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化县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增产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化县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增产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从大化县石山地区近年来玉米低产的现状出发,多方面分析了玉米栽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该县玉米生产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增产对策,为今后实施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玉米栽培;问题;增产对策;广西大化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054-02

Abstract Based on the low-yield status of maize in mountain areas of Dahua County recently,the main problems of maize cultivation were analyzed,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increasing production for the future implementation of maize were put forward,so as to provide a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the high-yield demonstration of maize.

Key words maize cultiva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s for yield increase;Dahua Guangxi

玉米是广西大化县重要的粮食与饲料兼用作物,2013年该县玉米播种面积为1.02万hm2,其中饲料玉米1.01万hm2,平均产量仅3 444.0 kg/hm2,产值仅8 953.5元/hm2,单产与产值较低,农民增收困难。根据长期在该县乡镇农技推广工作的经验以及对该县16个乡镇的玉米生产专项调查,现就该县玉米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大化县概况

大化县地处桂中偏西地区,是广西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县,境内峰丛密布,东北部和西南部以峰丛洼地为主,东南部多为峰丛谷地,中西部属低山丘陵带。红水河贯穿大化县全境,整体地势呈西北向东南倾斜。该县地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北缘,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8.2~21.7 ℃,年降雨量为1 249~1 673 mm。虽然年降雨量较足,但由于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该县农业生产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加上耕作管理粗放,玉米单产较低,玉米的生产能力与自然条件极为不符。

2 大化县玉米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优质、高产、抗旱、矮秆品种少

一是良种的布局面较窄,高产、耐旱、抗病性强的品种缺乏。近10年来,该县一直推广正大619、正大818品种,占年玉米播种面积的90%以上,长期、单一的品种种植,使玉米品种结构性风险加大。二是良种与良法、良繁不配套,重种轻管现象较为普遍,玉米良种的增产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三是部分品种退化严重。由于一些本地常规品种高秆性状的杂化,导致玉米种植区花粉混交,造成主推品种性状改变、商品性降低,虽然该县玉米播种面积较大,但终未形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粮食产业。

2.2 耕作栽培管理粗放

主要表现为玉米播种质量差,种植密度不合理。由于该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在家务农的劳动力缺乏,留守在家的老、弱、病、残农民对玉米的耕作管理较粗放,集中表现在春玉米翻耕整地粗放,以大块土盖种较多,玉米出苗困难,常出现“空穴”现象。而秋玉米播种期在7月5―15日,此期正值夏季高温多雨季节,田间土壤黏湿,劳动强度大,农民以“一穴两株”播种方式为主,种植密度难以保证。据在该县贡川乡清坡村、红柳村调查,一般平展型玉米品种(如正大619、正大818)播种密度在44 250~48 750株/hm2,比正常密度(52 500株/hm2)少3 750~8 250株/hm2,造成减产7.1%~15.7%,同时“一穴两株”种植方式玉米易出现“窝内”挤苗、抢光、脱肥现象,田间禾苗整齐度降低。据2013年在该县贡川乡贡川村、等宦村、清坡村、什陇村、隆江村、龙勒村、龙眼村、红柳村调查,春玉米平均出苗率仅为87.9%,比当地精耕细作区出苗率(99.3%)下降11.4个百分点;秋玉米苗期(六叶期)大苗占62.9%,中苗占16.7%,小苗占20.4%,苗期整齐度较差,对玉米产量形成产生较大的影响。

2.3 施肥比例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低

长期以来,该县玉米在施肥中有机肥数量较少,在播种时施人粪尿液5 250~6 750 kg/hm2。由于有机肥数量少,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多数旱地有机质在11.3~14.9 g/kg,土壤浅瘦板结和酸化严重。化肥施用以氮肥为主,一般苗肥、攻秆肥一次性施用,施尿素450~525 kg/hm2或碳铵975~10 500 kg/hm2,磷肥、钾肥及微肥施用较少,施入养分不平衡,氮肥利用率低,不仅造成玉米营养不良,形成细苗、弱苗多,易倒伏,而且容易引起玉米纹枯病、大小斑病和铁甲虫的危害,在生育后期常常出现早衰、落黄现象,严重地影响到玉米籽粒灌浆和结实,这是造成玉米低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3 玉米增产的主要对策

