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成人创伤后肘内翻畸形的矫形与双柱固定效果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成人创伤后肘内翻畸形的矫形与双柱固定效果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分析评价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双柱固定治疗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30例成人创伤肘内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初发组术后关节屈伸功能角度改变为(123.11±3.98)°;复发组术后屈伸角度功能改变为(139.45±7.94)°。Flynn评分:初发组优4例,良0例,可0例,差2例;复发组优21例,良0例,可2例,差1例;初发组和复发组患者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肘内翻畸形;成人;双柱固定;肱骨髁上骨折

[中图分类号] R68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0(c)-0059-02

肱骨髁上骨折是小儿最常见的骨折,易引起肘内翻,是骨科最常见并发症,根据国内外文献报告,其发生率为3%~60%[1],多发于儿童,一般小于10岁。早期发现和及时手术是治疗该病的关键,但临床上经常遇见部分患者在发生肱骨髁上骨折后未及时正规治疗,成年后入院就诊的情况[2-3]。这部分患者已经错过了较好的手术时机,出现其他并发症的可能性大,甚至影响以后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肘内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成人创伤后肘内翻畸形的矫形与双柱固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30例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畸形患者,既往均有肱骨髁上骨折病史,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15~26岁,平均20岁;右侧18例,左侧12例。将所有患者分为初发组和复发组,初发组为骨折后出现肘内翻畸形患者共6例;复发组为骨折后出现肘内翻畸形行手术治疗后复发的患者,分为出现畸形后1年内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例(A组),出现畸形后3年内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例(B组),出现畸形后3~5年内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例(C组)。患者均知情同意。肘关节功能采用Flynn评分[4]均为差。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X线片检查(肘关节标准伸直位),测量双侧肘关节提携角(患侧A、健侧B),得到需矫正的角度(C):C=A+B。截骨平面定为尺骨鹰嘴窝上方0.5~1.0 cm处,术前即在X线片上划线计算截骨块大小。于肘关节伸直位检查提携角及外观,以提携角与对侧相等,肘关节无过伸、过屈或旋转畸形为满意标准。将2块钢板置于肱骨内外侧固定截骨断端。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的术后感染、内固定松动、术后提携角改变、活动度改变情况及患者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

1.4 肘关节功能

肘关节功能采用Flynn评分,根据患者的肘欠屈欠伸、前臂欠旋前旋后、腕欠屈欠伸、提携角改变等方面进行评分,按照评分结果将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分为4个等级:优、良、可、差。优:肘欠屈欠伸为0°~5°、前臂欠旋前旋后为0°~15°、腕欠屈欠伸为0°~15°、提携角改变为0°~5°;良:肘欠屈欠伸为6°~10°、前臂欠旋前旋后为16°~30°、腕欠屈欠伸为16°~30°、提携角改变为6°~10°;可:肘欠屈欠伸为11°~15°、前臂欠旋前旋后为31°~45°、腕欠屈欠伸为31°~45°、提携角改变为11°~15°;差:肘欠屈欠伸>15°、前臂欠旋前旋>45°、腕欠屈欠伸>45°、提携角改变>15°。

1.5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的比较

各组间患者的术后感染、内固定松动和术后提携角改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创伤后手术时间对于术后感染、内固定松动、术后提携角等术后并发症影响不大。初发组活动度改变和复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畸形对功能的影响

肱骨髁上骨折容易出现肘内翻畸形,而且在临床上的发生率较高。轻度肘内翻无需治疗,肘内翻后,尤其病程久者,由于肘内翻畸形对肘关节发育的影响,出现肘关节的不稳定,直接影响肘关节功能及外观,甚至后期影响肩关节后侧的稳定。肱三头肌内侧头和尺神经的脱位,容易出现迟发性尺神经炎。年龄>13岁的患者,手术后关节面的变异(如滑车变形、鹰嘴窝变浅或消失)则难以矫正,失去了年龄小、塑形能力强的时机[2]。

