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公允价值的理性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公允价值的理性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公允价值无疑是当前会计理论与实务界的热点、难点问题。本文从产权会计角度对公允价值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剖析,对其定义及概念展开理论阐述,从本质与实施条件方面指出公允价值运用的局限性,并对现阶段如何提高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效果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公司治理 公允价值 实施环境 全面收益

一、公允价值发展轨迹的理论分析

(一)公允价值发展轨迹公允价值基本思想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坎宁,早在1922年就对资产的定义、计价及对资产价值变动损益进行立即确认的观点蕴含了公允价值的思想。其后不少学者陆续提出了一些变异的重置成本计量方法,主张将注意力集中在现行价格而非历史成本上。1972年,查特菲尔德提出“目前计量财务状况的理论重点已从原来购置成本转向现时价值。”这与当前公允价值核心理念已经非常接近。会计上最早提及公允价值可追溯到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于1953年的第43号会计研究公告。但由于理论上认识的局限性,特别是操作条件的限制等诸多原因,会计职业界一直排斥采用激进的公允价值来替代历史成本,即使在“一战”后严重的通货膨胀致使过去的原始交换价格几乎失去意义的情况下,公允价值也未能得以实施。20世纪70年代频发于美国金融行业的利得交易,以及始终以历史成本计量某些金融资产的价值导致的金融危机,使得公允价值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金融行业得到了大量地运用。这一时期颁布的第《SFAS107》、《SFAS114》、《SFAS115》等准则,广泛运用了公允价值这一概念,并且在2000年FASB还了《SFAC NO.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此后几年里的SFAS中,FASB进一步将公允价值计量运用到了除金融工具以外的其他项目。

(二)公允价值的作用从上述公允价值发展历史可以说看出,公允价值的发展史也是对历史成本的挑战史,两者之间是此消彼长的,造成这种改变有其深层次的理论渊源: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是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不足与利益相关者所需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要求增加之间的矛盾。会计从根源上是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是为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会计存在和发展的使命在于反映产权结构、体现产权关系、维护产权意志。由于社会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在传统的受托责任观下,认为资源的受托管理者有向资源的委托者解释、说明其活动及结果的义务,会计的目标是报告资源受托管理情况。在这样的观点下,自然主张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因为基于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而且可以稽核的。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股权的分散化程度越来越高,尽管形式上股东可以通过董事会对企业管理层进行控制,但大量分散的股东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仅以证券市场为媒介与企业间接沟通。这些股东一般不再关注自己所持股份代表的资产份额,而更重视所持股份能否带来收益和利得,更想了解企业当前经营状况和未来经济前景的信息,而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财务信息相关性不足,不能满足其需要。另外,随着企业经营活动日益复杂,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企业面临着许多虽然缺乏可比的市场价格但又影响企业现在和未来资源变动的交易和事项,如何公允地计量其价值成为现实问题,同时企业账面资产和负债虽未发生交易或使用,但其市场价格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此环境下,如果继续采用历史成本对其进行计量,提供的财务信息将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外部利益相关者据此做出的财务决策难免出现偏差。可以推断,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社会对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作为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其计量属性中公允价值日益受到重视。

(三)公允价值的发展趋势1978年FASB正式了SFACl,要求企业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并对信息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规定财务报表至少反映企业的信息;提供对投资和贷款决策有用的信息;提供评估未来现金流量前景的信息,提供企业的资源、对资源的要求权以及变动情况的信息。通过这些方面的规定可以发现,FASB将财务报告的目标集中到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需求上,要求企业提供有助于评估企业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的信息,也在客观上要求财务报表能够及时跟踪反映企业与所处社会、经济环境相互作用的情况和结果,使财务信息能体现偶发事件、物价变动的影响。显然,在这样的会计环境下,相比历史成本计量而言,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财务信息能更好地满足利益相关人决策相关的要求,实现其产权保护的目的。因此,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公允价值有决策有用观作为其理论基础,财务信息相关性质量特征作为其理论前提,逐步替代历史成本成为会计计量中的主角是必然的,这是会计产权属性的集中体现。

