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牵“美丽”而动全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牵“美丽”而动全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内容:多层面、多方位解读“美丽”一词

教学目标:1.体会“美丽”的深刻内涵,理解课文内容

2.激发学生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勇于探索、用于献身、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进行外貌描写训练,感受外表的美丽

1.(出示年轻的居里夫人画像)问:你们知道这位端庄漂亮的女士是谁吗?

2.谁能根据这幅画像,用几句话对居里夫人进行外貌描写呢?

生1:她有一头微卷的金发,高额头,蓝眼睛,高挺的鼻梁。

生2:她的眼窝微微内陷,眼睛湛蓝、深邃,微抿的小嘴上透着一股永不服输的劲儿。

……

3.你们觉得她美吗?(美)。是啊!年轻时的居里夫人是很美丽的,请同学们快速从文中找出描写居里夫人外表美的句子,用“ ”画出来,并自己读一读。

(设计意图)从浅层面入手,感受年轻的居里夫人的外表美,先让学生进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自主外貌描写,再回到文本中找出相关的描写。让他们进行对比、交流、碰撞……既进行了表达能力的训练,个性化地解读了文本,又充分地与教材、文本进行对话,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多层面地挖掘内在的美丽

1.师(导语):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科学实验的反复进行,酸碱啃蚀她柔美的双手,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正在悄悄地隐退。(出示居里夫人后期肖像)此时,她的外表还称得上美丽吗?那么,是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请同学们再次细细地默读课文,用“”画出能体现居里夫人“神之美”的句子与同小组的同学交流、探讨。

2.生默读,找出相关的句子并讨论。

(设计意图)在感受居里夫人外表美之后出现居里夫人容貌隐退后的画像,前后对比鲜明,使学生心中产生极大的落差与震撼,从而极大激发了他们探询原因、深入挖掘文本的兴趣,从而迫切找出居里夫人身上的永恒的“神之美”。由美―丑―美,在心灵上产生“先扬―后抑―再扬”的巨大波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为下文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3.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相关词句进行朗读,小组交流感悟。

4.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句子点拨、提升、概括和梳理,有层次地深入解读神之美。

(1)巨大的贡献美

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革在每个人的心中。

(2)勇于探索,忘我献身的科学精神美

①“居里夫人却对此提出了新的思考,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别人摸瓜好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②……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

(3)淡泊名利之美

①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

②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名宠坏的人。”

(设计意图)抓住“美丽”的内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地阅读、思考、讨论、交流、朗读,在充分尊重学生,让他们做好充足的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梳理提炼。既让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又让“神之美”的层次更清晰明确,体现“放”与“扶”的合理结合。

三、通览全文,回归美丽

1.课文中除了写居里夫人“形之美”“神之美”以外,还描写了什么也很美丽?(镭之美)

2.为什么还要写镭之美?

(从侧面描写了居里夫妇发现镭时的喜悦与激动心情,从而更突现了居里夫人的巨大贡献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侧面描写对突显文章主题的作用,“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便日后在具体的习作当中学以致用。符合高段学生的学习特点。

3.设计句式,练习说话,理解“美丽”

我觉得居里夫人所以她很美丽。

(设计意图)通过句式的练习再次重现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既巩固了本课知识又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4.教师小结

外表美是短暂的,只有内在美才是永恒的、不变的。居里夫人对科学的巨大贡献、勇于探索、忘我献身的科学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会牢牢地铭记在人们心中。她的美能跨越百年、千年、万年,甚至永远!

(设计意图):升华主题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激发他们对居里夫人的赞美,培养勇于探索、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

(设计总说明):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课的教学中,我想牵“美丽”而动全文。以“美丽”一词作为辐射点,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由感性到理性逐渐升华,辐射到全文,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重视读、写结合等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重视挂图资源文本资源的充分利用,渗透语言文章的写法学习,进行句式训练,达到学以致用,提高课堂实效的目的。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县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