3.2 肘内翻的形成机制

①肱骨髁上骨折容易出现远端尺侧倾斜及移位:大多学者认为肱骨髁上骨折后远端的尺偏移位是肘内翻的重要原因,肌肉的分布及应力导致了远端的内侧倾倒,使携带角变小;②骨折远端的旋转移位:肱骨远端呈双柱体,如果骨折远端内旋,失去双柱支持,近端仅以外柱支持,失去内柱支持将导致骨端倾斜,这样肱骨髁上骨折远折端的内旋变位增加了远折端的尺向倾斜,加重了肘内翻程度;③尺侧骨皮质压缩:肱骨髁上区处于圆柱形向干骺端的扁平形的过渡区,也是松质骨和致密质骨的过渡区,承载能力很差,研究肱骨髁上部力学性能发现,髁上部且尺侧边缘骨皮质首先断裂且多发,旋前位时外侧桡骨对肱骨产生压力,内侧尺骨对肱骨产生拉力,旋后位则相反[3],且在轴向压缩载荷下内侧压应力应变明显较外侧大,所以肱骨髁上区内侧更容易被压缩;④骨骺损伤:前臂屈肌群和肱二头肌收缩使内侧骨骺受到挤压和刺戮,外上髁及肱骨小头骨骺受刺激,使外髁生长速度增加而产生肘内翻畸形;⑤软组织因素:肘内翻的形成除静力因素外,还有肌肉的动力因素,肘关节在近固定时,肱二头肌拉力向前、向上,肱三头肌拉力线向后上,因此骨折时将骨折远端拉向后内倾向,可能导致肘内翻。任何骨折或多或少存在软组织损伤,一般在凸侧有骨膜穿破,而在凹侧则骨膜完整。肱骨髁上骨折若向内侧移位,说明外侧骨膜或软组织“铰链”被撕裂,而内侧“铰链”则完整。由于内侧“铰链”的牵拉使骨折有内倾倾向而易发生肘内翻,也有人认为肘内翻的形成同内固定方式相关。

3.3 肱骨髁上骨折内固定方式的选择

成人骨折愈合较儿童差,且活动量大,应选择牢固可靠的固定方式。肱骨远端在冠状面上为三角形,其中内上髁和内上髁嵴与外上髁和外上髁嵴构成其中的两边,肱骨滑车和肱骨小头构成底边,冠状窝及鹰嘴窝占中央大部分,内外髁向近端延伸形成这个三角形宽厚的两边认为是保持稳定的坚强双柱。根据这种解剖结构特点,国内外学者提出双柱固定的新观念[4-6]。本研究也是根据这个理论使用双钢板内固定,因肱骨远端内侧骨面及外后侧骨面较平坦,易于放置钢板,所以将肱骨内髁钢板放置于内侧柱内缘,而将重建钢板或重建锁定钢板置于后外侧就是外侧柱后面,2块钢板呈90°放置,后侧钢板塑形时注意肱骨远端前倾30°。钢板可以选择解剖钢板、重建钢板等。解剖钢板贴附更加牢固,但价格昂贵;重建钢板可塑性高,是较好的选择。双柱固定既能更好的环绕骨块,又可以使钢板能够承载各个方面的应力负荷,减少钢板松弛断裂危险。双柱固定能有效对抗骨折端的剪力、折弯力及旋转和分离,增加固定的稳定性,从而克服单侧塑型钢板、克氏针张力带及Y型钢板等一般内固定技术中早期活动易致骨折块移位、关节面形态改变、内固定失败的缺点。已经有生物力学测试证实,双柱固定能够提供足够的强度,术后不需石膏外固定,满足早日功能锻炼的需求[7]。早期功能锻炼在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中是非常重要的,肱骨远端骨折术后不能得到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是导致术后肘关节活动障碍的主要原因。双柱固定为骨折提供了牢靠的固定,早期应行肘关节的功能康复锻炼,包括连续被动运动、主动的可动域锻炼和肌力锻炼,有利于术后肿胀的消退,加速了关节腔内滑液的代谢循环,减少关节内粘连的发生,促进了关节功能的康复。本组治疗中,无论手术时间早晚,疗效优良率均很高,平均达83.3%,疗效确切、满意,所以笔者认为双柱固定的治疗方案是可靠的。