二、公允价值内涵及优势分析

(一)公允价值内涵剖析IASB在1995年的第32号国际会计准则《金融工具:披露和例报》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各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FASB2002年正式的第7号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中,对公允价值下的定义是: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的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清偿)的价值。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由此可见,公允价值定义具有如下共同点:一是形成公允价值的交易的公平性。即公允价值是在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之间进行交易中形成的,不能是在强迫的、或清算过程中的交易中形成的。二是公允价值计量对象的全面性。公允价值是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即资产与负债都有公允价值。三是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可加性。在历史成本会计下,根据定义多种个体资源合在一起的历史成本就是历史成本之和,但在公允价值会计中通常没有这种可加性。由于个体的公允价值不同于其所拥有各资源公允价值之和,大量机器的处置价值不一定等于其各部分的处置价值之和。缺乏可加性意味着各资源必须被多次评估,才能得到一个恰当的估价,因为这些价值取决于与被评估资源一起买卖的其他资源。四是交易和交易双方的假定性。公允价值定义中所描述的交易及其双方并不是特定的或现实的交易及交易双方,而是假定的或虚拟的交易及交易双方。什么是假定的交易及交易双方,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方面可站在市场参与者的角度,而不是站在特定个体角度看问题;另一方面,将假定的交易双方看作是“最可能”的买者和卖者。这样公允价值就被看作是“最可能”的交易价格,所反映的应该是与资产或负债的典型的或可能的购买者的假设相一致。对假定的交易双方如果其交易价格反映的是特定因素,这个价格反映的就不是公允价值。五是交易市场的兼容性。形成公允价值的市场既可以是活跃市场,也可以不是活跃市场。活跃市场中的市价是公允价值最好的证据,但并不是唯一的证据。当不存在活跃市场时,可以采用

包括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在内的各种估价技术,来对公允价值进行估计。六是公允价值概念的动态性。交易价格的公允性通常具有一定的时空性。随着时空环境的变化,以及竞争加剧、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强的环境下,公允价值的公允性也可能发生变化。

(二)公允价值优势分析相对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在以下方面具有优势:一是公允价值反映了市场对现行经济情况下对资产或负债影响的市场评价,公允价值变更反映了经济情况发生变化时这些经济情况变化的影响。在竞争性的公开的市场经济中决定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体现了到计量时所有可得到的信息。历史成本只反映交易发生时存在的情况的影响,即使实现或清偿不是引起利得或损失的事项,价格变化的影响只是在实现或清偿时才反映。二是公允价值提供了更好的计量基础。资产与负债的公允价值考虑了所有可能得到的信息,反映了期望现金流量按与风险相称的市场报酬率折现的现值。公允价值体现了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经过一段时间后按这一市场报酬率增加的期望。如果投资者知道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并掌握有关基本期望和风险的信息,就有了估计市场期望的基础,就可能做出不同于市场期望的调整。而历史成本只可能假定无违约、重组或提前偿还影响通过“债务型”工具的未来摊销和利息支付,以使过去费用的影响扩展到未来。三是公允价值是市场基础观,不受以下因素影响:企业取得或资产或承担负债的日期或成本;持有资产或承担负债的特定企业,即如果拥有同等资信状况的两个企业进入同样市场,则不管哪个企业有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都是一样的;资产或负债何时被处置。因为公允价值是期望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现在计量,代表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间的无偏见计量,因此,公允价值在任何计量日都是可比较的。而历史成本会使相似的资产或负债看起来不同,不同的资产或负债看起来相同,缺乏可比性。四是公允价值不仅反映管理层取得或销售资产和发生或清偿负债的影响,而且反映其继续持有资产或承担负债的决策的影响。而历史成本忽略继续持有资产或承担负债的决策的影响,因为只是在售出资产或清偿债务时才反映公允价值的影响,而不是在持有资产或承担负债期间。五是按公允价值报告所有金融工具会将减少对复杂和主观的套期会计的需要,被套期项目和套期工具都用公允价值计量,更能清楚看出风险管理策略在化解风险中成功的程度。

三、公允价值运用的局限性分析

理论上公允价值的优越性十分明显,但其同样也有自身的缺陷。公允价值计量只是通过财务报表提供公司各项资产要素的公允价值信息,而不是整个公司的公允价值信息,因此,其反映的公司价值也还是相对的,与理财学中的公司价值并不完全相同。由于缺乏可供参考的市场价值和计量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一些重要的资产要素如自创商誉、客户关系、人力资源、生物资产(活的动植物)的生长增值等软资产还无法计量,全面收益的实施也只是扩大了传统的净收益概念的范围,如确认了某些利得和损失,但并不完全等价于经济利益。因而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采用公允价值仍然不能完全反映公司价值和财富变动的信息,公司仍将拥有一些内部信息,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会继续存在并且仍将影响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从公允价值的使用角度来看,要使其真正发挥作用,不仅只是涉及到会计处理规则,还需要有活跃的资产二级交换市场、完整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成熟的金融市场、完善的债务重组法律法规等外部支撑条件。从内部条件看,首先,需要公司有完善的治理结构,由于会计信息具有对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业绩评价的功能,可会计信息又是由实际受控于董事会的财务经理控制提供,形成评价董事会功过的尺度实际就掌握在董事会手中的悖论。可见,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保证,公允价值的决策相关性需要只有在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企业才能发挥作用。其次,公允价值对其直接操作者――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狭义上公允价值作为一个独立的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一种模拟市场的价格,在尚未交易和非清算的情况下,采用各种估价技术对缺乏有效市场的资产或负债项目的价值进行近似市场定价方式的评估,试图得到相对合理、公允的价格,以反映报表截止日各项资产或负债项目的静态价值。其计量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需要会计人员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技术层面上公允价值的运用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会计理论和实践素养,还需要其具备评估、金融、资本市场等方面的知识,否则判断的结果是无效的。而我国目前证券市场还处在一个逐步完善的阶段,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内部人控制、“花瓶董事”现象并未有效解决,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大多以会计核算知识为主,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直接影响职业判断水平,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将影响公允价值的使用效果。

