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匹克海外征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匹克海外征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某些本土品牌从海外市场折戬而归,匹克却获得每年30%的销售增长率。它的海外秘籍是什么?

2005年,中国体育运动品牌匹克刚刚进驻意大利市场,自我期许并不高,但还是被一个“意外”弄得措手不及。当地一位运动员在购买匹克产品后,找到经销商投诉,原因是脚上的匹克运动鞋鞋带突然断裂。

按西方市场的常用规则,经销商召回了全部已售出的匹克运动鞋,要求匹克重新检测。

但在2012年,若匹克CEO许志华偶然回想起这段经历,他会感谢昔日的磨砺。

在中国本土品牌的国际化征途上,这类经历屡见不鲜,关键是如何坚持下来并获得商业收益。坦白说,2011年匹克的业绩并不算上佳。销售收入46.5亿元,比2010年仅增长9.4%,而2010年的增长率为37.3%),但这份财报有一条令人瞩目的上升曲线:其海外销售占了总营收的10%左右,增长率更是达到30%。相比之下,其他本土体育品牌、如安踏、361。、特步等品牌,海外市场占比仅为1%至2%。截至今年,匹克

已在160多个国家注册商标,并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近200家专营店。在匹克CEO许志华的计划中,未来匹克的海外销售将占总销售收入的50%。

关键在于,这个业绩是在体育用品市场整体乏力的背景下诞生的。数年来对海外市场的不断拓展,已成为匹克应对行业危机的有效方式,并借此形成自己的差异化竞争能力。

相比四年前,中国体育品牌在伦敦奥运的投入明显下降,原因很简单,远在海外的伦敦营销对于本土市场意义不大,加之去年以来本土体育品牌业绩普遍不佳,这笔钱能省则省。

唯有匹克反其道行之。2008年只赞助伊拉克一支代表队,今年却赞助了7支国家代表队,据业内人士透露,匹克今年在奥运方面的投入金额至少翻了7至10倍。

和众多铩羽而归的本土品牌相比,匹克在海外市场的战绩多少有些偶然因素:从2009年的武贾西奇、2010年的阿泰斯特、2011的基德,到2012年巴蒂尔,这些匹克代言人所在的球队,在四年里分别获得NBA总冠军。“夺冠定律”似乎成为匹克最闪亮的光环。

但许志华无比清楚,在各种机缘际会的背后,匹克的每一步脚印都并不轻松:除了被退货的手足无措,还包括每一个市场艰难的商标注册,以及身处主流市场的迷茫,匹克的国际化轨迹曲折,屡经调整。“从名称、商标国际化,到品牌国际化,最后真正实现市场国际化。我们出口的不是商品,而是品牌。”许志华说。

借力巨星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前夕,在马德里闲逛的匹克董事长许景南,看到路边的一家注册机构,他心血来潮地走进去,为匹克做了海外的第一个商标注册。这一偶然举动成为匹克国际化的导火索,从那之后,匹克一直在各个市场注册商标。迄今160个国家的注册过程中,诉讼缠身、一波三折的故事数不胜数。

即便如此,商标注册也只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真正帮助匹克叩响经销商大门的,是其赞助各大赛事,尤其是NBA所累积的知名度。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李宁等其他本土品牌在海外失利的症结之一—缺乏大牌球星的号召力,品牌知名度始终不愠不火。

赞助体育运动,是西方体育用品制造商开创的品牌塑造传统,但对中国体育品牌来说,在陌生的海外市场,运动习惯和商业氛围全然不知,即使是采取传统方式,也需要学会巧妙“借力”。

2004年,匹克成为希腊国家篮球队的装备赞助商,是透过商实现的。但匹克以此为契机,

赞助次年的欧洲篮球全明星赛。同期,许志华以400万美元进驻NBA火箭队,借助姚明的火爆,匹克在国内名声大振。在这之后,匹克先后成为斯坦科维奇洲际篮球冠军杯战略伙伴,以及澳大利亚国家队、伊拉克国家队等装备赞助商。

匹克发现,赛事赞助不仅有助于提升品牌知名度,更利于产品的市场开拓—当球星在赛场上穿梭腾跃,他的运动装备自然会倍受关注,也最有可能成为畅销款。在去年的美国NBA全明星扣篮大赛中,贾维尔·麦基连换了三双球鞋,被网友冠以“换鞋帝”,匹克也因此大出风头。而事实上,在欧洲的运动用品零售商Intersport和sport2000,即使和其他品牌放到一起销售,匹克的NBA明星篮球鞋也颇受欢迎。

获得这种效应似乎无秘诀可言。和其他本土品牌相比,匹克更不吝惜成本。其赞助曾遍地开花:火箭、雄鹿、新泽西网队,签约的NBA球星代言人则来自湖人、掘金、骑士等各大球队。“每支球队主要影响的还是当地,要打开知名度,需要广泛布点。”

自然,这种方式难以短期奏效。直到2009年之前,匹克的NBA战略,仍主要针国内市场。随着赞助球队和签约明星,其辐射力才渐渐扩散。匹克的签约球星中有迈克尔·皮特鲁斯(Mickael Pietrus)、迪肯贝·穆托姆博(Dikembe Mutombo)这样的外籍球员,他们对自己所在国家的市场也会产生影响。“非洲乔丹”穆托姆博甚至主动找到匹克,希望与匹克在非洲联合开发运动品牌。

2009年,匹克与国际篮联(FIBA)签约,成为亚洲区合作伙伴,开始有意识地经营亚洲市场。这一合作关系在次年升级为“全球战略合作伙伴”。

对真正要征服全球市场的品牌来说,有时候赛事赞助并无多少“光环”可言。匹克曾赞助洛杉矶德鲁联赛(Drew League)——这个起源于一个高中篮球馆的联赛在中国鲜为人知,通常在街头公园或寒酸的小体育场馆举行,观赛完全免费。这个充满草根气质的社区联赛,在美国人心中却有无可取代的地位。仅在去年,就有超过45名NBA球星参与德鲁联赛,其中包括科比·布莱恩特、勒布朗·詹姆斯、保罗·皮尔斯这些响当当的名字。曾在NBA俱乐部、门口徘徊的匹克,以这种方式进入美国篮球精神的摇篮。

国际“学校”

相比表面上的成绩,匹克国际化征途中的磕绊更值得被记录。2005年,匹克在意大利市场遭遇经销商退货后,工作人员不得不从福建赶到意大利,满怀不安:“究竟是这一双鞋的质量问题,还是我们的技术问题?”在这之前,这款鞋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情况。最后,工作人员发现,原因出在他们没有考虑到的特例:运动员的使用习惯。在专业的体育用品市场,匹克的产品仍以普通爱好运动的大众为主,因此,在设计产品时,对运动员的穿着标准考虑不足。“运动员为了让鞋子的包裹性更强,会把鞋带全部拆开,按他们的方式重新串起来,将鞋带拉到最高,然后在地板上跺好几下,绑得特别紧。他们一般2米多高的个子,这种方式下,鞋带承受的拉力要大得多。”匹克国际销售部总监吴冰蕊告诉本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