情况非常危急,她毫不犹豫对着婴儿的嘴就做人工呼吸。江志群的丈夫从没见过人工呼吸,急忙上前阻止她。感觉到产妇家属的不信任,周月华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她什么都没说,轻轻推开产户家属的手,坚持口对口作人工呼吸。一下,两下,1分钟过去了,孩子没有反应,3分钟过去了,“哇――”一声嘹亮的哭声,孩子得救了。江志群一家连忙为周医生端来荷包蛋,表示感谢。这时,周月华才发现,自己挺着大肚子忙了六七个小时,早已经又累又饿。

■ “社会给了我许多关爱,我也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

由于周月华在基层卫生岗位上的突出表现,2007年,她被评为“北碚区优秀乡村医生”,同时被选为北碚区残疾人代表,成为区残联委员。

对社会心存感激的周月华总是说:“社会给了我许多关爱,我也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

“今天给你开的药一共有三种。这种是外用药,不能吃;这盒药要跟其他治高血压的药分开吃。你家离得远,这些药可以吃个把月,吃完了再到卫生所来量血压,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就打电话问我。”周月华一边给村民陈绍珍配药,一边耐心地交代。陈绍珍是永兴村村民,2008年春节期间查出患了高血压,到附近好几个地方看过,最后觉得还是周月华开的药管用,价格还便宜。陈绍珍说,永兴村以前本来有个乡村医生,年龄大了,那里基本没有医疗设备,药品也很少。而周月华的医疗点,设备比较齐、药品种类也多,价格严格按照“新农合”的规定,参合农民还可以报销。所以现在永兴村的人都到她这里来看病。

家住永兴村的田贻碧老人已经80多岁了,三个儿子长期在外打工,老人独自一人生活,非常艰难。去年冬天,永兴村下了大雪,作为村会计的艾起去看望老人,发现屋子里冰冷冰冷的,老人连暖手的炉火都没有。回家后,艾起把老人的情况告诉妻子,周月华听了心里很难过,对艾起说:“如果田婆婆生病需要用药,你尽管回家拿,她儿子能还就还,不能还就算了。”

西河村的汪官珍老人跟老伴膝下无子,每次到周月华那里看病,都很不好意思地说:“月华,我身上没钱,咳了好久,一直拖不好……”周月华安慰她:“汪奶奶,没什么,你先拿点药去吃。”临走还要送点吃的东西给汪奶奶。如今,汪官珍的老伴已经去世,90岁的她也住进了镇里的养老院。提起周月华,汪官珍总是说“周医生是个好人啊”。

如今,周月华的诊所已经成为北碚区规范化村级卫生室,她本人在今年初被卫生部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荣誉称号。对未来,周月华充满了信心。她希望所有的残疾朋友都能鼓起对生活的勇气,不放弃、不抛弃,她坚信,野百合也有春天,残疾人也能开辟出一片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