四、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效果的思考

(一)客观公正地看待公允价值的作用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当前乃至未来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公允价值并不能提供绝对可靠的会计信息,更何况财务信息的取得还要考虑成本一效益问题。精确的会计信息虽为使用者所需却往往非为所愿,会计信息要在成本和精确性之间找到一种能获得最大效益的平衡。另外,任何会计信息都有重要和次要之分,对重要事项要尽量充分准确地计量,对次要事项可以能省即略。公允价值计量尤其要遵从这一重要性原则,因为公允价值多涉及现值技术估测,耗资耗时一般较大,倘无轻重主次一概予以计量,则财力、物力和时间上都必定不被允许。所以,必须客观地看待公允价值,是对历史成本的扬弃而非抛弃,历史成本会计较强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是公允价值会计应继承的。此外还应适度运用,彻底的公允价值会计并不可行,要受到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的约束。

(二)调整产权结构,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培育公允价值发挥作用的内部制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上市公司的产权结构不尽合理,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先天缺陷,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公允价值易于成为内部人操纵利润的“工具”。只有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才能为公允价值作用的发挥提供制度保障。从现实情况看,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解决“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问题,形成以财产所有权分散化为前提的多元化所有权的产权结构和形成剩余索取权与控制管理权相分离的产权结构;二是要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及相应的责任制度。通过对独立董事治理权利的相关设计解决其为董事会简单多数表决制下的形式问题,还应健全独立董事任职资格、选聘机制、约束机制、利益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使独立董事制度真正做到行之有效;三是扩充监事会的权利,强化监事会的职责;四是细化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诚信责任,明确违反诚信的法律责任;五是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控制制度、会计业务处理程序控制制度、财务记录控制制度、会计人员素质控制制度、会计凭证、账簿及报表控制制度等。

(三)积极改善运用公允价值的外部环境为确保公允价值提供信息的可靠性,可从以下方面改善其运用的外部环境:一是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如在现行的相关的法规中,对如何界定虚假会计信息、如何追究披露虚假会计信息人员的法律责任、责任人之间如何划分责任进行明确规定,针对以往利用公允价值造假成本低的现状,对那些敢于铤而走险的单位和个人,加大处罚力度;二是证券监督委员会应加大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力度。建立证券公司诚信评级和公告制度,根据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情况,将上市公司分为守信和失信两个等级,再根据守信和失信程度划分为若干级别,并定期和不定期公告。可在证券监督委员会下专设调查、惩戒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查、惩戒程序和措施,并严格贯彻实施;三是国家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活跃的资产二级交换市场、成熟的金融市场、建立完整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使公允价值的运用有据可依。

(四)引入全面收益全面收益是一个广泛的收益概念,是指除了股东投资和分配给股东款项之外的一切权益上的变动。既包括已确认并已实现的损益,又包括已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前者为传统损益表中的项目,后者则通过“其他全面收益”来反映,所有这些项目都反映在全面收益表中,如全面收益=净收益+其他全面收益。使用公允价值产生的资产减值准备和资产重组收益是已经确认而未实现的损益,即使企业确认了巨额利润也不能说明其经营状况良好,确认了巨额亏损也不能说明其濒临倒闭,因此可将这部分损益列入全面收益表,与传统损益项目分开列示,使信息使用者了解哪些是已实现损益,哪些是未实现损益,有利于决策。

(五)全面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为了保证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势在必行。现阶段应加大准则和应用指南的培训力度,尤其是对在岗会计从业人员,后续教育应扎实地进行,不能只是形式主义。在校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应适当增加资产评估、金融等专业课程的课时,拓宽其知识结构;目前从事财务会计教学的教师应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按新准则的要求授课。公允价值计量实施成功的关键是:教育、实践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