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推动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科学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推动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科学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同志们: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刚刚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十二五”和明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韩长赋部长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系统总结了“十一五”和今年的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就贯彻落实中央五中全会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力做好“十二五”和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今天我们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部党组的决策部署,总结“十一五”成就经验,分析面临的形势任务,部署“十二五”及明年重点工作,推动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立新功。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因势利导,多措并举,“十一五”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十一五”时期我国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农民就业增收的新期待,加快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素质提升,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第一,坚持以“转型提升”为核心,推进乡镇企业速度质量效益稳步增长。通过调整优化结构、推进区域合作、培育产业集群、构建服务体系、强化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创业等工作,推动了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总量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乡镇企业增加值预计达到10.6万亿元,年均增长12.1%,年均拉动GDP增长2.8个百分点。效益稳步提高,实现利润总额2.6万亿元,年均增长11.9%;上交税金1.12万亿元,年均增长12.7%。贡献继续扩大,5年间乡镇企业新增农民就业1556万人,年均增加311万人,累计达到1.58亿人;年均支付劳动者报酬总额1.48万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60%,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达到35%以上;5年累计支农建农及补助社会性支出资金达到1400多亿元。同时,乡镇企业自身素质和发展水平得到了新的提升。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第二产业中传统产业得到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逐步兴起,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十五”末提高1.2个百分点。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近万个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完成增加值已占到全部乡镇企业增加值的25.5%。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东部,所占比重比“十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从业人员素质显著提高,乡镇企业职工获得各类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254万人次,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比重由“十五”末的14.3%提高到22.2%,中高级技术职称人数比重由2.3%提高到3.5%。企业家和管理、技术、营销人员队伍逐步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有近4万家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比“十五”末增长50%以上。

第二,坚持以“优化布局、创新发展”为核心,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引导产业集聚、完善创新体系、加强技术推广、建设原料基地、健全标准体系和强化行业指导等工作,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201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预计突破10万亿元,比“十五”末增长约1.5倍。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例从“十五”末的1.1∶1提高到1.7∶1,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达2500多万人,其中吸纳农村劳动力1500万人以上,农民直接增收2800亿元。结构不断优化,食品工业比重从“十五”末的40%提高到47%,方便、快捷、休闲和营养保健食品发展迅速,很多企业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组织生产,形成了一大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产业加速集聚,初步形成了东北和长江流域水稻加工、黄淮海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东北玉米和大豆加工、长江流域优质油菜籽加工、中原地区牛羊肉加工、西北和环渤海苹果加工、沿海优质水产品加工等产业聚集区。创新步伐加快,以我部认定的200多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为依托,初步构建起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框架,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原料基地日益扩大,数万家领军企业按照公司加农户、龙头带基地等多种形式,建设了一大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辐射带动1亿多农户。

第三,坚持以“引导、规范、服务”为核心,突出打造休闲农业新亮点。休闲农业是我们的一项新职能。近年来,通过加强部门合作、完善相关政策、制定从业标准、培育先进典型、规范行业管理、打造服务平台等工作,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1.8万家,农家乐达到150万家,年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辐射带动作用明显,营业收入超过12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发展格局逐步转变,正在从零星分布向集中连片转变,从单一功能向休闲、教育和体验等多功能转变,从单一产业经营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转变,从农民自发发展向政府规范引导转变。发展氛围越来越好,我部与国家旅游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发文,规范了休闲农业用地政策,开展了示范县和示范点创建活动,启动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休闲农业正在成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横跨一二三产业的农业新形态和消费新业态,成为沟通城乡、拉动消费、富裕农民的朝阳产业、魅力产业和幸福产业。一些地方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激活了一方经济、富裕了一方百姓、建成了一方乐园。

5年来,各地在推动工作中,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勇于开拓,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新亮点。

――着力引导乡镇企业优化升级。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加快资源产业转型,产业和产品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江苏、浙江、上海、天津、广东、福建等地努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山东、辽宁、湖北、湖南、贵州、江西、安徽等地制定激励政策,培育园区经济,引导企业集群化发展,推动上下游产业衔接和企业分工协作。

