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剖析新闻的真实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剖析新闻的真实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也是整个新闻报道的原则。它体现着新闻的基本特征、性质、要求。对于每一位新闻从业人员而言,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重中之重。笔者剖析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并且对新闻从业人员如何维护新闻真实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新闻;事实真实; 本质真实; 新闻失实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7-0053-02

新闻的真实是指在新闻报道中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历年来我国新闻界都将它放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不可逾越的,它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也是整个新闻报道的原则。它体现着新闻的基本特征、性质、要求。对于每一位新闻从业人员而言,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重中之重。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提出了对策。

一、做到新闻事实的真实与新闻本质的真实。

新闻事实是指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选取的和未被选取的以结晶和未结晶的形式出现的社会事实。新闻事实的真实是指可以选取来进行新闻写作的那些真实的社会现实。关于这点一些现代新闻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刘明华在《新闻写作教程》中提出:“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1]戴振雯也提出:“对于新闻写作真实性的具体内容为确有其事,不容虚构,哪怕是细枝末节,也不容虚构。”[2]高钢在《新闻写作精要》中提到“新闻报道的所有涉及内容必须却有其事,所有事实要素必须真实。”[3]可见新闻事实的真实非常受到重视,也是非常必要。

我们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本质是真。新闻本质的真实是指透过新闻事实而发现的规律性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是真实的。我们常说“耳听而虚,眼见为事”可在实际的采访工作中发现真实并不是所看到而是深入里面发现的事物。所以高钢说过:“新闻报道必须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状况的本质真实。”[3]我们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也需要做到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辨证统一,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做到新闻事实的真实与新闻本质的真实,需要从两方面入手:(1)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出发,了解事实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做到选取事实的新闻事实时,同时也要看到这一新闻事实本质是否真实的,是否具有代表性的。(2)深入实际采访,了解真实事实。

著名新闻研究者方延明说:“真实不是孤立的,真实是主客观的统一”“新闻事实是主观对客体的描述,是客观事实通过记者主观意识后的结晶体。”[4]从他的这两点观点当中我们知道要让主观描写客观事实必须真实,而这一“真实”就靠记者的深入实际采访才能得到“第一手事实”。蓝鸿文在《新闻采访学》中也讲到“记者要深入实际调查采访”。[5]曾记得著名记者穆青在写出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时来到焦裕禄生前工作过的地方--河南兰考县进行为期一周的采访,采访了与焦裕禄工作地方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并进行一系列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才写出这篇出名的通讯。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所在。

二、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还必须在新闻消息写作中做到真实

(一)做到新闻语言的准确

所谓新闻语言其实指的是新闻作品的语言。新闻语言以使用者的本民族规范化了的语言为基础,又以新闻报道的特殊要求加以改造,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新闻语言的基本特点主要有准确、清晰与生动,但以“准确”作为新闻语言的核心。可见“准确”是新闻记者写作时语言运用的首要考虑标准。新闻界也把新闻语言的“准确、准确、再准确”奉为格言。刘明华也提出观点说“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是白描”[1]白描也就是运用叙事与描写的结合。不管谁是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都要求记者在新闻报道时语言的运用要准确真实表现新闻事实,因为这是新闻语言的运用目的所在。在如何做到语言准确时,刘明华在《新闻写作教程》中提出了3点切实可行的方法:(1)多用动词,用准动词;(2)多用子概念(子概念的特点往往使事件变得具体,丰富而且形象);(3)多用“大白话”。[1]所谓“大白话”是指通俗的语言。运用大白话的方式可以使受众更加明白媒体所报道之事。[1]

我们来看看《报》中一篇题为《中国不容侵犯》的报道中有段文字是这样描述的:

中国人民的感情不可悔,中国不容忽视。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领土绝不是哪家军队可以随便溜达的“后花园”,中国领海绝不是哪个国家的船舰随便游戈的“游泳池”;中国领空也绝不是哪家军用飞机随便进出的“空中走廊”。以保卫祖国为己任的中国人民,以国家利益为利益,以国家的意志为意志,时刻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记者运用平实的、准确的语言来突出中国人民捍卫国家的精神,让人不禁悚然起敬也让人们感到自豪,让人崇拜。这就是语言准确的魅力所在。

