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平凉古城堡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平凉古城堡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平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旅游文化底蕴深厚,为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的重镇。古城堡遗址众多,是丝路文明的象征符号。值此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在以丝绸之路文化带和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历史文化区建设中,对平凉古城堡遗址进行深入的考证、进而提出保护开发的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古城堡遗址;保护传承;创新开发

一、平凉古城堡遗址分布简述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平凉“当陇山之口,距六盘之险”,是古丝绸之路甘肃段的东部重镇,境内有人文开元第一祖伏羲诞生地古成纪,黄帝问道广成子崆峒山,也有闻名遐迩的泾川王母宫,周文王伐密祭天的古灵台等著名历史文化遗迹。其中代表不同民族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的古城堡遗址有30多座,现将分布在各县(区)的主要古城堡遗址简述如下。

成纪古城,享有“人类开元第一城”的美誉。成纪是传说中伏羲、女娲的诞生地。据《世本》载:“赤光照室之夜,雄皇成纪之辰。”(1)《帝王世纪》载:“伏羲孕十二年而生,故伏羲降生地名成纪。”(2)可见,成纪名称的来历都与伏羲氏的传说有关。西汉初属陇西郡,北宋又移上镇(今天水市)。《水经注・渭水》曰:“瓦亭水又南,经成纪县东,历长离川,谓之长离水。右与成纪水合。水导源西北当亭川,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庖羲所生之处,汉以为天水郡县,王莽之阿阳郡治也。”另据《后汉书・隗嚣传》注云:“成纪,县名,故城在今秦州陇城县西北。”(3)陇城,即汉略阳道,隋改名陇城,地点在今秦安县城西北45公里处的陇城镇。可见,北魏以前成纪城的地理位置在成纪水流域。成纪水即今治平河(又名南河),发源于通渭县义岗乡,全长约100公里,流经寺至、陇川三乡后进入静宁县界,在静宁流经长约55公里,经新店、治平、李店三乡,于仁大乡汇入瓦亭水(今葫芦河)。据考证,今天治平河的实际水道,与郦氏所述成纪水相符,最早的成纪在今静宁县治平川的古成纪水旁,正如魏晋贤先生所说:“古成纪在静宁这个结论,久为学人共识。”。

成纪古城遗址内文化堆积层深厚,叠压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上,基本呈正方形,总面积25万平方米,今存约14万平方米,边长约490米,西、南两面城垣因河水冲刷早已塌陷,有一部分现为河滩农田,东、北两面现存部分城墙,基厚12米,顶宽1.5―2米,夯土层14―18厘米。夯土中夹杂着大量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陶片及汉代陶片、唐宋瓷片。城址内外还发现有大量秦汉时期的板瓦、筒瓦、回纹砖和陶器残片,城外四周有秦汉墓葬众多,曾出土了大量多饰有双云纹、单云纹、葵花纹的瓦当,有的还发现刻有“长乐未央”或“帛美禾大”等字样。(4)另外,城址内还曾发现有似筒形的5口水井,对两口进行清理后,测量井深12米。一口井底有战国和汉代时期的陶罐残片和大概是井废后填充的汉瓦片等杂物;另一口可能是废弃后被一座西汉墓覆盖。从大量的城址遗物推断,古城应建于战国时秦统辖时期。

密须古城,即古灵台遗址。《大明一统志》载:“隋析灵台县,取文王伐密作灵台义。”史载,密须是黄帝的后裔,很早就在泾、渭河之间的土地上生活,后来成为号令泾水一方的氏族方国,《诗经・大雅・皇矣》云:“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俎共。”以致引起文王的愤怒,于是“爰整其旅”“明年,伐密须”。《史记正义》曰:“阴密故城在泾州鹑觚县西,其东接县城,即古须密国。”(5)最终灭了密须。这一事实,在1977年陕西周原考古队在凤雏西周甲组宫殿基址11号窖穴中清理出的周初甲骨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6)而且结合夏商周断代工程推算的最新成果,可以断定文王伐密所筑灵台应在公元前1057年,文王先后两次伐密和伐崇并筑灵台。《诗经・大雅・灵台》载:“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政之,不日不成。经始勿亟,庶民子来。”(7)可见,文王筑灵台是顺应民意之举。

