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结合地方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结合地方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研究绿地系统布局的意义在于使各类城市绿地合理分布组成城市内外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发挥绿地的功能作用。本文通过对长春市绿地发展历程及绿地系统布局的研究,分析绿地系统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指导建议,旨在使长春市绿地系统形成合理、完善的布局结构,使其发挥最大的功能作用。

关键词:绿地系统布局;绿地建设;长春市1长春市绿地发展历程

第1阶段:起步阶段(1932~1948年)

1932年时期,由日本人统治,制定了《满洲国国都建设计划概要(1932-1952)》,提出要建设亲水公园及沿伊通河与环状道路建设绿化带等,综合运用“田园城市”、“城市美化”、“邻里单位”等思想理念,初步形成城市绿地系统的雏形,奠定“森林城”基础。

第2阶段:缓慢发展阶段(1949~1989年)

长春市的绿化建设在此阶段经历了两次规划,第1次:1955年《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1955~1975)》,提出关于绿地建设的措施是在保护好现有绿地的基础上,在郊区兴建防护林带。但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绿地建设处于混乱状态,不但没有达到规划的目标,大量的绿地反倒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第2次:1980年《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提出从点、线、面结合的角度对长春市的绿地进行建设,在此期间绿地建设与经济建设并未同步,绿化基本上是见缝插针,没有遵循一定的秩序与原则。

第3阶段:稳定增长阶段(1990~2000年)

进入90年代,人们对绿地的价值有了全新认识。1996年版的《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提出要形成了以“一环五带”为核心的大环境绿化,对较早建设的公园绿地进行改造,同时增建了部分公园绿地。此期间城市绿化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绿地建设稳步增长。

第4阶段:跨越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进入21世纪,长春市绿地建设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2004年制定的《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绿地建设要形成“一脉”、“一链”、“二环”、“多园”、“线网”的布局形式,构筑以中心城为核心,多层次、多功能、开放式的园林绿化系统。指出要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营造具有地方特色山水宜居城市。

2 长春市绿地系统布局存在的问题研究

2.1 绿地系统分布不均,各区指标差异大

目前长春市中心地区各类公共绿地尚未达到分级均布,例如朝阳、南关两区的面积分别占中心城区面积的13.97%、9.37%,而绿地面积分别占长春市绿地面积的32.14%、26.44%。仅两个区的绿地面积就占了长春市绿地面积一半以上,可见绿地系统分布及其不均匀,宽城区基本接近标准,二道、双阳区并未达标,高新区等绿地严重匮乏,可见目前规划区内各区间绿地指标差异很大。

2.2绿地系统服务半径不够,存在建设盲区

长春市中心城区内现状公园绿地主要集中在朝阳区、南关区、绿园区,而二道、宽城、高新等公园绿地严重缺乏。据初步统计,部分区域公园数量多但是总面积小,公园服务半径辐射面积不够,局部某些公园超负荷运转;一些城区公园数量少但面积巨大,没有被充分利用,这种模式直接影响了绿地游憩和非常情况下防灾减灾功能的发挥。

3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3.1 均衡各城区绿地指标,旧区改造,新区增设

旧城区绿地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已成为绿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绿地数量较高的城区如朝阳区、绿园区,要改造现有绿地,提高绿地质量;对于绿地数量不足的城区如二道区,要选择适当的位置增设公园绿地,增加绿地总量;对于新建城区如高新区、经开区,建设高品位的完善的绿地系统,使其真正服务于市民。

3.2加强绿地间的相互联系,避免绿化盲区

长春市现有城市绿地,辐射半径普遍不够,且彼此缺乏联系,难于满足居民日常游憩需求。在绿地建设中要加强绿地间的相互联系,使各城区成为相互联系的子系统,这样城市绿地系统整体就会得以健全完善,才能发挥绿地系统最大综合效益。

4 结语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人・城市・自然”已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一种模式;谋求城市与自然共存、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城市发展的方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城市绿地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调节城市气候、创建生态宜居城市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合理的绿地系统布局规划,可以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静静.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王冠.城市开敞空间在绿地规划中的作用和意义[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