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幼儿亲社会行为在故事中的实现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幼儿亲社会行为在故事中的实现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以自我中心转变为具有利他倾向的过程。在此期间,利用游戏、故事中的人物,通过教育活动和生活活动对幼儿进行有效引导,对于帮助幼儿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体验;萌发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50-03

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是指一切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且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关爱、安慰、捐赠、谦让等。它受到人类社会的肯定和鼓励,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费洛伊德认为,一个未经社会化过程的个体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以自我中心转变为具有利他倾向的过程,不仅能够加快他们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社会化进程,而且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所以,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不仅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故事以其语言优美、情节简单生动、想象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等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在孩子成长中所发挥的审美价值、娱乐价值是众所周知的。其实情感、态度目标在语言目标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可以说它是认知目标的深化和内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强调各领域之间的整合与渗透,在活动中,注意充分挖掘每一活动多领域的发展价值,避免幼儿园领域教育活动成为单一的学科教学。那么,怎样运用故事这一文学活动,在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同时,挖掘其社会价值,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以增加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其社会情感,最终达到培养其亲社会行为的目的呢?

一、游戏活动中,体验亲社会行为

幼儿的生活是游戏,游戏是幼儿体验社会生活的最好方法。游戏中幼儿需要与同伴交往,与同伴配合,与同伴协商,一切自我中心化的表现都会阻碍游戏的进行。因此,我们利用游戏这一有效的手段进行诱发、引导、练习和巩固亲社会行为。角色游戏是浓缩了的小社会,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演绎着社会大环境中的种种现象,反映孩子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了解。角色游戏使幼儿有机会学习扮演社会角色,使自己处于他人的地位,体验别人的情感和态度,理解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学习成人社会各类社会角色应有的行为方式。我们创设多个游戏环境,鼓励孩子按意愿自愿选择角色扮演,体验种种社会角色。在“娃娃家”,孩子扮演着爸爸妈妈,悉心“照顾宝宝”,热情“招待客人”;在“医院”,孩子穿上白大褂,为“病人把脉、看病”;在“点心店”,孩子制作“点心”,“招呼客人”;在“服装店”,孩子“进货”、“看店”;在“公共汽车”游戏中,孩子“上车买票”,主动“让座”……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体验着角色的思想、感受,体验着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帮助他人的游戏乐趣,形成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完成”着社会角色对社会的积极作用。有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固执桀骜,而在游戏中,为了使自己不被游戏过程和游戏伙伴所排斥,便会主动抑制自己的个性缺点,慢慢地学会随和和合作。在游戏中,我们有意识地让过于好动、缺乏自制力的孩子在游戏中担任一些需要安静和认真工作的角色,而让过于内向、沉默寡言的孩子担任一些交往较多的角色,在经常的锻炼中,逐渐培养其良好个性,学习并遵守(遵循)社会生活准则,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产生利人、利社会的亲社会行为。幼儿园区域活动作为教师有目标、有计划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幼儿自主学习的个别化的一种游戏活动,操作材料是孩子参与活动的工具,合理、有意识地投放材料同样为孩子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创造机会,孩子通过材料的暗示产生亲社会行为。在小班,我们为孩子提供数量不多的“抱抱熊”,在数量有限的“抱抱熊”的暗示下,老师引导孩子“你抱一会,我抱一会”,这样既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又使孩子感受到分享玩具、互相谦让的友好情感,体验分享、共享给予的快乐。在中班,我们提供贴近幼儿经验,并富有一定挑战性的“赛车拼装”材料,在材料的暗示下,孩子自发结伴参与合作拼装,并在共同努力下获得成功,切身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大班幼儿对文字的兴趣逐渐浓厚,我们为孩子创设阅读环境,提供“偏旁找朋友”、“名字对对碰”等便于孩子操作的材料,孩子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不但获得了对中国汉字的初步认识,同时在与同伴的交往互动中,表现出了互相合作、经验共享的良好行为。孩子在建构区合作构建,在技能养成区互相帮助,在操作方法上交流分享,在角色游戏中协商协作,无不体现出孩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在游戏环境、游戏材料的暗示作用下,幼儿在游戏中由开始时独自玩,逐渐能与同伴平行玩,到相互协商、分工协作有组织地玩。游戏形式的不断变化,游戏内容的不断丰富,使孩子在这些变化中不知不觉学会了如何尊重别人,进行协商;如何遵守社会规则;如何与同伴互相协作……,从而为幼儿由一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育活动中,萌发亲社会行为