密须古城遗址位于今灵台县百里镇达奚河岸二、三级台地上。遗址东一公里处曾出土重43公斤大鼎。据《民国旧志・灵台专集》载,1928年县南城塌陷,无土复筑,加之驻军占地修建营房,当局计划掘灵台故址,遂被夷为平地。台下出土周代的祭器数件,但均已遗失。后来为了观光所需,又加以修缮,但在“”中灵台有被当做“四旧”被拆除。1984年,又从旧址前移于断面之下重修灵台,依崖拔地起建,底筑基台,上面树立四层楼体,顶建仿古殿堂,里面供奉文王塑像,通高78尺、周长288尺,古朴典雅。192方各种修缮旧碑,铭记着古灵台的历史文化和时代变迁。(8)

长武古城,位于泾川县泾明乡长武城村泾河南岸距河床百米高的坪上,北临泾河,东、西两面是深沟,南面是人工开辟的断面。城址有内外城,内城呈“吕”字形,是夯土所筑。内城东、西墙长均约1200米,北墙长约1000米,南墙长950米。现存墙高为3.5米,墙基厚12米,夯土层厚8-10厘米,从痕迹来看,是用圆形的夯具所筑。城南墙外有人工城壕遗迹。城内还有数条暗渠引入城外泉水,且为竖井水源。城址附近出土有战国时期的提梁铜壶、汉代铜鼎、唐代造像及瓷碗、牌饰、弩机等,城址东南还发现有铜矿石、铜渣。

泾阳古城,位于崆峒区安国乡油坊庄村的颉河北岸100米的二级台地上。遗址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南北宽约200米,东西长约800米,城址内地表存有大量汉代绳纹瓦片和陶片以及铜簇等遗物。在城垣断层中夹有长30厘米、宽25厘米的筒瓦。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昭王六年(前301)“泾阳君质于齐”,(9)应是以地名封君,《括地志》记:“乌氏县,周之故地,后入于戎,秦惠王取之,置乌氏县。”《汉书・地理志》记,安定郡领21县,泾阳、朝那等排在“乌氏”(10)之前,有学者认为排列顺序系以置县先后为准的,所以泾阳应是战国时代秦所置县。现定为西汉置县遗址。

庄浪古城,位于庄浪县西北部庄浪河河谷。秦汉时在这里设受渠亭,唐称结公城。蒙古太宗时在此设庄浪路治所,元至正二十七年(1290年),城“周围一里一百七十步”,时设东、南、北三门。南门名镇远,北门名拱极。明成化五年(1469年),城周长扩至三里。嘉靖十三年(1534年)于南门建城楼,至清康熙五年(1660年),城的南北垣先后塌陷。乾隆三十三年(1694年)整修时增筑瓮城,改南门偏向东,名朝阳,北门名迎恩,各修二层城楼。现旧城垣尚有残迹,附近有新石器遗址和汉墓群。

潘原古城,位于崆峒区四十里铺镇曹湾村。北依山岭,南临泾水,西靠小路河。遗址是三角形,北延伸至山坡,南近河岸,根基宽约500米,东西长1500米。残墙厚6米,夯土层为9-11米,夯窝圆形。墙土中含有仰韶及西汉时的陶片。遗址内砖头瓦砾堆积甚厚,多为汉、唐、宋代物,间有子母砖。出土文物有石函、石桌、石经幢和造像石方塔,上刻有飞天、三世佛、经变等佛经故事,其中有一石刻镌有“景明四年”字样,“景明”系北魏宣武帝年号,“四年”为公元503年。1973年,在遗址内曾出土数百斤窖藏宋代神宗时“熙宁”和徽宗时“崇宁”铜币。古城始建于西汉,后经北魏阴,至唐时为潘原县城。

石门堡,位于庄浪县朱店镇与万泉乡交界处石门口东南小湾村西侧山巅。《水经注》载:水洛水“迳石门峡,谓之石门水。”此地“山石如门,其路斩截”,故名。清乾隆《静宁州志》记为“石门高山堡”。古堡筑于1087年,为水洛城所辖二堡之一。遗址呈椭圆形,东墙残留30米,内高3米,外高6米。有烽火台一座,残高8米。遗址内有齐家文化灰层灰坑。

