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张力:力不到不为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认为,如果老板的高尔夫打到80多杆,他的公司肯定做不好;官员如果打到80多杆,官肯定不会做大了。”
――张力
富力集团在广州叫得很响,1999-2001年,富力地产连续三年荣获广州市房地产销售冠军;2002年,富力正式进军北京,开启了它的全国战略计划,富力的名字真正成为焦点中的焦点。2004年其销售突破60亿,成功挤入中国地产销售的前几名。如今的富力,又在筹备在香港上市,它的财富根蔓正在不易察觉又有些一鸣惊人地蔓延。
富力的很多项目都被别人说成走钢丝, 然而,细考富力的发展史,细听张力自述发展思路,头脑正常的人都会得出一个结论,张力根本不是冒险家。这个看似爱冒险的地产大亨其实是一个将利润做到极致的操作者。
对这个人了解越深,越知道他说自己“成功并非偶然”并不是虚语妄言。
神秘双老板制
追踪张力的财富故事,不能不提富力的“另一半”,也就是富力地产的现任董事长李思廉。
从发家时的2000万资产、十多个员工,到现在一年售出60个亿的全国性地产集团,十余年来,富力地产一直是两人当家,张力和李思廉平分股权。在企业内部,员工将两人唤作“张生”、“李生”。
“我和李生十年没红过脸,在商界也是绝无仅有。我们之间没有签署过任何一份文字性的东西,大家讲的都是信用。”张与李这种境界的合作,在外人看来多少有点匪夷所思。富力的员工也说两人是“绝配”,从没有看过比他们更合适的合作者。
“如果一件事情有一个人坚决反对,那么富力就不会去做。” 李思廉透露出双方的合作底线原则,而这种情况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情况下双方的意见都能保持高度一致。
毕业于大学数学系的李思廉,被人称为“儒商”,主管公司财务和市场营销。干实业出身的张力,则负责项目土地和工程管理。两人分工明晰,不去干涉对方的业务,这也是合作的基础之一。李思廉曾说,资金和财务上的事张力从来不问,也不去纠缠自己占多少资产,两眼只盯着自己的工程。
李思廉认为,和张力的合作是富力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房地产行业的特点决定了这个行业的‘夺金之路’是资金和管理铺就的。所以我和张力各占50%的股份,可以不时检讨互相提醒:现在还不到100分,可以做得更好的。”
“不红脸”、“全凭信用”的合作虽然匪夷所思,但仅从双方难得同时露面的机会中,人们总是能捕捉到默契的蛛丝马迹。
在“2003年内地富豪百强榜”开榜之时,富力地产集团总裁兼副董事长的张力排名第61位,而同样是董事长的李思廉却不在100强之列。在新闻会上,两位董事长被问及此事,张力笑呵呵地解释:“第一,这个排名榜并不能真实反映情况;第二,我和李先生之间并非‘分配不均’,而是李先生是香港人,当然不会在‘内地富豪榜’之列。”
此话一出,获得现场笑声和掌声无数。
“我的成功是必然的”
成功人士的历史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有些人依靠的是对时机的把握和对市场的敏感,不用付出太大代价就能一鸣惊人,比如被人说烂了的比尔・盖茨。有人依靠的是扎扎实实稳打稳拼,小人物最终成就大事业,比如耳熟能详的李嘉诚。
张力说,我的成功是必然的。
