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好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之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好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之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产业集聚区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约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2009年,省委、省政府做出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全省规划建设了180个产业集聚区,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2年产业集聚区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对全省的贡献率均达到60%以上,已成为全省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增长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阵地,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方面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实践证明,我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举措、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河南实际,决策是正确的,工作是有效的,要坚定不移、全力推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更大支撑引导作用。

一、要推动产业集聚,坚定不移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推动产业集聚,是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方向所在、特色所在和效益所在。2012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达55个,超5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达10家。2012年南阳市14个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57.5%;新郑市产业集聚区形成了“一区两园、南北组团”的发展格局,初步构成了主导产业明晰、集群建设有力、服务功能配套、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的产业新区,已聚集白象、达利等食品企业55家,基本涵盖了肉制品、乳制品、休闲食品等30多个种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食品产业链条;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已成功引进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43家,将形成郑州汽车产业规模化、链条化、集聚化发展。在推动产业集聚区发展中,要善于总结学习成功的作法。一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培育内生动力并举,集聚优质产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着力推进项目建设,以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引进项目,更快速度、更高层次做强产业,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培育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培育百亿元产业集群。着力构建规模大、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产业集群,强化龙头带动、链式发展、完善配套,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集聚集群发展,不断提高终端、高端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培育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三是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围绕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四大战略先导产业发展重点,结合各自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引导同类企业集中布局,市县联动,重点突破,以产业引领发展方向,优先支持产业集聚区,加快壮大集群规模,提升集群发展水平,加速形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

二、要注重统筹协调,坚定不移走产城互动发展之路。统筹协调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实现产城互动发展,是谋跨越求崛起,建小康富人民,兴河南强中原,实现中原梦的本质要求。洛阳市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加快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统筹推进集聚区建设与新城区开发,依城兴产、以产促城,实现了集聚区和主城区的协调发展、统筹发展,所有在县城周边布局的集聚区实现了与城区联动开发,主干道路全部联网,公交、邮政等市政服务逐步向产业集聚区覆盖,产城互动格局初步形成。2012年17家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25.5万人,较2008年增加11万人。我们要注重总结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加快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以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创造就业岗位,以就业岗位增加促进农村人口在非农产业稳定就业的作法,探索走好具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一是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集聚区应按照构建三大体系的功能要求,编制总体发展规划,严格按照依法批准的总体发展规划,有序开发,分步实施,通过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带动更多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为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拓展空间、创造条件。二是明确集聚区功能定位。按照产城发展要求,综合考虑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和资源环境等因素,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更好地发挥产业集聚区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转移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等方面的基石作用。三是有序推进人口市民化。把具备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强产业集聚区学校建设,实施城镇基础设施扩容提升工程、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改造计划和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倍增计划,不断提升城镇承载能力,促进产业人口集聚,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

三、要促进要素集聚,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要素集聚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贯彻“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战略部署,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严重影响创新能力提升。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充分尊重市场对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科技支撑。一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依托现有基础和优势产业,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创业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种创新载体;支持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公司、大集团,在区域内建立研发中心;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培育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知识产权等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相应服务。二是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发挥财税等政策杠杆的导向作用,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投入体系;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兴办科技型企业,创办产学研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和培训基地;在研发经费、住房补贴、家属随迁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支持重点企业引导高层次人才。三是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大产业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解决主导产业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条延伸;引导企业与大公司、大集团建立技术战略联盟,重点支持实施一批产业技术引导消化再创新项目;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努力培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品牌,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对区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政府采购过程中给予优先支持。

四、要强化节约集约,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节约集约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是我们的基本省情,节约资源是我们的基本省策。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不仅有利于节约和降耗,而且有利于发展和增效,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措施,也是衡量科学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准。对企业来讲,节约集约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倒逼转型升级,增强和提高竞争能力;对全社会来讲,节约集约可以催生新产业,创造新财富,发展生产力,提升生产率。在产业集聚区发展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的思想。一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要以节约集约和调整挖潜为重点,严格土地使用管理,防止圈占土地;提高入驻项目的单位土地投入产出强度、容积率等指标,明确绿地率、企业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例;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条件;严格国家、省确定的建设项目入驻多层标准厂房和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管理。二是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合理确定起步区、发展区和控制区范围,既满足近期发展的用地需求,又为长远发展留足空间;合理配置新增建设用地,优先满足产业集聚区用地需求;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和项目质量,合理配置年度计划用地指标。三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内涵式发展,尽力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探索建立集约、绿色、环保、循环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绿色、生态、文明发展的典范。

五、要健全服务体系,坚定不移走市场经济发展之路。健全服务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伴随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体制也逐渐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一方面,市场机制开始形成,但市场作用仍不充分,市场秩序还不完善;另一方面,政府权力受到规范,但权力仍较为集中,特别是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投资者难以通过市场竞争获得发展机会,还需要通过层层审批来获得经济机会。这一阶段性特征,如果不能通过加快改革及制度创新加以克服,则在市场交易中难免产生权钱交易等严重的腐败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就难以按照效率原则进行,而更可能按照“腐败指数”配置,既破坏公平,也瓦解效率。必须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创新管理方式。一是优化管理方式。采用一站式办理、全过程服务的方式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特别是要切实加强科技、人才、劳动用工、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建设;引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择优录用、能者受奖的竞争机制,完善实施管理人员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制度。二是创新开发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拓宽融资渠道,建立融资机制,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健全市场化开发机制,积极吸纳国内外资本和民营企业在集聚区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按市场机制建立投资资金,吸引各类金融资本进入集聚区。三是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区内的医疗、就业、养老保险等所有服务性事项都要实行社会化服务;建立资产运营管理机构,负责集聚区的建设和服务;积极建设公共融资平台,鼓励有条件的集聚区设立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执笔人:姜山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