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化学”是与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化学”是与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年6月29日,韩国国会通过“化学法案”,决定对19岁以上的儿童性犯罪者实行药物治疗,根除罪犯的性冲动。韩国由此成为亚洲第一个对性犯罪者实施化学的国家。

化学是世界各国应对不断发生的针对儿童的性暴力犯罪而采取的新举措。今年6月8日,波兰对犯有罪及恋童罪的男性强制施行化学的法律已经正式生效。

美国的加州、俄勒冈州、路易斯安那州和亚利桑那州以及欧洲的丹麦、德国、英国、瑞士、瑞典等已通过法律对性犯罪者进行化学,而南非、西班牙、意大利、法国曾经或正在考虑对性犯罪者实行强制性化学。但其是否违背医疗道德以及侵犯人权的质疑之声亦不绝于耳……

何谓化学

“化学”原创于美国,又称为“荷尔蒙疗法”,是指利用注射或口服抗酮药物,以降低被阉者本身的酮(男性荷尔蒙)的产生,从而使其丧失和性能力的医学方法。“化学”通常是将雌性激素、抗雄性激素或性腺刺激激素抑制剂注入罪犯体内,使其丧失性冲动,不再。在实施过程中,通常将环丙孕酮、醋酸甲羟孕酮等药物以3个月为周期,对犯人进行注射。

环丙孕酮是一种很强的抗雄性激素药物,通过抑制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降低激素的水平。而醋酸甲羟孕酮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女性注射避孕药物,注射到男性体内后能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释放,激素的分泌量也会减少。两种药物均能有效降低男性。

前仆后继的科研成果

20世纪初,人们发现以激素疗法降低男性素水平存在诸多副作用,于是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替代激素的药品。1944年,研究人员第一次将类雌激素药物己烯雌酚用于治疗男性病态的,不过后继研究证实,己烯雌酚致癌作用明显,遂被禁用。

20世纪60年代,德国内科医师利用抗雄性激素药物治疗男性倒错症(又称性心理障碍,是以异常行为作为满足个人性冲动的主要方式的一种心理障碍,如偏好窒息式等)。抗雄性激素类药物均可通过抑制垂体,减少性腺激素的产生,上述环丙孕酮即是其中一种。1966年,约翰・莫尼成为首个使用醋酸甲羟孕酮治疗犯者的美国研究者。他将药物注射到一个和自己6岁儿子发生性关系的双性恋父亲身上,治疗效果颇佳。与醋酸甲羟孕酮作用原理类似的另一种药物――醋酸环丙孕酮,在欧洲和加拿大大受追捧。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其他用于“化学”的药物崭露头角,比如抗雄性激素药物氟他米特、尼鲁米特;促性腺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曲普瑞林和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醋酸亮丙瑞林、戈舍瑞林等。不同的是,曲普瑞林会直接影响性激素的分泌,使男性下降,而服用戈舍瑞林等促性腺激素释放素类药物,性激素会迅速升高,然后慢慢下降,3周后降至最低,最终让男人暂时丧失“性致”。

1981年,《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刊载了一项有关醋酸甲羟孕酮治疗48名犯者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在治疗期间,他们对怪异的欲望和性幻想次数大大减少,即便治疗停止,这些人的行为也得到了极大改善。研究人员据此建议,结合醋酸甲羟孕酮注射与心理咨询的办法治疗者。目前,醋酸甲羟孕酮已成为美国最常用的“化学”药物。

打击性犯罪的猛药

儿童犯问题存在于世界各国,而且后果很严重。近年来,这方面的新闻曝光甚多,有些犯罪行为到了简直令人发指、无法容忍、民愤冲天的程度。儿童犯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008年12月,韩国犯赵斗淳对8岁女童实施残忍性暴力,致使其终身残疾。法院判处赵斗淳12年有期徒刑,舆论指责刑罚过于仁慈,不足以震慑犯罪分子。据韩国《中央日报》近日报道,今年6月7日,韩国发生“第二赵斗淳”事件,一名8岁女童在走廊被犯罪分子拖走后遭到犯。过了近一个月,韩国再爆“第三赵斗淳”事件――一名7岁女童独自在家玩耍,不法分子瞄准机会入室实施。

仅去年一年,韩国遭到性暴力的12岁以下儿童就有1017名,13至15岁之间的则有1447名。

犯对儿童的伤害是严重的,有些影响可以持续到成年期。儿童犯除了对受害者身体上的伤害,甚至死亡、感染性传播疾病(包括艾滋病)和少女怀孕外,还有心理上的创伤并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孩子遭受如此大难,简直是同时毁坏了一个家庭的幸福!人们认识到,传统的刑罚无法让犯罪分子住手,属于治标不治本。而手术不人道,“化学”应运而生。

在很多国家对恋童癖或者一些累犯施行“化学”后,治疗效果显而易见,所以很多国家已经施行或者正在打算让“化学”合法化,以此减少越来越多的性犯罪。

“化学”频遭质疑

近年来,英国、法国、瑞典、德国等国家一直在推行“化学”降低性犯罪率的方法,均取得一定的成效。当然,“化学”在以上国家属于“自选”项目,犯罪分子可以选择坐牢,也可以选择接受“化学”。 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为“化学”叫好,人们一直在争论其是否违背医疗道德以及侵犯人权。澳大利亚政府甚至拒绝将“化学”方法引入澳大利亚,称没有证据表明这种手段的有效性。还有评论说,人们对这种药物的副作用还知之甚少,药物可能会使人昏昏欲睡,引发男性体内的荷尔蒙激素分泌。综观各方,反方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代偿性反弹可变本加厉

