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叶宏明:愿窑火不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叶宏明:愿窑火不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叶宏明官窑作品:方口瓶(左三,1981年送美国国会)、贯耳瓶(左四,1996年送德国总统赫尔佐克)、盘(左一) 、龙形贯耳瓶(左二,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在纪念浙江省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之际,笔者采访了馆员叶宏明先生,请他谈谈有关浙江的、同时也是中国的文化和历史的重要代表—古陶瓷。

叶先生是古陶瓷学科的专家,曾先后参加恢复龙泉青瓷和南宋官窑、破译秘色瓷、解密兵马俑陶型的烧制技艺工作,被誉为“复活国宝的大师”。

焊接文化和历史

采访在杭州的古玩及艺术品天地—吴山铭楼的“叶宏明古陶瓷陈列室”进行。陈列室中,精美的瓷器令人叹为观止。

瓷器是火和土最完美的艺术结合。叶先生向笔者介绍展出的一件件宝贝,聊他的“瓷缘”故事。叶先生最爱青瓷,理由却很实际,他说青瓷很养眼,因为它的反射波长和绿叶一样。笔者从中了解到瓷器之美和瓷人之爱。

叶先生拿出一尊造型优美的苏武牧羊塑像。这一塑像的人物釉彩在橱窗里呈淡青色,而在小太阳灯下却变成了深蓝色,拿到窗口的阳光下又变成了紫色,但是,羊的颜色始终不变,呈现着雪花釉的白色,令人称奇。叶先生与其胞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国珍多年潜心研究,一起发明了在可见光范围内,用不同的光线照射,能立即呈现红、橙、绿、青、蓝或紫色变化的“变色釉瓷”,改写了2000年来瓷器不能自动变色的历史。

中国有四大发明:造纸、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英文的“中国”却叫China,意为瓷器。中国瓷器源远流长,具有世界性影响。其发源于东汉时期的浙江,唐代有越窑,宋代有哥窑和南宋官窑。这些瓷窑的作品都是巅峰之作,可惜的是烧制技艺一度断代。

叶先生自1958年起与陶瓷结缘。他从深埋在土里的片片碎瓷中,找到了焊接文化和历史的秘方。

恢复龙泉青瓷

1957年底,因国家需要,总理指示:“要恢复青瓷生产”,让国宝重生。

青瓷是瓷器之母。龙泉青瓷曾经表达过中国瓷器的全部内容,在世界上代表着中国文化。龙泉青瓷传统上有哥窑(黑胎青瓷、开片)、弟窑(白胎或朱砂胎青瓷)之分,艺术风格上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大方典雅又清新淡丽,是思想、山水、艺术和人、岁月、生活的完美结合。

1958年,叶宏明从天津大学化工系硅酸盐专业毕业,被分配到浙江省轻工业厅工作。为了落实的指示,时任厅长翟翕武带上叶宏明等人深入龙泉窑区,寻访古山村,遍访老窑人,挖掘旧窑址,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终于找到了一些古瓷碎片。

叶宏明把这些古瓷片拿到北京、上海测试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回来后与其他科研人员研究配方,坚持试烧。中国科学院的周仁、轻工业部的李国桢和故宫博物院的陈万里、浙江美术学院的邓白等先生也都热情参与指导,摸索规律,调准配方。

1959年国庆前夕,龙泉瓷厂终于烧成了接近古瓷水平的弟窑粉青釉、梅子青釉的成品。之后,叶宏明等人对弟窑的配方、烧制技艺又进一步进行研究、总结、完善,1960年研制成功青瓷开片作品和1.5米大花瓶。

叶宏明等人接着着手恢复哥窑烧制技艺。陶瓷专家陈万里将自己收藏的一件宋代瓷器贡献出来,刮下青釉,进行化学分析、光谱分析,用偏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分析胎釉内部结构,测定胎的烧成温度等,试验出哥窑釉的大致配方。试烧,失败;失败,再试烧。1963年4月,哥窑又被复活了。重新烧造成功的哥窑青瓷作品,古朴典雅、晶莹滋润,釉色、纹片、造形与故宫藏品完全相同。

