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武侯祠随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武侯祠随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每次到成都总是来去匆忙,一直有个心愿想去武候祠看看,可总是错过,心中有些遗憾。今年三月,我终于有幸走进武候祠,拜会那位千年前的智者。

放眼望去,大门匾前写着“汉昭烈庙”,“昭烈”指的是蜀国的建立者刘备。成都的武候祠是由刘备和诸葛亮的合祀祠宇组成,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距今1780多年。走在门前,我仿佛已感受到浓郁的三国文化。一进门,唐、明两朝所立的石碑文字依稀可见,可见三国文化在后世的重要。文臣武将廊分立两厢,将蜀国文臣武将一一塑像留名,让后人瞻仰。后进入祠内依次可见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孔明苑、惠帝陵,让人再一次回味三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祠坐北朝南,内中建筑古朴典雅,树木郁郁葱葱,花儿逢春开放,让人心旷神怡。蜀相诸葛亮已离我们远去千年,但在武侯祠的每一处地方,却能深深感受到诸葛亮的存在。我仿佛看见、听见,这位羽扇纶巾的智者,正呤着梁父呤,向我走来,陪同我行走在武候祠间。虽然祠内有众多的游人,但我真的看见了,也听见了,他的模样和蔼可亲,他的声音情动入心。

诸葛亮是在成都,开始为安定下来的刘备发展势力,奠定蜀国基业的。成都,天府之国,自古以来就是富裕之地。诸葛亮向刘备提出隆中对时,就提出了先取西川的战略决策。成都平原给了刘备一个匡护汉室的天地。历史上多少英雄豪杰在成都称王,图谋天下,然而成王败寇,只留下了多少人的名字,为历史增添了几多风云记录。诸葛亮的眼睛也看到了成都,在这里,开始了帮助刘备复兴汉室的努力。

诸葛亮是和刘备带着大军打下成都的。他在成都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鼓励工商,筹划军备。刘备的信任,给了他充分施展才华的天地,为蜀国在三分之一的天下谋得了一席生息之地,让曹、孙集团不敢小视。按着诸葛亮的构想,等蜀国国力发展到可以统一天下的时候,他就会亲自带着大军北伐中原,先灭曹,再谋孙,从而达到一统天下。可是,他的计划却被刘备打乱了。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守荆州,拒绝诸葛亮联孙抗曹策略,从而被孙曹联军所败,被俘身亡。张飞也因急着报仇,要手下人赶制兵器,而被逼急了的手下人杀害,带其头颅投奔东吴。气急的刘备便亲起七十五万大军,不顾诸葛亮的阻拦,攻打东吴,带走了蜀国的全部精锐部队,被东吴陆逊火攻而兵败病亡,使诸葛亮苦心经营多年的蜀国国力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元气大伤。

按说,诸葛亮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刘备攻打东吴失利后,蜀国国力已经无法与曹魏抗衡。可为了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他还是不顾蜀国中有远见的大臣的阻挠,而执意北伐匡护汉室,可以说是拿鸡蛋碰石头。因为他是三国有名的智者,如果一昧偏安,会让天下人看不起的。所以他还是选择了图谋中原,他要实现他的人生目标,要实现刘备的理想。成都给了他一个天下的梦,成都是他天下梦的起点,也是他的终点。为了梦,他要北伐。

后主刘禅也是不大情愿北伐的,因为做一个享乐的帝王远比做一个面临战争的帝王要轻松得多。可是诸葛亮的那篇《出师表》,让全蜀国人都落泪了。后来这篇文章被选入了课本,成为了中学生都要学习的文章。余光中说这是最好的散文,我也同意,因为读来,让人感动,这就是好文章的力量。拿到今天来看,诸葛亮也是一个优秀的作家。表是公文,却让他写成散文的味道,如此动人动情,难能可贵。