昂特伍德和摩尔(Underwood&Moore,1982)通过元分析发现社会观点采择和亲社会行为成高相关。“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观点采择并不会必然导致儿童的利他行为,观点采择作为一种信息收集的过程,其发展只能为儿童更好地理解情境和他人的需要及情感提供认知前提,个体是否应用已获得的信息去助人,还必须依赖于行动者的价值和个人需要。”(《儿童社会性发展》之“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培养”摘录)教师是幼儿每天接触最多的成人之一,教师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促使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萌发,对幼儿来说是个关键。为此,在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培养的同时,我们创编故事情境,设计矛盾冲突“现场”,提供真实事迹展现,创设行为表现场景,运用多种教育手段,让幼儿通过对他人观点需求的理解,作出相应的亲社会行为。小班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普遍较强,对玩具、食品有着较为明显的独占独享意向。为了削弱孩子的“自我中心”,帮助孩子建立与人分享的良好愿望,在孩子们知道自己有了好东西应与小朋友一起分享,但没有实际行动时,我们根据小班孩子容易接受具体形象事物的年龄特点,设计组织了“玩具大家玩”、“美味食品车”、“图形食品品尝会”等活动。在活动中通过看看、玩玩、说说、尝尝等手段,让孩子在尝试交换玩具、分吃食品的具体“操作”中,学习分享,体验共享玩具、分享食物的愉悦。以矛盾冲突为导入贯穿的“神奇的帽子”,是根据班中幼儿有关心、帮助他人的情感,但欠缺行为表现的实际现象而组织展开的。活动中,以多媒体形式展开的生动形象的故事,把孩子引入了虚拟的童话森林之中,孩子们“身临其境”,体验小动物们“因为森林火灾而失去家”的可怜与悲伤,并通过故事中矛盾的冲突,如:小猴为了帮助梅花鹿,宁愿自己的一切东西都消失,也要帮助好朋友的事例,使小猴关爱、帮助别人的形象更加突出,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关心、帮助他人的情感,萌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愿望。“朋友病了”是以真实事件为题材,组织引发的一次活动。天天因为被小狗咬伤而不能上幼儿园,得知这一消息,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强烈的关注。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同伴的牵挂:有的孩子用写信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关爱,因为“我觉得天天看了信后一定会很高兴的,他的病也会很快好起来的”。有的为天天准备了千纸鹤,“希望他把千纸鹤挂在床前,看到千纸鹤就想到我们,就不会觉得没劲了”。有的为天天准备了一瓶药,孩子说:“我想天天现在最需要的是药,因为吃药能让他的病很快好起来。”……孩子们凭着自己的已有经验,设身处地地为同伴着想,用自己的方法表达了对同伴的牵挂和关爱,使天天感受到了同伴间的友爱情谊,同时也满足了孩子们关心同伴的良好情感体验。“关心残疾人”、“献一份爱心”从更深的角度透射了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美好心愿,通过亲子收集资料,观看查文红老师关心贫困地区孩子的事迹介绍及慈善基金会摄制的《爱满天下》VCD等途径,让孩子们了解到: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需要我们的帮助,身体残疾的人们需要我们的援助,孤儿弟弟妹妹需要我们的关心,孤寡的爷爷奶奶我们的关爱等,萌发了强烈的关心、帮助他人的情感。教师以不同方式引导幼儿对他人引起注意,给需要者以帮助,使幼儿亲社会行为得到了发展。