――着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山东、河南、吉林、内蒙古、河北、湖北、湖南、陕西等地依托优势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推动本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山东通过大力发展果蔬、水产品和肉类等加工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农产品加工大省,产品行销国内外;吉林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了汽车和石化工业产值,位居各行业第一位;河南、河北大力发展小麦加工,培育了一大批骨干企业;内蒙古大力发展乳品加工,努力打造“中国乳品之都”。

――着力推进休闲农业规范发展。北京、江苏、湖南、浙江、四川、海南、江西、上海、湖北、福建、安徽、广西等地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环境、农业及民俗文化特色,出台了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制定了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休闲农庄、农家乐、农业观光园区、农业主题公园、农事节庆等多种休闲农业业态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

――着力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等地注重培育区域性担保机构,加大了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力度,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北京、山西、海南、贵州、新疆等地搭建特色农产品加工推介平台,扩大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辽宁、河南、湖南、宁夏等地通过举办农产品加工技术对接活动,有效满足了企业的技术需求,帮助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天津、安徽、陕西、重庆等地积极实施蓝色证书培训工程,加强职业技能开发,并把促进农民创业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在政策支持、项目推介、基地建设、创业辅导、公共服务等方面做了许多成效显著的工作。

――着力促进区域间产业有序转移。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地与河南、甘肃、吉林、黑龙江、贵州、新疆、青海、等地建立产业对接平台,推进东西合作,加强了技术、资金、人才、劳务、信息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区域间双向共赢的良性互动发展。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绩,是在我们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困难环境下取得的,是在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和生产成本上升的背景下,通过优化结构、创新发展实现的,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凝聚了全系统的智慧和心血,在此我代表农业部向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分析形势,理清思路,明确服务“三农”推进“三化”的历史任务

近年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框架下,乡镇企业面临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通过不断的改革发展,自身内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乡镇企业与“三农”天然的内在联系没有变,对县域经济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没有变。在今天的形势下我们讲发展乡镇企业,本质上就是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从“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看,农村二三产业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及统筹城乡发展中肩负着更加重要的任务。近年来各地的机构队伍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调整,但不论叫什么名称,不论隶属于哪个系统,我们肩负的任务是一样的,服务的对象是相同的。面对这个群体,需要我们加以引导和推动,需要我们开展相关的服务,需要我们为他们“鼓”与“呼”。因此,我们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共同为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十二五”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对新的挑战。

从机遇看,一是强劲的政策推动。国家出台了加强宏观调控、扩大国内需求和强农惠农等一系列政策,加大了国民收入分配的调整力度,实施了区域发展战略、行业振兴规划,鼓励发展新兴产业,放宽了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限制,这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推力。二是有力的市场拉动。全球经济逐步回暖,出口恢复性增长;我国经济企稳向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收入稳步增加。这些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三是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带动。国家大规模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农产品加工业推进产业集聚,实现原料标准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四是产业梯度转移促动。随着劳动力成本加速上升,以及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供应问题日益突出,东部地区和城市部分产业正在加快梯度转移,这为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五是新科技驱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从挑战看,一是环境资源约束增强。环境容量有限的压力,国家严格的节能减排指标,要求农村工业特别是许多低端制造业必须调整提升。二是生产要素供给趋紧。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面临融资、用地、能源等要素制约,企业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问题突出,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增大。三是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增多。后金融危机时期,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品牌、标准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受汇率波动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影响,产品出口难度加大。四是企业自身问题比较突出。产业集中度偏低,区域间发展差距较大;产业链不健全,“小散低全”企业大量存在;大多数企业以中间制造为主,技术研发和营销能力弱。

