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究“探究课”的“余音未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究“探究课”的“余音未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实践中常常余音未了,出现“上不完”现象,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探究内容过多过繁、探究材料喧宾夺主、探究方法欠缺指导等。针对这些现象,笔者围绕探究内容、探究材料、探究引领、探究延伸等4方面提出建义,让“上不完”的探究课成为不用“再探究”的探究课,从而真正成为有效的探究课堂。

一、探究现象

“上不完”的探究课,通常有以下这些原因所致。

(一)探究内容过多过繁

探究课的内容不是越多越好,探究的目标也不是越高越好,探究的内容多了,目标过高,往往施教者在选择探究重点上就平分秋色了,造成探究课的“上不完”。

(二)探究材料喧宾夺主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例时总是将数学学习置身于有趣的、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情境中,这样无意之中就成就了探究材料的主体地位。

(三)探究方法欠缺指导

小学生的探究只是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活动,当学生的探究迷失方向,耗时低效时,缺乏教师的恰当点拨就难以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

二、探究对策

(一)探究内容,要变多为少,精“挑”细“选”

1、精选内容,重点探究。实施探究活动时应该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探究,然后对类似的知识点进行模仿探究,会节省更多的时间。

案例1:《面积与面积单位》

在教学“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时,师:请同学们从你取出那张红色的正方形纸板,先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用手摸一摸一摸这个面的大小。这就是1平方分米面积的大小。(学生量、摸)

师:请同学们把你手中1平方分米的红正方形放回学具袋里。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有多大,再伸出手比划一下。

教师不是三个知识点逐步进行探究,而是选择了“1平方分米”进行重点的探究。然后,就花很少的时间模仿探究1平方厘米、1平方米,这样不仅突破了1平方分米的教学难点,也使1平方厘米和1平方米的两个面积单位从大小上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2、调整内容,分散探究。有些课知识点很多,我们可以合理的调整教材的知识进行分散的探究。例如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有“面积的含义”、“面积单位的产生”、“常用的面积单位”等多个知识点,教师尽可重新划分课时,分为“面积”的教学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这样就不会因时间不够而匆匆了事。

(二)探究材料,要变俏为实,精“打”细“算”

1、去掉“干扰性”材料。教师在设计与课堂教学中常常将生活化的材料引入课堂,学生往往习惯于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一旦学习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容易纠缠于生活经验思考,从而影响数学思考目标的达成。

面对生活化的学习材料,学生自然会凭借其生活经验,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思考,纠缠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缺少数学化的思考,从而冲淡了数学味。

2、考虑“起点性”材料。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等,都是学生学习新知的现实起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选择学习材料必须基于学生的现实认知起点,逼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3、选择“挑战性”的材料。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教师要加强学情分析,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经验特点,积极改造教学材料,使每位学生都能置身于主动探索之中,以达成课程标准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个理念。

(三)探究引领,要变放为扶,扶“难”帮“困”

要变旁观者为指导者,当学生的探究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时,应适时地指点迷津,让学生在“柳暗花明又一村”中达到目标。

案例2:在学习“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课题时,老师就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笔作学具,在逐步研究实践中掌握知识。让孩子们四人一组,用自己手中的笔当小棒,(先自己量好长度)来进行摆三角形的游戏。一会有些学生能围成三角形,有些不能围成三角形。由于材料的局限,他们陷入困境,到底能不能?接着老师适时地扶一把,引导说“想象一下,你的某一支笔,由短慢慢地变长,什么情况下能围出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再次操作后,学生发现颇丰,各组都有自己的见解。

(四)探究延伸,要变说为做,里“应”外“合”

1、尝试性的课前探究。学生生活感性经验贫乏,往往在课堂探究过程中提不出问题,但是具有好奇心强,凡是问题总想刨根问底,强烈的探究愿望。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在课外拓展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一个正方形,减去一个角,还剩下几个角?”时,如果仅局限于课堂,学生体验不深,难以发现多样化的结果。而若让学生课前亲自去剪一剪,折一折,则能在操作中主动探究,发现或是3个角,或是4个角,或是5个角,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折一折,远比教师反复讲解要有效得多,以此增加对新课内容的感性认识,为课堂的探究教学铺平道路。

2、持续性的课后探究。数学探究活动应鼓励学生广泛接触生活,将课内外紧密结合起来,数学探究课堂部分探究内容可以在课外让学生继续探究。例如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后,让学生通过应用所学的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制作年历,体会年、月、日在实际生活的应用,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再让学生在月历中标出一些重要的日子,如国庆节、教师节,儿童节等。最后引导学生统计班里各月份出生的人数,填在统计表中,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以开拓的探究方式夯实课内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