张力出生于平民家庭,1973年参加工作。最早在工厂当工人,后来调到广州郊区二轻局当团委副书记,又干过五年生产科长。二轻局解散后,到乡镇局当副科长。后来去广州电大读书,原本准备学两年,乡镇局要筹建梅花村酒店,张力被任命为当筹备组组长,边干边学。1986年酒店开业,他当上了总经理。这段仕途看来一帆风顺。张力又被调去筹建白云区的新区政府。“楼堂馆所缓建”的政策一出,工程下马,没事可做的张力就去帮人家做装修。一个月赚了一千多块,当时可是个大数目。
此时的张力衣食不愁,有车有房,即使在今天的标准来看,也颇有资格满足,更不要提那是十几年前。然而,张力的不甘寂寞使他毅然放弃了政府机关的工作,下海当了个“包工头”。十年茹苦,才诞生了现今身价几十亿的张力。
一开始,张力就是一个小包工头,别人包了装修工程,再把其中一部分分给他来做。能接个三四万元的工程他就开心得不得了。到了第二年,张力已经能接到几十万元的工程了。张力戏言当时是纯粹的“皮包公司”,所有合同、文件都装在包里。晚上应酬谈合同,谈好了回家写合同,全是手写,写错一个字就要重新来,每份合同都要抄好几遍。第二天一大早就要去买材料,下午再到工地去监工。张力规定自己每天睡觉不能超过五个小时。
在这个过程中,张力积累了房地产工程运营的第一笔经验财富。时至今日,他在富力仍然主要负责工程,从拿地到规划再到建设,凡事都能事必躬亲、亲力亲为。
"生地不碰郊地不拿"
在广州,拿别人不敢拿的地,这似乎已经成了富力的一个标志。
1994年,张力盖的第一个小区――富力新居,就是建在一个煤厂的原位置上。这块地又挨着铁路,没人敢买,张力“就够胆买”。当时拿到那块地,地上的煤还有一寸多厚,他们就把煤铲起来,再用水冲干净。房子一开卖,三千多块一平方,买房的人排队来,很快就卖完了。因为当时很少人搞普通住宅,市场上几乎没货。
“买铜材厂那块地时,那里是五彩烟囱汇集,没有人敢要。当时的中山八路,铜材厂冶炼废铜,烟囱里冒黄烟,而太白粉厂冒白烟,灰锰氧厂冒红烟,煤厂冒黑烟,还有个有色水泥厂,冒绿烟、蓝烟。我们在这块土地上盖起了富力广场后,这里成为荔湾区最大规模现代商住社区。原来的工厂都陆续搬迁走了,整条中山八路旧貌换新颜。”
张力爱买受争议的地,本来已成了定式,甚至殡仪馆的地他也要拿,这又是别人想不到的了。张力似乎对自己的任何选择都很自信,用殡仪馆的地盖楼,他保证一定也能卖好。
富力这种拿地的风格,被总结成了“一句话纲领”:生地不碰,郊地不拿。
拿地原则的背后,是富力的产品原则:要金字塔最大的一块,给工薪阶层盖房。工薪阶层上班的需要决定了开发商拿地的风格。多年来,张力一直坚持这种产品主义,逐渐又引进了“五分钟城市”概念。
拿地是决定产品命运的关键,但拿地只是表象,想要盖什么房,或者说产品定位是否合理清晰,才真正决定了拿地的原则,更体现了战略家的眼光。
进军北京
做广州的老大,富力好像并不甘心于此。
2002年,富力开始了它的全国战略,第一步就是首善之地北京。第一个举措就是32亿天价拿下北京最大的一片住宅用地,这是从北京大佬潘石屹的虎口中夺下的一块肥肉。
2002年张力来到北京,这是十几年来的第二次,当时他连东南西北都搞不清楚,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房管局、国土部门的大门朝哪边开都不知道”。有朋友告诉他北京有地。张力在北京转悠了几天,得出一个结论:北京的房价比广东高,北京的购买力比广东强,北京的楼盘比广东糙。强烈的市场感觉使他认定,攻陷北京的时机已经到了。
恰逢双井的地正在招标,这块147万平方米的地,是北京规划中最大的一块住宅用地,北京的几大房地产商都虎视眈眈,但未来建设的资金消耗大、风险高,也阻挡住了不少大佬的脚步。当时拿地希望最大的是现代城的老板潘石屹。
