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跑题”还需真功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跑题”还需真功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今的高中政治教材,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诸多领域,教学内容丰富,可探讨的话题很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学内容的界限争议,也有人将之称为“跑题”,以往总是出现在语文课堂上的现象也会出现在政治教学中。

那么,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没有“跑题”,该不该“跑题”,如何界定跑不跑题?尤其在“有效教学”与“应试”压力的大背景下,这个话题更值得政治教师关注。有老师调侃说,不要争议“跑题”对不对的问题,而是要谈“跑好”与“跑不好”的问题,“跑题”好不好,关键看“聊效”!政治教师想“跑题”太容易了,但能跑好题却不易,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跑题”还是需要真功夫的。

“跑题”场景:高中政治“必修一”《征税与纳税》的“个人所得税”教学内容。

1.课标要求:了解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2.课时目标设计:学生在计算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过程中,了解个人所得税的计税方法、征税对象、纳税人,进而能够体会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3.课堂教学实录:

学生首先进行了“算一算”的活动,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写出了计算过程,即用不同等级的应税收入乘以相应的税率然后再相加,就得到了最终的纳税额。如题中的收入中总的应税收入3000元,分别达到了第一级数和第二级数,第一级数有1500元应纳税,第二级有1500元也应纳税,它们分别乘以相应的税率3%和10%得到两个纳税额45元和150元,两者相加最终的纳税额为195元。

这一环节进行得比较顺利,就在教师准备带领学生体会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时,有一个学生提问:“‘速算扣除数’是个什么概念?”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也立刻转向了表格最后一列的数字上:这是个什么数字?它有什么用?

这位教师“停”下了自己上课的进程,转而和学生们一起“研究”起那个“速算扣除数”的用法。对学生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很快也有学生能发现应税的总收入乘以它所能达到的最高层级的税率再减去相应层级的“速算扣除数”也就是最终的应纳税金额了。如题中3000元的应税收入达到了第二层级,3000元乘以第二层级的税率10%,再减去“速算扣除数”105也就是最终的纳税额195元。

这一过程中,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学生探究的欲望得到了充分的激发,有的学生已经开始自发地给自己的家长算起了个人所得税的应缴数额。但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使这位教师没能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甚至还没来得及带领学生体会个人所得税的作用,下课的铃声响了。

“这节课跑题了”,这是听课教师几乎一致的看法。首先,设计就跑题了。一个“了解”的教学要求,没必要用“算一算”这样一个活动来进行,展示一下《税率表》并作简单的讲解就可以了。其次,对于“速算扣除数”这样一个专业概念,更没必要讲给高中学生听。最后,最重要的“个人所得税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没有讲,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总之,这节政治课最终上成了一节数学课,跑题了,低效了!

但笔者以为,这是一次完美的“跑题”,完成这样一次“跑题”至少需要以下几样“真功夫”。

首先,这位教师具备深厚的教学功底,对知识本身及其呈现方式有着准确的把握。本节课中“个人所得税”这样一个财经专业的知识,用“算一算”的方式来设计是最合适不过的。这样的设计在高中政治课《经济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如汇率的计算、恩格尔系数的计算等。这样的设计需要教师有着深刻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认识,把知识传授的过程变成了一个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其有效性当然高于简单的展示和讲解。

其次,这位教师具备相当的专业功底,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有着切实的了解。“个人所得税”本身是一个经济学专业知识,教师在这样的问题上一般只会照本宣科,根本不可能“跑题”,更不可能引入“速算扣除数”这样一个专业中的专业知识。

这样做是否必要呢?这样的结果是“个人所得税的作用”都没时间讲了,是否值得呢?政治课讲究理论联系实际。实际生活中,人们的个人所得税额用的正是第二种计算方法。这一概念的引入教会了学生一项实际的本领,这比讲多少次书本理论都管用。再深入研究一下这一“速算扣除数”你就会发现,这一概念的意义就在于体现不同层级上的收入所承担的税负是不一样的,这正是“超额累进”计税方法的特殊之处。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也会发现,调整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也就调整了个人所得的税负,这正是个人所得税对收入调节的作用。算的过程就是一个体会的过程,“没讲”的东西,其实已经“讲”了。

专业知识、“相邻”专业知识(历史、地理、文学等)及其应用能力有时会决定一个政治学科教师“跑题”能“跑”多远。同样讲“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有的教师会用大量的历史知识来引证,有的教师从生态环保的角度来说明,有的教师则会“跑”得更远,讲起了“咬火腿肠”与“啃鸡大腿”的不同咬法。笔者认为,这样“跑题”的教师都是有真功夫的教师。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这位教师有着正确的学生观。学生在他眼里是一个有着具体需求的人,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简单的被灌输的容器。面对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跑题”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更有价值的需求得到了尊重,谁是“本”谁是“末”?

(作者单位: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