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孩子的内疚感,你了解多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孩子的内疚感,你了解多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屡教不改”的宝贝们

豆豆又把小朋友推倒了,因为他想玩小朋友的玩具,而对方不同意。其实,对于这类事情,豆爸豆妈已经对豆豆进行了多次教育,豆豆却一点儿悔改的意思都没有

“和你说过多少遍了,不要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妈妈有点生气了,可是妞妞才不管呢,她继续玩她的玩具,根本没有要把玩好的玩具放回原处的意思。

案例分析

内疚感能促使幼儿在发生伤害别人或违反规则的行为后,愿意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并向受害者道歉或是给予帮助以弥补损失。案例中豆豆和妞妞的表现其实是内疚感发展不良的典型表现,这就是他们不良行为习惯“屡教不改”的重要原因之一。

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出现,大概在2岁左右,孩子们逐渐具备了因为行为上的过失而体验到特定的情绪即内疚的能力。并且,随着幼儿逐渐长大,内疚也会出现不同的阶段性表现,这种情绪的唤醒在幼儿形成是非观念和道德观念的过程中非常重要。

内疚感的发展阶段

阶段1 生命初期,幼儿并未出现真正意义的内疚

“不懂事的小小孩”

1岁之后,妈妈开始有意地让婷婷和家里人一起吃饭,想帮助她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婷婷特别挑食,只吃自己喜欢的食物,每次遇到不喜欢吃的,她就吐得到处都是。有一次,妈妈刚刚给婷婷喂了一口粥,婷婷马上就把粥吐了出来,妈妈用手一接,粥顿时顺着妈妈的手流了下来,看着妈妈的狼狈样儿,婷婷笑得特别开心。

在生命的最初,幼儿还不能区分各种各样的规则和行为的对错。当他们使某个人受伤害时,他们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反应,但大约还要等一年的时间,这种悲伤性的反应才会表现出内疚的迹象。这个阶段的幼儿经常会对来自于父母、家人的“苦恼”产生模糊的反应,只是感觉到“哪里不对了”,“爸爸妈妈的状态好像和以前不一样了”,但是还不会出现特定的情绪或是行为,所以不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恰当的反应。他们甚至会对自己的过失表现出混合着好奇、悲伤、有趣的反应。

阶段2 幼儿出现了内疚的早期形式,过失后会体验到紧张不安,但尚未对规则存在有意识的内化

“这是我的错”

前几天,爸爸整理玩具时找到了一根塑料棒,壮壮可喜欢了,他整天挥舞着塑料棒,说自己是孙悟空。第一天,妈妈不小心就被棒子给打了一下。今天,壮壮又开始扮演孙悟空了,妈妈刚想提醒他小心一点,一只玻璃蜂蜜罐就被壮壮的“金箍棒”给扫落到了地上,还没有来得及批评壮壮,却发现一向调皮捣蛋、什么都不在意的壮壮撇着嘴,含着泪花,站在那里不动了。

大约从2岁开始,幼儿开始因自己行为上的过失而体验到紧张、不安和焦虑的情绪,逐渐出现规则意识。当他们知觉到某些事情不符合原来应有的规则或是做了父母禁止做的事情时,就会对被自己伤害的人或损坏的物品产生情绪上的敏感反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焦虑。不过,在这个阶段,他们还只是在情感上有了一些理解,还不能将外在的道德标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他们的内疚发展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级的阶段,通常只是在模糊的道德认知与对他人状态的理解这两者结合的条件下才会产生。

阶段3 幼儿内疚情绪继续发展,有时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弥补行为

“我错了,对不起”

欣欣和妹妹在客厅里玩耍,他们又跑又跳的,玩得真带劲。“啪”,欣欣把妹妹的牛奶打翻了,妹妹哭了。欣欣一下子呆住了,过了一会儿,他拉着妹妹的手难过地说:“妹妹,对不起。”过了一会儿,妈妈来了,欣欣主动将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在妈妈的劝说下,欣欣把自己的牛奶给了妹妹,

3岁以后,幼儿对他人内心状况的感知能力在不断发展,他们开始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内心状态是不同的,开始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也开始逐渐理解他人的要求。从一开始利用指向自身的痛苦来对他人的痛苦作出反应,到越来越能够采用对他人的同情去关注他人。对受害者的理解,结合由于自己的原因导致他人伤心的意识,幼儿会产生内疚,进而产生尝试修补的行为,如欣欣意识到是自己的行为造成了妹妹的不高兴,在妈妈的劝说下,他愿意把自己的牛奶送给妹妹作为补偿。

阶段4 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形成内疚,会用内化的规则来要求自己,当认为自己伤害了别人时,会想办法作出补偿

你别哭,我来建

区角活动时,贝贝拿起了自己喜欢的积木兴致勃勃地搭高楼,调皮的苗苗被吸引过来,一抬脚,没想到与贝贝的高楼碰了个正着,哎呀!贝贝辛辛苦苦搭的高楼就这样稀里哗啦全倒了,看着满地的“废墟”,贝贝哇哇地哭了,苗苗见状,不知所措,犹豫了一下,低声地说:“你先玩我的拼图行么?我帮你搭高楼。”说着,把拼图递给了贝贝,开始小心翼翼地建起了高楼……

随着社会活动的增加,幼儿开始出现具有真实交往价值的内疚感,即因为没有完成义务或责任而表现出内疚,并会导致做出相应的补偿行为。如不能满足朋友的需要、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等都会使内疚情绪的出现成为可能,他们会尝试着做一些事情来弥补受害人,同时也借此减轻自己的“负罪感”。

内疚感的意义与作用

很多家长可能会认为内疚是一种负性情绪,没什么意义。其实不然,内疚情绪是孩子情感世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适度的内疚情绪体验,对于孩子的成长很有必要。

因为孩子在体验内疚的同时,会产生焦虑、紧张、不安这些不愉快的体验。也正因为这样,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们为了减少因为错误行为而带来的不良体验,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让自己的言行更符合规则。“不舒服”的记忆会让他们在做出某些行为之前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估,有效地抑制冲动行为的产生,这对于孩子自控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

内疚会促使孩子对违反标准或导致他人痛苦的行为承担责任,对受害者进行补偿,激发随后的助人行为。这将有助于孩子在幼儿园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更易于被他人接受。

此外,内疚还与道德相关联,使孩子在没有爸爸妈妈要求的情况下,能逐渐自觉地从正确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行为,促进其在道德情感与认识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关系,进而达到掌握道德知识、道德准则和产生自律的道德行为等目的。

爸爸妈妈的功课

目前,许多家长喜欢采用鼓励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不可否认,鼓励对孩子的发展确实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一味地鼓励却弊大干利。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那么,在幼儿的认知能力尚未发展成熟之前,家长要怎样为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作准备呢?

1.做“明辨是非”的好父母

“宝贝,你把玩具娃娃的胳膊弄坏了,这是不对的,因为每个小朋友都要爱护自己的玩具”,“你撞倒了别的小朋友,要把他扶起来,和他说对不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应该对孩子过分溺爱,而应该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告诉他们规则,一旦孩子出现了错误行为,就要引导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会给别人造成伤害,把他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