医学专家认为,“化学”治疗一旦中断,病人很可能会出现强烈的代偿性反弹,不仅无法减少害,还可能变本加厉。但很多累犯往往有复杂的心理、生理、家庭、社会等成因。若只矫正生理上的原因,未同时检讨其他成因,很难期望累犯因此变老实。只要犯的攻击倾向仍在,即使无法再以性器官攻击人,也会使用其他工具,出现不同的攻击行为。

2、可能涉及侵犯人权

反对者认为, “化学”可能涉及到侵犯人权的行为。无论犯者怎么罪大恶极,这样做都难免严重侵犯其人权。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曾强烈反对对犯者实施任何药物注射,他们认为“化学”不仅是“残酷、非同寻常”的惩罚,而且在本质上与美国宪法相违背。

3、药物副作用危害身体

有关专家认为,所谓化学是使用化学药物来抑制男性荷尔蒙分泌,从而降低和性冲动,以及程度,进而达到控制性犯罪的目的。不过,若要达到长期的效果,则需要定期注射,除了造成当事人有女性化倾向外,最重要的是,它对肝脏及心脏有副作用,例如容易引起糖尿病、肝脏病变、血栓,还会使男人变胖,骨密度流失等。

4、不能仅对生理原因下药

在心理学家看来,很多性惯犯的犯罪行为往往是由复杂的家庭、社会等因素造成的。倘若只找出生理原因,而不同时检讨其他成因,很难想象犯会因此变老实。只要犯的攻击倾向仍在,即使无法再以性器官攻击他人,也会使用其他工具,出现更加残暴的行为。

延伸阅读:

“计算机之父” 被“化学”

2009年9月,英国时任首相戈登・布朗发表了一份公开的道歉声明。在声明中,布朗说:“我代表英国政府和当今所有自由生活的人,感谢艾伦的工作。我们很抱歉,你应该受到很好的待遇。”原来遭遇不公的就是20世纪英国著名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先驱艾伦・图灵。

16岁运用相对论推导力学定律。

艾伦・图灵的父母均在印度的英国机构工作。萨拉在印度怀上了图灵,为了让未出世的孩子具有“无可争议的英国血统”,夫妇二人返回英国,于1912年6月23日在伦敦生下了图灵。

不久,朱利叶斯夫妇重返印度,幼小的图灵和哥哥被留在英国,每日往返于亲戚家与学校之间。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1926年他们的父亲结束在印度的工作。

1926年,图灵转学到多希特的谢伯恩公立学校,在这里,他对数学的兴趣与日俱增。16岁时,图灵已能弄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且运用那深奥的理论独立推导力学定律。

此时,除了天赋异禀,图灵与众不同的性取向也显现出来,他同比他大一点儿的男同学克里斯托弗・莫卡姆坠入了“爱河”,这是他的初恋。在谢伯恩公立学校的最后一个学期,莫卡姆因患肺结核去世。

破译德军情报获“不列颠帝国勋章”

二战爆发后不久,英国对德国宣战,图灵随即入伍,在英国战时情报中心“政府编码与密码学院”服役。当时,德国人研制出了“谜”式密码机,能将平常的语言文字(明文)自动转换为代码(密文),再通过无线电或电话线路传送出去。即使被截获,对方也只能对着一大堆谜一样的代码叹气。

图灵带领200多位密码专家,研制出名为“邦比”的密码破译机,后又研制出效率更高、功能更强大的密码破译机“巨人”,将“政府编码与密码学院”每月破译的情报数量从39000条提升到84000条。

图灵和同事破译的情报,在盟军诺曼底登陆等重大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图灵因此在1946年获得“不列颠帝国勋章”。

饱受屈辱 服毒自尽

二战结束后,图灵复员,被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聘为高级研究员,专心研究计算机理论。

找到用武之地的图灵拟定了一份“自动计算机”(ACE)的设计方案。这个方案中的ACE在性能上相当于1984年美国苹果公司推出的个人计算机“麦金塔”,图灵的设计方案超前了近40年。

1946年,图灵跳槽到设在曼彻斯特大学的英国皇家学会计算机实验室,提出“机器能思考”。因为这些天才的构想,图灵被后人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

1952年1月的一天傍晚,图灵看电影时在影院门口遇到了名叫阿诺德穆雷的19岁青年。图灵对他一见如故,约他到家中过夜。穆雷将他与图灵的事告诉了一个朋友,朋友认为应该抓住图灵是同性恋者这个把柄,敲诈一笔钱。

根据英国1855年的刑法修正案,“男性与男性发生有伤风化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图灵被判犯有“严重猥亵罪”。为避免牢狱之灾,他不得不接受激素注射(“化学”),以治疗所谓的“颠倒”。此后,图灵变得暴躁不安,性格孤僻。

1954年6月8日早晨,女仆走进图灵的卧室,发现台灯亮着,床头有一个咬了一小半的苹果。床上,图灵沉沉地“睡着”了。这一次他没有再醒来,那个苹果是在剧毒氰化物中浸泡过的。一代天才以这样一种令人扼腕的方式结束了一生,年仅4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