综合分析研判,“十二五”时期既是农村二三产业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攻坚克难期。在这一大背景下,我要特别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农村二三产业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有效应对挑战、增强市场竞争力,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才能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取更大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下大力气推动产业结构向特色优势型和“三农”关联型转变,空间布局向产业集群和区域协调方向转变,增长方式向集约内涵型和创新驱动型转变,发展模式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十二五”期间,农村二三产业总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服务“三农”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体制机制创新和对外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在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上找出路,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在拓展农业功能上做文章,为农民就业增收、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争取实现乡镇企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左右,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翻一番,与农业产值比值达到2.2∶1,休闲农业接待人数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十二五”期间,要在四个方面取得新成效。

――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中做出新贡献。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目前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仍在延续。“十二五”期间,从农民收入增长的结构分析:受世界农产品价格水平和供求状况影响,我国农产品价格上升空间有限,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实现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较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转移难度加大,依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工资性收入增长呈放缓趋势;国际贸易政策限制和我国国情、国力,决定了依靠政策因素促进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的幅度也不可能大幅增加。因此,必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延伸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效益链和就业链,提高产业和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新作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既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顺利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但是,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生产规模小、物资装备差、产业链条短、农业功能单一等问题,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要通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促使更多的农民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减轻农业的就业压力,为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提供条件;要继续通过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方式,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的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条件;要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效益。

――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中担当新重任。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是“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必须认识到,没有农村的工业化就没有国家的工业化,没有农村的城镇化也就没有国家的城镇化,推进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是重点,更是难点。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实现农产品和特色资源加工转化,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壮大。要通过推进农村二三产业的集聚发展,带动农村人口、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小城镇集中,使小城镇规模扩大、功能完善,形成产业聚集、市场扩张、人口集中的良性循环,辐射和带动周边农村,形成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提业支撑。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开辟新途径。我国城乡差距不仅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也表现在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上。从目前阶段看,加快农村各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载体。因此,要通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搭建起沟通城乡的桥梁和纽带,接受城市和大工业的辐射带动,吸引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实现要素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配置。要通过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增强依靠自身积累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能力。要通过农村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形成与城市产业分工明确、互为市场、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产业体系,推动城市与农村共同进步、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

三、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全面落实“十二五”和明年各项重点工作

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增强谋划力、执行力和创新力,采取切实措施,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一要继续采取各项措施,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发挥集群效应,在集聚中优化结构。二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降耗节能技术。三要积极引导和激励企业自愿、自主开展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大企业,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四要着力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五要结合工业园区配套服务和小城镇建设,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工程服务等生产业和家政、养老、社区服务等生活业。六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做好技术的研发、引进、消化、吸收、转化和推广,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走特色化、差异化、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二)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要进一步健全跨区域合作机制,继续开展全国性的东西合作经贸洽谈活动,在产业项目、技术、劳务、产品销售等方面开展对接。二要支持地区间、省际间、市县间开展对口合作和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三要鼓励各地区从实际出发,找准产业功能定位,走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西部地区要用好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重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装备,高起点起步,跨越式发展;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积极做好产业转移的承接,建设一批承接载体,依托中部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加工制造业;东部地区要发挥率先发展的经济优势,主动调整结构,“腾笼换鸟”,推动主体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低加工度向精深加工度提升,力争使高产业层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优势,围绕大工业配套和粮食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业做足、做好文章。

