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东西方造型观念异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东西方绘画艺术史两个不同的话语系统,其造型观念、审美意识、表现手法都有较大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的差异。本文以东西方绘画作为比较研究,藉以在东西方绘画造型的比较中将二者的异同区分出来,寻找异同的规律性,并努力使其理论落实到我们的实践中。
[关键词]绘画艺术 造型 异同
自古以来,世界上形成了众多的绘画体系,而最有代表性或者说最有可比性的就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绘画。由于哲学体系、美学思想的差异,东西两大画派的表现形式则大相径庭,其中在造型上差异是很大的。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谢赫的“六法”主宰着中国绘画的灵魂,而在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中,又以“气韵生动”首当其冲,注重追求生命的律动。“骨法用笔”为其次,用笔法来表现物象的形态和结构,注重表现生命的运动。在西方的传统造型观念中,“模仿自然”被看作表达物象的主要手段,以“模仿”为主题进而达到与所表达物象的外形之和谐,就是在这种造型观念的影响下,西方绘画更加种种形体,透视。因此,西方的绘画更加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可以说是对自然的真实重现。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又有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之说,可见形似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还是占有一定的分量的。以形写神从而做到形神兼备,这也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在西方有古希腊的“描绘出酷似原物的形象”同样也有苏格拉底所说的“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再到达芬奇的“镜子说”等都充分说明在绘画史的早期,东西方都认为绘画中“形”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各自的绘画发展中,如何运动,却是各行其道。
用“线”造型是中国绘画的主要特征,根据面部轮廓、凹凸起伏而为之,并非像西方考虑结构受光线的影响产生的明暗关系,从而体现更真实的体积。西方绘画则更加倾向于科学研究,绘画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同样绘画也是一门科学,因此从西方绘画起步就对物象的造型有了更加科学的研究,透视学、解剖学都是西方绘画的基础学科,利用明暗关系来表达物象的体积感,其成就令人惊叹。法国的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写道:“他们喜欢表现壮健的人体,生命的丰满与颤动,血液充沛,感觉灵敏,在人身上充分透露出来的充血的软肉,现实的,往往还是粗野的人物,活泼放肆的动作,铺绣盘花,光艳照人的衣料,绸缎与红布的反光,或是飘荡或是团皱的帐帏帘幔。”①雕塑家多纳泰罗、米开朗基罗等还亲自动手做人体解剖试验。这是我们认识艺术本质的宗旨,是引导我们进行艺术创新的指示灯。对这个宗旨的解读应该具体到中国画的创新实践中。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包括眼睛欣赏到的部分和心灵感受到的部分,艺术的目的是使欣赏者通过眼睛的观看,进而激起心灵的感受,心灵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在艺术的创造中,因为对艺术的理解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艺术风格,就是统一题材也会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进行表现,不能用传统笔墨对之进行束缚。
敢于突破传统形式应该成为中国艺术精神,我们看到的还有一些多是在继承个人的基础上,加进一些西方油画的表现方法,甚至在技法表现得十分传统的山水画中加上了桥梁、汽车、高压线等现代物品,这种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显然过于表象和肤浅了。我们要重视那些实验性的艺术作品,艺术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像人的成长一样,只有不断地尝试才有新的突破与可能。实验性的艺术作品也许不成熟、不完美,但它是完美创新的一个方向、突破口。还要重视批判性艺术的成长。中国画的创新是需要通过批判去实现的,有鞭策才会有进步,许多创造都是建立在对传统批判的基础上。在批判的基础上审视传统、剖析传统,客观认识我们的起点,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才是中国画真正的发展出路。
注释:
①法 丹纳著 傅雷译《艺术哲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0年5月第三次印刷
参考文献
[1]《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美]方闻著 李维琨译 ,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12月
[2]《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德]希尔德勃兰特著,潘耀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中国画论辑要》,杨身源、张弘昕著,江苏美术出版社,190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