胡谷堡,位于崆峒区安国乡土桥村北颉河南岸平川上。城址呈方形,东西长429米,宽319米,墙基厚21米,夯土层为10-12厘米。现存残墙高15米。原有东、南、西三门。遗址内散见瓦片、瓷片多为宋代遗物。

二、平凉古城堡遗址的保护措施

众多的古城堡遗址昭示着平凉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平凉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古城大多是由夯土筑就,饱经风蚀雨侵,目前尚存的也只是些断壁残垣,为了合理的开发这些土遗址资源,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才能持续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

文化遗产作为旅游开发的对象,推动了地方的经济发展。但同时,因为对文化遗产的过度或是超载开发,文化遗产遭到很大的破坏,正如徐新民所说:“在遗产受到诸多破坏因素中,旅游业开发破坏位居第一位。人们对文化遗产破坏的指责中,最大的批评指向是对遗产进行过度超载的经济开发。”(11)平凉古城堡遗址主要是土遗址,保护时间较晚,破坏严重。因此,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期,更应该采取有力措施,科学合理地保护这些文化遗址。

一要深入调查,彻底摸清平凉古城堡遗址的现状和可开发利用的程度。然后,向民众宣传这些历史遗迹的价值和保护开发的意义,加强教育,增强民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要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将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开发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丰富地方文化生活,寻求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方式,新途径。

三要建立健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相关法律法规,让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永久的保护,才能保证对其可持续开发。

四要对一些残存的古城遗址进行墙体加固和围护,树碑立传,尽量保留其完整的文化层,对一些可以开发为旅游资源的,更要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开发。郝艳芬指出“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要坚持可持续开发原则”(12)科学规划,合理引导,进一步调整旅游产业布局,优化配置文化旅游资源。建立不同的旅游文化区域,打造旅游文化品牌。(13)平凉古城堡遗址就有其本身的地域特色,这也是本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三、平凉古城堡遗址的开发意义

丝绸之路陇右南道形成于春秋时期,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获得初步发展。北宋时期,在陇右南道东段北线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出经平凉翻越六盘山至隆德、静宁、会宁,再翻越华家岭,经定西至兰州的新线路,称为中线。(14)平凉是古丝绸之路甘肃东段的重要重镇,众多的古城堡遗址是当时经济文化繁荣辉煌的集中体现,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开发这些资源,将在以丝绸之路文化带和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历史文化区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城堡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是将文化产业转化为商品的根本途径,以文化资源为招牌,开拓旅游经济领域,发展地方经济。正如阮仪三所说,在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发展文化产业是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一种提升和增值”。(15)

第一,对古城堡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在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地区创新社会发展的科学探索。

第二,以文化资源为依托,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可以繁荣地方经济为建设文化大省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将古城堡遗址的保护开发与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对探索社会发展的新途径、新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平凉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俗民族文化,古城堡遗址各具特色、是各民族和谐相处的有利见证,加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这些文明符号的象征,有利于民族团结。

平凉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大有作为,而对平凉古城堡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是实施这一重大举措的重要方面。在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期,应当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发展理念,建设特色文化名市。

注释:

(1)(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张澍集补注本・氏姓篇》卷三,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81―82页。

(2)徐宗元辑:《帝王世纪辑存》,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

(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隗嚣传》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65版,第513页。

(4)平凉市地区编纂委员会:《平凉地区志》(下),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906页。

(5)(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8页。

(6)甘成福:《平凉史话》,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页。

(7)宋元人注:《四书五经?诗经?大雅?灵台》,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128页。

(8)甘成福:《平凉史话》,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189页。

(9)(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10页。

(10)(汉)班固:《汉书?地理志第八》(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15页。

(11)徐新民:保护整体性是大遗址的根本,《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第3期。

(12)郝艳芬:浅谈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山西建筑》,2005年第2期,第24页。

(13)李勇锋:简论丝绸之路甘肃段物质文化遗产,《丝绸之路》,2009年第8期,第39页。

(14)苏海洋:丝绸之路陇右南道甘肃东段的形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第130页。

(15)阮仪三:寻求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城市规划》,200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