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可吸收缝合线体外降解及在妇产科临床的具体应用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可吸收缝合线体外降解及在妇产科临床的具体应用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可吸收缝合线体外降解及在妇产科临床具体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于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产妇9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分别采用可吸收缝合线与常规缝合线进行切口缝合,对比两组缝合线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切口Ⅰ期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56%vs75.56%),感染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44%vs24.44%,2.22%vs11.11%),且在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上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6.38±1.21vs12.65±1.37,5.59±1.35vs9.86±1.52),P

【关键词】:可吸收缝合线;妇产科;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557-01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与生活水平的提升,临床对于手术效果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在妇产科手术中,多数患者要求手术不留疤痕或尽可能缩小疤痕面积[1]。然而在临床实际手术操作中,传统缝合容易因操作不当,引起炎症或感染。而生物性可吸收缝合线的出现有效弥补传统缝合的缺点,且凭借其无毒、相容性好、美容效果好以及无刺激性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妇产科剖宫产手术切口、会阴撕裂伤及会阴侧切口的缝合中,且取得良好效果[2]。本研究就可吸收缝合线体外降解及在妇产科临床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观察,并探讨临床应用效果,现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妇产科于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产妇9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5例,年龄22至39岁,平均(31.39±3.28)岁;初产妇29例,经产妇16例;分娩方式:阴道分娩23例,包括会阴撕裂伤10例、会阴侧切口13例,剖宫产22例,包括纵向切口11例、横向切口11例。对照组45例,年龄21至38岁,平均(30.37±3.26)岁;初产妇28例,经产妇17例;分娩方式:阴道分娩24例,包括会阴撕裂伤12例、会阴侧切口12例,剖宫产21例,包括纵向切口10例、横向切口11例。两组产妇在年龄、产次及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缝合方法

1.2.1 观察组采用生物性可吸收缝合线实施切口缝合,具体如下:(1)会阴缝合:对会神经实施麻醉,双指将阴道壁撑起,采用钝头弯剪实施侧切,胎儿及胎盘娩出后,采用可吸收缝合线于其阴道粘膜切口5mm处进针,缝合阴道粘膜,并于处女膜破损处打结,然后于切口上端距皮下组织1mm处进针,缝合皮下组织与肌层,至切口另一侧打结,最后对皮内皮肤进行连续缝合。术后,用碘伏进行擦洗,1日2次。(2)剖宫产缝合:采用可吸收缝合线对子宫切口做连续锁扣缝合,打结后不剪断线头,对腹膜、膀胱反折,并与子宫缝合线尾打结,然后对筋膜层进行连续缝合,再缝合脂肪层,完成缝合后不打结,对切口皮内实施锁扣缝合,直至另一侧打结,并去线头。术后3d与5d更换敷料。

1.2.2对照组采用普通缝合线实施切口缝合,其缝合方法与术后处理方法同观察组相一致。

1.3观察项目与指标 (1)临床效果:对比两组切口愈合情况,愈合标准如下:A级愈合为切口愈合良好,无并发,未见瘢痕或可见极小瘢痕;B级愈合为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炎症反应(例如硬结、红肿及积液等);C级愈合为切口感染甚至出现化脓,需做二次切开引流及重新缝合处理等[3]。本研究中,Ⅰ期愈合率=(A级愈合数+B级愈合数)/总例数*100%,切口感染率=C级愈合数/总例数*100%。(2)对比两组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3)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其中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且P

2 结果

2.1两组临床效果对比 观察组切口Ⅰ期愈合率为95.56%,感染率为4.44%;对照组切口Ⅰ期愈合率为75.56%,感染率为24.44%。观察组在Ⅰ期愈合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 两组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的切口愈合时间为(6.38±1.21)d,住院时间为(5.59±1.35)d;对照组的切口愈合时间为(12.65±1.37)d,住院时间为(9.86±1.52)d。观察组的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临床对妇产科剖宫产手术切口、会阴撕裂伤及会阴侧切口的缝合多采用皮肤全层间断缝合,此种缝合方法是切口缘与针眼间存在一定的距离,采用普通常规缝合线进行缝合时,对皮肤与组织均可产生刺激,导致切口产生疼痛感,同时其组织相容性不高,对切口愈合产生较大影响,甚至引发感染,且术后易留下瘢痕[4]。而近几年被临床广泛应用的可吸收缝合线,于患者皮肤内部实施缝合,皮肤外无针眼,且术后瘢痕较小,同时此种缝合线组织相容性高,对于皮肤与组织的刺激较小,术后不需拆线,对患者产生的痛苦小,且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其经济负担。本院在妇产科临床中多采用可吸收缝合线实施缝合,并取得良好疗效。

本研究就采用可吸收缝合线与常规缝合线进行切口缝合的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切口Ⅰ期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56%vs75.56%),感染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44%vs24.44%,2.22%vs11.11%),P

综上所述,在妇产科剖宫产手术切口、会阴撕裂伤及会阴侧切口的缝合中应用可吸收缝合线,可有效提高切口愈合率,降低感染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切口愈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孙唤明,高连.可吸收缝合线在会阴侧切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9(33):106-107.

[2]张翠美.可吸收缝合线体外降解及在妇产科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21(09):600-601.

[3]陈银凤,罗荷香,谢尤兰.可吸收缝合线体外降解及在妇产科临床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1(15):3516-3517.

[4]叶丽萍,程桂平,张晋.可吸收缝合线体外降解及在妇产科临床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34):6417-6420.

[5]于波,何玲.生物性可吸收缝线在妇产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8(38):7209-7212.

[6]胡颖兰.生物性可吸收缝线在妇产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09(28):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