3.1 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是玉米获得持续高产的重要措施。改良土壤的主要措施是深耕细作,降低土壤容重,加深耕作层,为玉米扎根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1]。培肥地力的主要措施是实行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如增施农家肥和桐麸、茶麸、菜麸等麸饼肥。在播种前25~30 d,结合整地深耕30 cm,比常规耕作(20 cm)加深10 cm,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蓄水、保水、保肥能力,增强玉米抗旱能力,而且可以使玉米增产10%以上。

3.2 选植良种,合理密植

因地制宜选择大穗、高产、抗病、耐旱、耐瘠和品质好的玉米新品种,如桂单0810、桂单688、迪卡008、南校9665等,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优势,淘汰高秆、低抗型本地常规玉米品种,同时根据上述良种的株型特性,合理安排种植密度[2]。春玉米一般种植5.10万~5.25万株/hm2较好,秋玉米由于生育期较短,种植5.40万~5.55万株/hm2较适宜。合理的栽培密度不仅有利于单株的发育,而且有利于大田群体的通风透光,从而有利于玉米的高产培育。

3.3 提高播种质量

近年来,该县大力推广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在播种时由于土壤表层板硬,往往影响到播种质量。因此,在开穴播种时要以细碎泥土盖种较好,盖种厚度3~4 cm即可。秋玉米播种后以秸秆覆盖防止大雨冲刷更有利于出苗,同时还能更好地起到防旱保墒的效果[3]。但玉米秸秆必须覆盖于大行间,尽量避免在株间进行,以免影响玉米出苗。

3.4 科学施肥与管理

3.4.1 科学施肥。由于春玉米生育期较长,一般生育期132~137 d,在施肥上应掌握“前稳、中重、后补”的原则。秋玉米由于生育期较短,生育期113~118 d,应掌握“前重、中控、后轻”的原则。根据2013年该县贡川乡、六也乡、大化镇的玉米高产创建经验,基肥施腐熟农家肥22.5~30.0 t/hm2、尿素225~300 kg/hm2、过磷酸钙375~450 kg/hm2(或钙镁磷肥525 kg/hm2)、氯化钾180~225 kg/hm2、锌肥15.0~22.5 kg/hm2较好,或全部磷肥、钾肥、有机肥和锌肥在苗期一次性施入。磷肥与有机肥堆沤后施用最好,施入深度15 cm左右可起到明显的增产效果。攻苞肥施用尿素225~300 kg/hm2、45%复合肥(15-15-15)300~375 kg/hm2打洞穴施,施后盖土,有利于壮秆促穗、争取穗大粒多[4]。玉米追施攻苞肥可以保持绿叶面积,防止脱肥早衰,延长灌浆时间。此外,施肥时要注意土壤墒情及天气状况,必要时结合灌水,采用穴施或条施方法深施,不要表面撒施。

3.4.2 病虫草害防治。①出苗期应注意防治地老虎、黑毛虫,拔节期至孕穗期应注意防治玉米螟、铁甲虫及纹枯病。对3龄前地老虎防治,可用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对玉米螟防治可用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在玉米心叶丛中喷雾;对纹枯病的防治可用50%多菌灵450 g/hm2加5%井冈霉素375 g/hm2对水750 kg/hm2喷雾感病部位。②化学杂草要注重盖膜前的芽前除草,在整地平垄后用40%阿特拉津除草剂3 750~4 500 mL/hm2对水525~600 kg/hm2均匀喷雾在垄面,然后盖膜,对防除杂草具有很好的效果[5-6]。

3.5 适时收获

玉米在成熟时都具有显著的特征,应以果穗下部籽粒乳线消失、果穗苞叶黄而松散为主要标志。一般在玉米苞叶发黄甚至发白时,显示该品种的色泽时说明已经成熟,应趁晴收获。如果收获过早,导致生育期不足,缩短了玉米灌浆时间,粒重降低,造成减产,而且影响玉米品质。一般饲料玉米在吐丝后50 d收获较好,可比习惯在吐丝后40 d收获使玉米增产10%左右。鲜食玉米品种以果穗授粉后20~23 d收获为宜[2];若以加工罐头为目的的可早收1~2 d商品性更好。

4 参考文献

[1] 杨楠,王慧茹,班亚伟,等.玉米高产开发田间管理技术[J].种业导刊,2009(8):21.

[2] 陈永欣,翟广谦.甜糯玉米采收与保鲜技术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1,16(4):67-91.

[3] 朱玉芹,岳玉兰.玉米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研究综述[J].玉米科学,2004(3):25-26.

[4] 武凤侠,许连登.砀山县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5):93,97.

[5] 柴宝忠,任立宏.喀左县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1):99.

[6] 安旭华.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