(三)加快发展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一要以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为目标,进一步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完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研发体系建设,争取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引进、集成和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二要以解决农产品产后处理设施简陋、工艺落后、损失严重、质量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为重点,启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采取国家扶持、农民建设、农业部门技术指导和服务的方式,支持农民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产地储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设施装备,尽快提高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水平。三要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为目的,积极争取有关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技术装备改造升级,培育壮大一批领军企业,树立民族品牌,保障产业安全,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四要以提升中小型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为核心,搭建技术对接和推广平台,广泛开展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的推介活动。五要以服务政府决策和行业发展为中心,开展农产品加工重点行业、重要品种的跟踪研究和监测分析,行业信息,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六要以保障质量安全为目标,加强引导和监督,完善标准体系,推动更多的企业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四)努力实现休闲农业跨越式发展。休闲农业是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型农业产业,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是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和扩大内需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是旅游消费向休闲消费转型的关键时期,而休闲旅游产品供给呈现结构性短缺,我国休闲旅游资源70%在农村,发展休闲农业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是一篇可以写好的锦绣文章,是一项一举多得的事业。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立足“富裕农民、改造农业、建设农村”,按照“夯实基础、加快转变、提升水平、引领发展”的思路,全面推进休闲农业持续快速发展。一要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以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为重点,分类规划,因地制宜,创新模式,突出特色,整合资源,大力培育功能各异、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休闲农业产业带、产业群,满足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二要加强部门合作,在休闲农业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安全设施、环保设施建设和从业人员培训方面形成工作合力,在财政、信贷、税收、土地等方面争取政策,为休闲农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三要借鉴相关行业管理经验,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结合各地发展实际和模式特点,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标准,规范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提升服务能力,增强发展后劲。四要深入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中国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推介,全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等工作,着力培育休闲农业知名品牌,不断提升产业地位,引领休闲消费新业态的形成。五要加强人员培训和宣传推介,加快休闲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社会影响力。力争经过努力,通过休闲农业这一新型业态的发展,使更多的地方能够把农业改造成快乐的产业,把农村建设成幸福的家园,把农民变成富裕而有尊严的群体。

(五)大力支持农民创业。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又一批农民进城入厂,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一部分农民增长了才干,提高了技能,积累了经验和财富,具备了自主创业的基本条件。从农民返乡创业热情高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预见,“十二五”时期是农民自主创业的高峰期。因此,我们要把扶持农民创业作为“十二五”的重要任务之一,加以谋划推进。一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主动协调各级财政加大对农民创业的支持力度,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化解农民创业资金短缺的难题,还要推动有关部门在企业登记、金融贷款、税收管理、规费标准、市场准入、部门服务等方面降低门槛。二要抓好创业基地建设,采取政府引导扶持、鼓励多方投资的方式,充分利用城乡各类园区、规模较大的闲置厂房和场地、专业化市场等适合中小企业聚集创业的场所,建设具有滚动孵化功能的农民创业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场所,为创业服务打造载体。三要抓好创业服务,借鉴城市创业服务和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经验与做法,从创业项目推介、创业辅导、技能培训,政策、法律、管理咨询,场地设施提供、证照办理、金融信贷,到产品检测、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四要抓好典型引路,认真总结不同层面和类型的典型经验,进行示范推广,辐射带动农民创业向深度、广度发展。五要抓好规范提高,除在创业初期加强扶持外,还要注意帮助企业解决成长中面临的技术、管理难题,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

(六)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员工队伍素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企业素质。目前,不仅是一批有文化无技能的新员工需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而且随着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大量的在岗职工也需要进行适应性岗位培训。因此,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是我们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任务。一要进一步开展蓝色证书培训,争取将蓝色证书培训纳入阳光培训工程,把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相关工种纳入培训范围,扶持一批地方培训机构改善培训条件、提高培训能力,承接培训任务,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质量水平。二要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工作,加强与有关部门、职业学校、行业协会配合,扩大培训与鉴定范围;在乡镇工业园区逐步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开展培训与鉴定服务;鼓励和推动大中型企业自主开展培训与鉴定工作。三要通过组织西部地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东部地区挂职任职和举办专题培训班,加快提高西部地区企业管理人员经营管理水平。四要开展证券融资培训,加强与证券部门合作,发挥他们的资源和专业优势,积极对有上市愿望的企业进行辅导,增强企业融资意识,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七)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深刻理解中央有关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精神,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促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二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总结基层干部和企业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要探索工作规律,研究工作方法,努力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使我们在引导行业发展和推动体系建设方面,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进一步加强管理队伍和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努力造就一支业务精良、务实高效的管理队伍。要树立“人才兴业”的理念,有效整合利用相关科研技术队伍,广泛联系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同为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四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举办重大活动、典型示范等方式,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进一步营造政策扶持、舆论关注、社会参与的良好发展环境。

同志们!“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需要我国农村二三产业大发展的重要时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