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外需回暖难强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外需回暖难强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日中国2013年宏观经济数据出炉,实际GDP增长7.7%,没有太多悬念地超过了政府制定的增长7.5%的目标。回想起一年前此时此刻,业界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曾经几乎一边倒地认为会出现“前高后低”的局面。而实际上2013年上半年,经济稳中回落,在二季度末达到环比低谷,直到三季度才开始企稳回升。

目前来看,宏观分析师对于2014年增长的预测普遍比较倾向于“前低后高”,但在增长水平上出现了较大的分歧。目前,市场预测平均水平在7.5%左右,预测范围从最低7%到最高8.6%,相比过去几年预测出现的惊人一致性来说,无疑出现了令人关注的变化。

通过仔细比较相对悲观和乐观的预测,我们发现其实不同观点最主要的差别并不是在于是否相信改革措施能够在短时间内带来对增长的巨大贡献,而是在于对净出口贡献的估计,尤其是对外需回暖的判断。

必须承认,2014年发达国家市场的需求回暖将是大概率事件。如果大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可以基本保持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顺利完成政府选举,并启动结构性改革的话,我们认为全球经济将回到长期趋势增长水平附近,即实际GDP增长3.5%左右。

欧美经济在经历了较长的调整以后终于出现起色,毋庸置疑对于中国的出口部门会有一定帮助。可是包括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全球经济恢复的程度以及对中国出口影响究竟有多大,不同分析师仍存在着明显的观点差异。

我们认为全球经济周期回暖是个渐进的过程,并不会一蹴而就。从发达国家市场来看,美国的内需进一步改善,将迈出脱离通缩的关键性一步。而欧洲今年虽然不再受到欧元区解体等危机性事件的威胁,并逐渐通过银行联盟排除金融危机的风险,但漫长的去杠杆过程说明,其增长仍然而难有明显的作为。另一方面,日本安倍经济学改革的第三支箭迟迟未发,势必影响其经济进一步回暖的速度。

相比而言,新兴市场经济体发展面临的变数更大。

从经济周期变化来看,美国经济的复苏与量宽政策的退出,无疑会带来美元利率的提高以及美元走强。如果这些变化未能带来新兴市场经济体出口的明显反弹,这些经济体的央行为了保持汇率稳定,更需紧缩本国的货币政策,以抵御资本流出时融资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恐怕会对这些国家宏观稳定性再次提出考验。2013年夏季出现的“脆弱五国”正是在这双重打击下明显减速,直接影响到这些国家支付从中国进口的订单。

而最关键的问题似乎集中在,美国经济走出低谷,对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能有多大帮助?

首先,应该承认,美国这次走出衰退主要是靠企业投资为主要拉动,其投资需求可能有助于德国、日本,韩国、或台湾等拥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经济体,而未必能直接受益于中国及其他处于制造业附加价值链较低,产业复杂程度较低水平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尽管中国出口部门已经逐渐从劳动密集型的消费类产品向资本密集型的投资类产品转移,这一过程还远未完成。

其次,美国居民部门继续去杠杆,对消费类产品的需求未必能提供明显支撑。而中国由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工资上升仍保持较高速度,人民币继续升值,使其相对于美国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国际竞争力下降,难以保持其原有的低成本优势。

第三,美国制造业部门正在“重出江湖”。在全球总需求尚未恢复到较高水平以前,美国的制造业企业也要分一杯羹,向低端化发展,将抢夺中国和新兴市场提高其产业链附加价值的空间。而页岩气革命带来能源价格的下降,为制造业将生产转回美国本土或进一步扩大生产带来了不可比拟的优势。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认为2014年中国外需虽有可能出现好转,但并不能把增长动力的希望寄托在净出口上。这意味着,如果2014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仍保持在7.5%的水平,内需增长需要保持基本稳定。

在三中全会布局的改革启动之年,这无疑将考验政策制定者对实施改革措施的时机和把握尺度的掌控能力。在地方政府债务、影子银行体系等挑战下,一方面需要把握底线,另一方面又能树立新的风险定价机制,向私人部门放开更多投资领域,将是使内需增长企稳的关键。 作者为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摩根士丹利国际经济学家Manoj Pradhan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