“我和张生商量,与其和多方谈判,多处拿地,不如一举拿下这一块,也就相当于所有在谈项目的总量。”两年之后,当谈起富力第一步跨越之时,李思廉还为两个人的共识叫好。
决策下了,李生开始在后方集资找钱,张力在前线排兵布阵。
尽管知道机不可失,但张力心里的确没谱。没有经验、没有关系,在北京似乎寸步难行。张力凭感觉看标书,预测底价,没跟公司里的其他人商量。2月27日,投标前一天晚上,张力还没定下标底,他问副总:“如果给你标底,你需要多长时间做好标书?”副总说个把小时就成。
28日下午2点封标,张力决定上午10点把最终的标底定给副总。
28日上午9点,张力定下标底29个亿。根据当时的情报,有四五家准备投标,听到这个消息,张力未免有些紧张,临时又加了一个亿。到了10点半,忽然传出消息:一家不知名的公司也在投。张力有些慌神,心里连喊糟糕,价似乎定高了。
到了11点多钟,潘石屹来了,在场里转了一圈,没投,走了。张力马上给副总打电话,想要改成29个亿,副总说已经来不及改标底了。情急之下,张力决定把标书中100%负责拆迁改成20%,对方工厂付1.2个亿,富力只需要付3000万。
改过标书的张力,也就踏实了半个小时,没想到12点多钟,潘石屹又回来了,在最后关头投下了标书。张力大呼糟糕,被经验老到的潘石屹给骗了一把。标书已经不可能再改了。
下午开标,却发现富力的标是最好的。“有一个标是32亿,老潘是29亿,华润是28亿,我们刚好是30亿,是最好的。他们几家都是百分之百负责搬迁的,现在算起来,搬迁大概是1.8亿,老潘来一来、走一走,虽然耍了花腔,但给我们省了1.6亿。”至今,张力说起这段经历,还颇有些侥幸和得意。
"力不到不为财"
力不到不为财,是一句对北方人陌生却在南方很常见的俗语,它的意义从字面上理解即可知,要想发财先得吃苦。“白加黑,二加五。”这也是张力对自己的描述,张力自己都承认:“做我的家人会很辛苦,像我这样的人最好不要结婚”。
在事业的奋斗初期,张力曾给自己定下“一天只睡五小时”的规定。2003年,拥有富力半数股权的张力在中国内地百富榜上排到了第61位。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张力身边的人却说,他仍然比大多数员工都更辛苦、更勤奋。
“我认为,如果老板的高尔夫打到80多杆,他的公司肯定做不好;官员如果打到80多杆,官肯定不会做大了。”“任何一个成功的老板首先应该勤奋,以香港第二代巨商们的子弟来说,像长江、新鸿基这几家的小孩都很勤奋,还有几家的小孩很懒,他们的企业就走下坡路了。在广州我也看到一些有钱的老板,赚了钱就打高尔夫球,公司慢慢就倒闭了。
他对勤奋的重视同样贯彻到企业文化中,他对项目的每个细节都会亲自关照,包括富力城售楼处的彩蛋造型,他亲自设计。公司里每一名员工都经过他的亲自面试。每天察看管理层人员的考勤情况,更是家常便饭。
“我们公司除了做地产,主要是为了房产一条龙服务,我们公司本身有设计、有前期开发,我们本身还有搞建筑和销售等一条龙管理。建材方面我们有搅拌机厂、有铝合金厂,还有苗圃,都是三四百亩地的,就是我们先把树买回来种上,然后再大量地种到小区。基本上除了钢筋、水泥、瓷砖不生产,其他的我们都可以解决。”
在产业链中,苗圃是个很特殊的部分。在其他一条龙式的房地产企业中,少见将苗圃单做一块的举动。北京富力城的园林景观中,不少树种就来自富力在北京的苗圃。公司上上下下,谈到苗圃都要大说特说。对于细节的关心,似乎正是张力本人的领导风格之一,对于地产公司来说,更是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