在诸葛亮的心中,北伐才是他人生存在的意义,只有复兴汉室才能对得起刘备。或许,他心中也知道北伐会失败,可为了那个遥远的梦,他依然选择了冒险、拼搏,这精神也是难得的。可第一次北伐在街亭,他就因为用人上的失误,而使蜀军全线败退。街亭用马谡的失误对他来说,是极其沉重的。经过街亭失败,诸葛亮的身体有了质的变化。街亭之败给于他的无疑是一大棒,先让他在蜀国上下没了面子,他只有自请贬职,才能堵住众人的嘴。上天似乎也在给他开玩笑,在后来的北伐中,即使在要看到胜利曙光的时候,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让诸葛亮徒劳无功,空手而归。或许,这就是命,是诸葛亮的命,也是蜀国的命。诸葛亮每次北伐返军时,都是那样的悲凉,让人忍不住为他流下几滴清泪。一位老人,带着弱小的蜀国对抗着强大的魏国,这本来就是玩笑,更是一种悲哀。全天下的人都看到了,我相信,诸葛亮也看到了,只是他不能说。我记得,在上方谷中,那场大火,本来要灭掉司马氏的,可惜一场大雨,解救了司马氏,让诸葛亮哭着指责上天,天不助我。或许,这是天意,但即使没有司马氏,蜀国想灭魏国,也是难如登天。

诸葛亮的泪水和努力都实现不了梦想,匡护汉室本来就是一场梦,一统天下更是一场空。这就是历史。诸葛亮所做的,只能是加速蜀国国力的消耗,让魏国统一天下加快了时间。北伐的烽烟在嘲笑的蜀国的无知,更刺痛了诸葛亮的心。

54岁的诸葛亮死在了五丈原,死在了他的最后一次北伐中,死在了他毕生追求的匡护汉室的征途中。他的灵柩被护送回了成都,回到了他梦的起点的地方。蜀国君臣上下一片痛哭之声,悲泣如雨,他们是为诸葛亮,也是为自己。他们知道诸葛亮走了,蜀国的末日不远了,他们的好日子也到头了。刘禅是哭得最惨的,因为他的皇帝当不了多久,他快做亡国之君了。诸葛亮走了,蜀国孤单了,蜀国再也变幻不出什么风云了。后来有人说,诸葛亮是累死的。或许,是的,他连军中打二十棍的小事都要过问,蜀国那么多的大事小事都要他操心,怎么会不累呢?后人说他是积劳成疾,这是有道理的。

他在死前,把身后事都交待完了,为蜀国安排好了接班人,来延续蜀国的统治。再后来的继任者,他也说不出了,因为他知道,蜀国的终结只是迟早的事。诸葛亮北伐中原,历朝历代的封建正统王朝都认为是正确的,他们把北伐看作诸葛亮的功绩。但是站在今天的角度,以小国之力抗衡大国,却是滑天下之大稽。诸葛亮也许知道他所作的事是没用的,但他也必须去做,因为毕竟他是蜀国的顶梁柱。诸葛亮其实是一位成功的科学家,你看,他发明的木牛流马、诸葛连驽,至今还让人喜爱。如果诸葛亮专心科研,或许,中国历史上会有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诞生。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悠久的历史增添了后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一个个帝王将相和平民百姓怀着对这位三国智者的敬佩,到武候祠膜拜这位蜀相。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写了《蜀相》一诗,更让后人感受到了诸葛亮独特的魅力。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身边有一个诸葛亮,可是每一个人也在为诸葛亮感叹着。后人们反复把《出师表》背诵着,只为纪念一个三国的智者,千年前的老人。千年的感叹一直到了今天,他一直为人们所崇敬。因为,他毕竟是一位真正的智者。如果没有他,肯定不会有刘备的基业,不会有蜀国,历史一定会改写。他毕竟做到了,做到了隆中对时对刘备的承诺。他是乱世中的名士,一位历经千年、魅力依然的名士。

我在武候祠中反复观瞻,我看到了诸葛亮为蜀国劳心劳力的种种努力。诸葛亮和刘备无疑是中国历代君臣中最好的组合,所以他们会同在一地。祠内游人很多,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可见三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人们在诸葛亮的像前下跪膜拜,那是对一位历史老人的尊敬,是对他建立蜀国基业的表彰。

在这里,大家都很凝重,没有喧哗之声。成都是个喧嚣的城市,而在这里,却有了份难得的宁静,让我想到了诸葛亮曾经说过的“宁静致远”。大家的宁静,是对诸葛亮的最好敬仰。

离开时,我回望了一眼,看到了门匾前的“明良千古”,或许,这就是对这位智者最贴切的评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