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等院校规模效益实证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等院校规模效益实证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运用函数模型分析了扩招以来高校规模效益状况。研究发现,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规模效益,但效益随规模的扩大呈递减趋势;人力投入产出效益比资本投入产出效益低。

关键词:高等院校 规模效益 生均成本

作者简介:刘旭东(1976―),男,河北唐山人,华北煤炭医学院教务处讲师蒋炳武(1954―),男,河北唐山人,华北煤炭医学院教授,副院长白海泉(1964―),男,山西大同人,华北煤炭医学院财务处高级会计师

一、研究背景

著名的“马克西-西尔伯斯曲线”认为:如果投入以一定的比例增加,而产出增加的比例远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就会产生规模收益递增现象,这就是规模经济。如果规模扩大至相当程度后,由于组织内部沟通与协调的困难,致使产出增加的比例低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则会产生规模收益递减现象,称为规模不经济。高校规模效益理论衍生于厂商规模经济理论,一般认为,比较成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Tiemey、Cohn、Gibson等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在高等教育领域存在一定的规模效益现象,显著的规模效益主要是在学校规模很小时表现出来。我国对高校规模效益研究始于1986年,世界银行对我国136所受资助高校进行了研究,认为在这些高校中存在显著的规模效益,在学生数达到8000到10000之前,生均经常性成本随在校生规模的增加而明显减少。闵维方、姜力争、粱续军、丁小浩、厉以宁等学者对我国高校的规模效益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研究后,也得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一直面临着资源短缺和需求上升的矛盾,因而高校“规模效益”研究成为当前教育经济领域的重点。本研究在某省省属高校范围内展开,旨在利用高校规模效益理论和研究方法在较微观的范围内探讨高校规模效益问题。

二、研究数据与方法

(一)研究数据本调查对象为某省全部省属高校。数据资料取自该省2000~2004年“高等学校基本情况表”、“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收入情况表”和“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表”。内容涉及高校的一般情况、高校经费收入与支出情况等。

(二)研究方法研究部分采用生均成本计量模型(双曲型Ⅰ、双曲型Ⅱ、二次型)和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研究数据录入EXCEL,由SPSS11.5完成统计学分析。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高校规模现状为了解扩招后高校规模变化情况,我们对2000~2004年高校规模进行了数据分析,如(表1)、(图1)所示。由(表1)、(图1)发现,除2004年专科规模出现萎缩外,每年高校规模均呈显著扩张趋势,总体规模年均增长31.40%。

(二)高校规模扩张模式考察高校在规模扩张过程中的内部效率变化情况,是判定该系统主要是按外延型还是按内涵型扩张模式发展的重要手段。评定内部效率有平均学校规模、生师比和生均经常费用变化趋势等指标。2000~2004年,该省平均学校规模增加了31.40%,生师比增加了17.84%,生均经费下降了6.73%。

该省高校总体规模虽明显扩大,但内部效率指标的变化趋势并不相同。可从下面关于变化率的公式中明显地反映出来:

规模增长率=学校数增长率+平均学校规模增长率+(学校数增长率)×(平均学校规模增长率)

规模增长率=教师数增长率+生师比增长率+(教师数增长率)×(生师比增长率)

规模增长率=1.3%+31.4%+1.3%×31.4%=33%

规模增长率=11.7%17.84%+11.7%×17.84%=32%

可见,高校扩招5年来,总体规模的扩大主要是通过提高系统内部效率指标(如平均学校规模、生师比)来实现的,其次是通过增加学校、增加教师数等手段来实现。由此认为,该省高校规模属于“内涵型”扩张模式。

将2000~2004年数据导入SPSS,得如下结果。见(表2)。

公式中,2000年α+β>1,即规模效益递增;但自2001年起α+β

α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1.047减小到2004年的0.691;B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0.150增加到2004年的0.196。说明人力投入的边际效率逐年减小,资产投入的边际效率逐年增加。

α一直大于β,表明近几年教师等人力资源比较充足,而实验室、教室、宿舍、图书馆等物力资源配置不足,成为制约高校产出的“瓶颈”因素。这一结果符合前面论证的高校“内涵型”发展模式,也与生均成本与规模关系的计量分析中的结果一致,同时也与国内其他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

四、结论

(1)近年来高校规模按“内涵型”的模式发展,优于20世纪80年代“外延型”的发展模式。高校中存在规模效益现象,当规模较小时,随着规模的扩大带来生均成本的降低;超过临界值时。生均成本下降的趋势不明显。由此认为。高校中存在适度规模。研究显示,当前高校的有效规模在2549~17685人之间,在此区间的规模扩大会产生规模效益,不在此区间的发展会产生规模不经济。2000~2003年高校规模均在有效范围内,2004年的高校规模超出了此范围。高校应充分认识“适度规模”的重要意义。适度规模的本质含义应是效益最大时的规模。当前高校的规模效益已呈递减趋势,今后单纯通过规模的扩大将很难带来成本的节约。因此,建议高校应放缓或紧缩规模扩张的步伐。

(2)教育系统也是一个“生态系统”。按照生物进化论中“优胜劣汰”法则,高校在规模扩张过程中,如果忽视高校内部人、财、物的最佳组合合力,就会产生“规模不经济”,结果必然导致被淘汰。因此高校在追求规模效益的同时,不应放松对内部组织机构、人员分配、资金使用的管理,充分发挥“合力1+1>2”的功能。高校规模是影响生均成本、生师比的重要因素。同时,生师比对生均成本也具有显著性影响,随着生师比的提高,生均成本下降。

(3)当前高校的物力资源配置不足,资本投入的产出大于人力投入的产出。2004年以来,生师比年均提高17.84%,平均节约了6.73%的成本。高校规模扩张的同时,不应放松对成本节约的探讨。研究表明,目前高校教育成本构成是不合理的。高校应提高资本性投入,将新增资本性投入主要用于提高现有人力的素质,配置急需的仪器设备和其他教学条件,切实改善学生的实验、学习等硬件环境。使高校的资源通过合理组织发挥最大效益;同时增加的人力投入应主要侧重于优化人员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健全激励机制、合理配置生师比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