3.4 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畸形的手术时机

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存在争议,争议的重点在于是否骨骼恢复和发育的情况。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原因支持。部分研究认为,患儿骨骼发育到正常状态及骨骼稳定后再行手术;有部分研究则认为手术时间宜在骨折牢固愈合后进行;也有学者主张矫形术在骨折愈合后半年至1年的时间进行手术;还有学者认为,肱骨远端创伤后2年、肘内翻畸形>15°是其手术指征[8]。毛宾尧[9]于2002年提出肘内翻矫形手术指证包括:①肘内翻引起功能障碍或屈肘力减弱者;②肘内翻肘关节疼痛尚未形成创伤性关节炎者;③肘内翻角>100°者;④肘内翻畸形形成1~2年,畸形已稳定,关节功能己恢复到较好程度者;⑤肱骨髁上骨折后,在形成肘内翻的同时还可因尺神经沟粗糟而产生迟发性尺神经炎者。还有学者认为,手术时机应根据患儿年龄、受伤时间和肘内翻的发展情况来确定,肘内翻畸形开始1年(即伤后约2年)左右或学龄前(5~6岁)手术矫形最佳。

虽然不同时间行矫形手术对内翻畸形的外形恢复无明显差异,但对肘关节的功能恢复却存在显著差别,手术时间的选择可对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的改变造成极大影响,是临床工作中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大量学者支持的观点为肘内翻畸形较早手术矫形能够早期恢复上肢力线和肘关节运动轴,有利于肘关节病理形态的修复,且在矫正畸形的同时改善关节功能[10]。这个观点被大量学者广泛支持,并获得了大量临床资料的验证[11]。

本研究结果显示,复发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较初发组好,在临床工作中建议早期进行手术治疗,防止肘内翻畸形的发生和发展。复发组中A组术后活动度改变优于B、C组,B组和C组活动度改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畸形时间越长,术后愈合越差。初发组患者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与复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患者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抓住患者的手术时机是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保障。随着经济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此问题必须引起临床工作者足够的重视,并在临床工作中不断的总结经验。

综上所述,双柱固定治疗成人创伤后肘内翻畸形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但畸形时间越长,术后愈合越差。

[参考文献]

[1] Koh KH,Seo SW,Kim KM,et al.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results of lateral condylar fracture of distal humerus in children[J].J Pediatr Orthop,2010,30(5):425-429.

[2] 郭跃明,王志远,邹勇根.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畸形病理形态学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10):725-727.

[3] 刘献祥,张文光,余希杰.小儿肱骨髁上部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6,4(1):1-4.

[4] Li SH,Li ZH,Cai ZD,et al.Bilateral plate fixation for type C distal hum erus fractures: experience at a single institution[J].Int Orthop,2011,35(3):433-438.

[5] Eralp L,Kecaoglu M,Sar C,et al.Surgical treatment of distal intraarticular humerus fractures in adults[J].Int Orthop,2001,25(1):46-50.

[6] 魏万富,张铁良,辛景义,等.肱骨远端C型骨折治疗与疗效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11):679-681.

[7] 张权,陈文钧,王世龙,等.双柱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复杂骨折[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2,33(1):17-18.

[8] 吴宏斌,杜靖远,杨述华,等.肱骨髁上楔形截骨加“8”字钢丝固定治疗肘内翻畸形[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8(9):883-884.

[9] 毛宾尧.肘关节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26.

[10] 张荣谋.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畸形矫正的手术时机选择[D].中南大学学位论文,2010.

[11] 肖进,吴文,赵晓亮,等.成人创伤后肘内翻畸形的矫形及双柱固定[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2,26(4):425-428.

(收稿日期:2013-05-27 本文编辑:林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