三、日常生活中,强化亲社会行为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极其不稳定的,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可。如何使有亲社会行为表现的幼儿继续发扬光大?除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体验、练习外,还需要我们及时鼓励,以造就良好的氛围,使之成为习惯,逐渐形成自觉稳固的亲社会行为。午饭过后,一部分小朋友如同往日端坐电视机前,观看自己喜欢的“天线宝宝”,而值日生们开始井井有条地工作,擦桌、扫地、摆桌椅。只见佳佳拿起抹布认真地擦完桌子走到电视机侧,正欲从电视机前走过,站在电视机侧面的她犹豫了片刻,然后猫着腰迅速地经过电视机到了另一边,继续认真地做着值日生工作。捕捉到这一闪光的举动,老师不失时机地问佳佳:“你刚才经过电视机时是怎样走的?”孩子猫着腰重新走了一遍展示给同伴看。“为什么要这样走?”“小朋友在看电视,如果我直直地走过去,他们会看不到电视的。”老师率先拍起了手以示赞赏,老师的肯定,带动了全班孩子,孩子们也热烈地鼓起了掌。看似不经意的一个举动,但孩子考虑到了他人的利益,而老师“不失时机”地让孩子动作展现,既肯定了孩子的行为表现,同时使其他孩子对此产生了共鸣。一次,孩子们背上小小的旅游包随时准备出发。行动前,老师组织幼儿就郊游注意点进行了交流。龙龙的小手举得高高的,当他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旅游包把座椅钩起来,眼看小椅子就要摔倒在地,坐在侧边的默默小朋友眼明手快伸手将小椅子扶正,轻轻地放平。然后,继续端坐端正倾听同伴讲话。虽然事小,但默默小朋友能敏捷地伸手扶正小椅子的举动,避免了由于小椅子的倒下可能发出的响声。抓住时机,老师及时在全班孩子面前进行了详细描述,运用语言强化了默默的利他行为,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小杰小朋友是个特殊儿童,由于腿脚不便,上下楼梯需要有人搀扶。好几次,涵涵都主动地牵着他的手上下楼梯。对此,老师在大家面前表扬了涵涵,肯定了她看到别人的困难,觉察同伴的需要,并作出的助人行为。于是,第二天,第三天,有更多的孩子要去搀扶小杰,引发出了众多的关爱行为。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实践,在多种方式方法的介入、干预、鼓励和强化下,我们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的表现逐日提高。当孩子毛衣太紧无法自行脱下时;当孩子的鞋带散了,而又不会系时;当孩子后背的内衣不好塞时;当活动量大时小背脊冒汗之际;当同伴的袜子在海洋球池内不见时……同伴间的互帮互助显得自然而及时;当脚伤孩子来园时,“我来帮你”的关爱之情由然而生;当同伴伤心不安时,伙伴们的安慰那么及时贴心……孩子们从同伴身上获悉亲社会行为的信息,又从同伴身上体验到亲社会行为所赋予的快乐。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孩子们的亲社会行为表现范围在日趋扩大。农历九月九是中国传统的敬老节,我们带孩子来到社区敬老院,为爷爷奶奶表演节目送上欢乐;为爷爷奶奶敲背捶腿送上温馨;和爷爷奶奶聊天,嘘寒问暖,留下天伦之乐;为爷爷奶奶递上礼物,送上祝福。看着笑眯了眼的爷爷奶奶,孩子心里的快乐“写”在了脸上。

结合社会活动,孩子们“爱心献邻舍”,用一双稚嫩的小手向爱心箱里传递着丝丝爱意,传递着浓浓情意,传送着孩子们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让幼儿从自然人慢慢发展成为社会人,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在其中有很大的推动和促成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心中有“社会”这一大目标,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用思想准备和智慧准备,为幼儿发展成为社会人创造出一份份充分预约的精彩,使幼儿故事在社会价值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工作纲要[Z].

[2]多元智能理论[Z].

[3]儿童社会性发展[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