(二)注重新闻来源的准确

每一位记者在写报道时不能是凭空捏造的,没有新闻来源的写作报道是不能让人相信的。程道才在《西方新闻写作概论》指出西方记者经营运用的新闻来源有:(1)新闻事件的直接参与者既当事者;(2)新闻事件的目击者;(3)新闻事件的知情者[6],也有新闻学者提出引用的资料必须真实新闻报道必须标注新闻来源[3]可见在新闻报道中应特别注重新闻的来源,而且需要明确新闻的来源,来源必须是真实可信的。所以也需要记者在选取这一新闻来源时要坚守新闻核实原则。不能只为了追求新闻的时效性而不注重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时效性与新闻的真实性之间是没有可比价值的。2001年全国各大媒体爆炒的十大假新闻之一的《女儿状告爸爸的吻》这一报道上说:艳艳的父亲从外地回来见到女儿吻了一下女儿的脸颊,女儿便把爸爸告上了法庭。这一新闻后来证明是一则假新闻,但是当年却引起各大媒体的热切追捧。后来记者经过调查了解到写该消息的“吴锋”是一所大学的研究生,并且从教授口中得出他并未得到叫“吴锋”人的采访,而后“吴锋”也表示艳艳与其父亲的纠葛是真实的,但地点、时间等关键新闻全是假的,目的只有一个“好发”。从这一事例当中我们得知媒体在转载或报道消息时必须坚持核实原则,注重新闻来源是否真实。并且作为记者,在发稿之前必须得到你所采访的人物也就是新闻来源的证实,这样才不会出现“假新闻”走红市场。

(三)新闻报道中的各个要素必须真实

新闻报道的各个要素不仅是指新闻报道的5W和1个H必须真实也包括新闻事件的环境,条件,过程的真实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甚至是心理活动的真实。也有些记者只注重了5W和1个H的真实,但在新闻写作中却往往忽视了人物心理活动的真实或是人物细节等的真实描写。以往很多都市类报纸在报道救人英雄时都会加上这样一句话:“我看见他(她)在水中挣扎,我想着为人民服务去救他(她),可当事人(救人英雄)说:“在那么危急情况下,哪有时间去想那么多的事情。”这也就是记者往往从自己推测人物的心理活动最后导致新闻的不真实。

三、维护新闻真实性必须了解新闻失实,做到尽量避免新闻失实

新闻失实是与新闻真实性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时所造成的与事物本来面貌不相符合。在此笔者认为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市场化媒体内部的考评机制导致失实际,另一个是记者的故意失实与非故意失实。

(一)市场化媒体的内部考评机制导致失实

媒体的发展越来越朝向市场化经营,越来越多的媒体上以“上稿量”评价一个记者的优秀与否,导致许多记者不顾新闻的真实性,片面追求自己的上稿量,甚至出现了策划新闻。广州某都市报发表了一篇《谁救我姐姐,我就嫁给谁》的报道。报道中主人公黄某说到:“如果谁能救她患精神病五年的姐姐,她就嫁给他。”这篇报道可谓是“红”遍大江南北。为此《北京青年报》的记者采访了该报道中的主人公黄某,黄某在接受采访时承认:最初打电话给报社只是为了求助,后来报社记者告诉我――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很多,如果没有新颖的话也就不会引起关注。到最后这一幕的“典身救姐”就这样出稿了[7]。

像这样的策划新闻不仅欺骗了记者自己,而且欺骗了编辑,更加欺骗了受众的知情权。市场化媒体内部考评机制的失实,还有另一个表现是为了使“新闻”被重视而有意无意地想象,增加新闻的“含金量”。因为这样的报道往往与记者的工资和奖金挂钩所有也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假新闻。

(二)故意失实与非故意失实

故意失实是指媒体或记者在报道事件时明知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但出于某种主客观的原因,却故意使之成为失实的新闻报道。而慧故意失实则是指由于某种原因的限制,事先并不知道的情况下产生的对新闻失实的报道。对于新闻真实是需要记者的对新闻报道的质量的把关。对于故意失实与非故意失实的原因很多,在此不做分析,讲讲如何尽量避免这类失实,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1. 提高记者自己的素质,包括自身的素质,包括记者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作风素质和文化素质。一个记者的素质往往代表着一个媒体的素质,也同时会影响到广大受众对该媒体的看法。

2. 提高记者的职业道德。每一行每一份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新闻从业人员也一样。蓝鸿文在《新闻采访》中讲到记者的职业道德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道德与法律边缘问题;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5]除了这些以外,新闻记者还应注重的是辩证地看待每一个新闻事实。

新闻真实性原则是从新闻的产生就开始伴随产生的。我国对新闻的真实性也更加地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新闻从业人员都必须遵守的原则,所以维护新闻真实性也是每一个新闻记者甚至媒体都应重视的。

参考文献:

[1] 刘明华.新闻写作教程[M].2002.3.

[2] 戴振雯.当代新闻写作教程[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 高钢.新闻写作精要[M].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5.4.

[4] 方延明.新闻实务方法论[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12.

[5] 蓝鸿文.新闻采访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

[6] 程道才.西方新闻写作概论.新华出版社,2004.5.

[7] 转自黎勇《市场化媒体内部机制考评与新闻失真》中国新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