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孟子仁政理念透视和谐社会构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孟子仁政理念透视和谐社会构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张堃(1986—),女,山东省泰安市人,哲学硕士,单位:湖北大学,专业:美学。

摘要:孟子仁政学说可以阐发为民本-仁政-王道三位一体的结构,但在当时并未为统计阶层所接受,“迂远而阔于事情”,然而,孟子的仁政学说的可贵之处并不仅在于能否在政治上得以推行,更在于其对于人的生命意义的尊重。在当今的社会主义中国,特别是在“国富民穷”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的理解与贯彻孟子仁政理念的精髓,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将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广大人民的福址。

关键词:孟子;仁政;以人为本

一、引言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学思想,但并没有满足于“仁者爱人”的解释,而是进一步地把“仁”扩展到了政治领域,形成了中国政治哲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民本思想,纲领是仁政纲领,理想是王道理想,从而形成民本-仁政-王道三位一体的结构。为实现平治天下的抱负而周游列国、宣扬仁政的孟子,极力强调施行仁政的美好前景:“王如施行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等等。然而,孟子宏大的政治理想未能打动诸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载:“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 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①

容易理解,在兼并战争激烈残酷的战国时代,孟子的学说虽然理想高远,但可操作性并不强,难以满足诸侯短期内“富国强兵”的愿望。而且,孟子的仁政主张对社会利益冲突问题过于乐观而没有提出维护现实经济、社会秩序以解决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的具体办法。此外,“民贵君轻”的思想对君主的统治造成威胁,难以构成正向的激励。孟子的仁政“迂远而阔于事情”,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与根源,那么,在现今的社会主义中国,孟子的仁政,又将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二、孟子的仁政学说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孔子的德治思想的发展,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归纳:一是保民。《梁惠王上》说:“保民而王,莫之御也”②。他以为民请命的姿态,言辞充满现实批判精神,当面批评梁惠王和邹穆公。一方面要求“省刑罚薄赋敛”,“取于民有制”;另一方面反对兼并战争,提出一句名言“春秋无义战”,认为战争发动者驱使人民流血卖命目的在于争夺土地和城池。二是养民。孟子认为施行仁政的中心是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首要的是发展农业生产,多次提出“不违农时”,提出“制民之产”,给人民以“恒产”。三是教民。孟子将孔子“富而后教”的思想阐述更清楚,主张对因贫困而犯罪的人不应该杀掉或严厉惩罚,而重在教化,即注重预防犯罪;对人民教养结合,才是仁政。教民比养民还重要,《尽心上》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②

孟子的仁政理念中存在鲜明的等级思想,其仁政模式,首先就体现为等级模式,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表述,不足以表明孟子的民主思想,这其实只是强调民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孟子还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证明等级制度的合理性必要性,如《滕文公上》中提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④对于孟子的仁政学说,现代的人有两种矛盾的说法:一说孟子的仁政根子上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一说孟子的仁政是在替人民说话。本文认为,生命意识是孟子仁政的内在动力,这动力驱使着他为全社会的人设计这么一个仁政模式。孟子那时阶级确实存在,但那时的孟子不一定有阶级意识,至少我们从他的书中看不出他特意为哪个阶级说话。他所持有的价值评判的标准就是“仁义”“良知”,而这 “仁义” “良知”即来源于传统文化,来源于传统文化的基因的生命意识。尊重人的生命意识是孟子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最可贵之处。至于他的等级模式,强调等级秩序在现今看来是落后、保守的。但是我们也应考虑到,从西周末年到战国中期,诸侯纷争,连年战争,“杀人盈野,杀人盈城。”对人的终极关怀,首要的是关心人的生命存在,这一点,在战乱不休的年代具有醒目而深刻的社会意义。

三、孟子仁政理论在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中的指导意义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雄居世界第二位,然而,最近福布斯世界税负痛苦指数中国被排名第二。一时间对于“国富民穷”的讨论成为经济政治关注的热点。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而经济增长速度又大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对于当今中国是否真的是“国富民穷”下定论为时尚早,但透视“国富民穷”的种种现象与讨论,则不难发现,这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公众情绪,一种希望能够更好的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情绪。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积极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十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改革开放成果喜人。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国内人民也免受对外战争、内部动荡等的伤害,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孟子仁政中的“保民而王,莫之御也”。同时,教育环境、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也使得孟子“教民”的仁政理念在现实中不断得以落实。孟子仁政的中心是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单纯从表面上看,中国人民进行了60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成功解决了数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了民族团结、政治稳定、边疆巩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但从更深层面上讲,当前医疗、住房等现实问题,仍是困扰大多数国民特别是年轻人的头等难题;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形势严峻。在二千多年前的战乱年代,孟子的仁政集中体现于对人的生命意识的尊重,而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其思想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明显的等级思想,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因种种原因“迂远而阔于事情”,那么,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中国,面临“国富民穷”的现实情况,仁政理念的阐发,不应仅仅停留在生命意义的层面,更多的要深入探究如何以人为本,如何在科学发展观下保障和促进民生。

四、结论与启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更多地倾向了前者,于是追求速度,追求投资,追求GDP,在这样一种思维下,相对而言,国家也就比人民更富一些。孟子仁政之所以在当时未能被采纳,其中一重要原因在于不能满足短期内富国强兵的愿望。现在,类似的问题在中国已经基本得到解决,而对于孟子仁政的理解,也不能停留在简单地关注生命意义的层面,而需要更多的关心与关注民众的生活与尊严。在实际的推行中,政府的职责不仅在于“削峰填谷”,更在于如何让收入在市场初次分配中就得到有效提高。

孟子的仁政学说在当时有着过于理想化的成分,但在现今的中国,赋予其新的执政理念,关注新的现实问题,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那么,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而言,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作者单位:湖北大学)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2]杨伯峻.孟子译注[M].梁惠王章句上.中华书局,2008(1):11.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尽心章句上.中华书局,2008(1):238.

[4]杨伯峻.孟子译注[M].滕文公章句上.中华书局,200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