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本期主题:母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本期主题:母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核心提示】

纵然是达官显宦,他也是娘生娘养的;你我的妈妈可能都是“草民”,但她们也都值得赞颂。母亲(也包括后娘)的心胸是多么宽广,对子女的爱是多么真挚和无私!所以,母亲最值得赞颂。那么,就让我们从灵动的文字中慢慢感悟母爱的伟大吧!

【赏读一】

母 亲(节选)

肖复兴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8岁,弟弟才3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的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拧着脖子闪开,就是不让她摸。

望着这陌生的娘俩儿,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看她和她的女儿。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学校开家长会,我愣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地向她大声喊着:“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我头一次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孩子没有一盏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立刻晕了过去。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她呀……”

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脸。我不知怎么搞的,第一次在她面前流了泪。

“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不疼就好,没事就好!”(有改动)

【赏评】

作家擅长用具体事例和生动的描写来表情达意。节选的前三个自然段,讲述了“我”失去母亲后的悲伤和对后娘的抵触情绪。你瞧,后娘“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拧着脖子闪开”,“我愣是把她堵在门口”,不让后娘开家长会,“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这把“我”对后娘的抵触情绪表现得多么淋漓尽致啊!接着,又具体写后娘全力、悉心救护摔伤的“我”,让人感动!

【赏读二】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节选)

毕淑敏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但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予母亲。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有改动)

【赏评】

无疑,作家毕淑敏是深爱自己的儿子的,但又打他。这是一对尖锐的矛盾,也正是因为这种矛盾才引起读者的注意。

毕淑敏采用的是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如同在与儿子面对面地交流,让读者倍感亲切,深受启发。另外,本文的语言彰显出大手笔应有的力度,深入浅出,说理透彻,令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