根据对龙泉青瓷的研究成果,叶宏明等人整理出《龙泉青瓷研究》一书,这是我国第一种对龙泉青瓷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著作。

重生南宋官窑瓷

弟窑、哥窑瓷相继成功恢复后,叶宏明把眼光瞄向了南宋官窑瓷。

临安南宋官窑(新官)所出御用产品,与汴梁北宋官窑(旧官)同样系黑(或灰)胎青瓷,以开片见长,被称“紫口铁足”,神秘、尚古、庄重、深沉,反映着古代社会的礼乐思想与政治制度。南宋官窑结合利用北艺南技,创造了中国青瓷史上的顶峰。

叶宏明等人阅读了大量的古瓷典籍,对古瓷片进行一系列理化分析,根据掌握的技术参数进行试烧。经过反复对照研究,他们发现官窑所用原料土十分考究,于是找来各种瓷土进行试验,有绍兴花街瓷石、湖南平江长石、广东高州长石、安徽祁门瓷土、湖南桃花泥等50多种,但试验结果统统失败。

问题出在哪里呢?叶宏明从一部旧籍中发现这样一句话:官窑“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他想到了南宋官窑建于杭州南部的万松岭和乌龟山,这一带很可能就是紫金土的产地。于是,他成天带着铁锹、锄头在杭州城南满山寻找紫金土。

一个春天的午后,叶宏明在山上突逢暴雨,就躲在一块大石头边的大树下。暴雨初歇,一股赤色水流从水沟流过。他脑中灵光一闪,逆着水流往山上找,终于找到了紫金土。

接下来,经过叶宏明和叶国珍等专家七八十道工序的烧制,几千个数据的筛选,1978年春天,完全保持了南宋官窑“釉如美玉,色似碧波”的官窑仿制品灰青釉和月白釉瓷器终于问世了。此后五年,他们又把配方修改了上百次,烧出了粉青釉、莹青金丝纹片釉等上乘珍品;又通过二次热处理,开出象形规则开片。经故宫博物院鉴定,新烧制的官窑瓷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是真正的国宝。后来,他们还进一步发明了变色釉瓷。

再造秘色瓷

在恢复历史名瓷的道路上,叶先生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

釉是青瓷的灵魂。秘色瓷是釉料配方保密的青瓷,由唐五代以余姚上林湖(今属慈溪)为代表的越窑出产。秘色瓷色泽柔如春水、秋水,或淡淡空明,或深深清幽,其表达的婉约而抽象的意境,为后世的文学艺术所无尽藏用。

2012年5月,“御富永藏—叶宏明古陶瓷工作室”开放。叶先生向外界公布消息,同样产于浙江、上千年来一度成谜的秘色瓷制作技艺已被成功破译。近几年,他与上虞的陶瓷专家陈鹏飞合作,参照法门寺出土的遗存,试制出四种秘色瓷器物,并首次向公众展示。

被叶先生解密的还有大型陶器的烧造方法—秦始皇陵兵马俑。叶先生曾在西双版纳做过试验,烧制成兵马俑陶型。

探究中国瓷器的起源,是叶先生展开的一项学术研究工作。中国瓷器到底发明于何时?起源于何地?有人说在北方,有人说在南方的绍兴(越窑)或温州(瓯窑)。这是中外陶瓷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

1978年,叶宏明参与编写《中国陶瓷史》。他先后考察了北京、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四川、广东、福建、江苏以及浙江等省市博物馆的陶瓷实物,并且调查了各地一些典型的古窑址和窑型,收集了大量的古瓷残片,进行测试和研究,但是仍然没有得出结论。

正在这时,上虞卫生陶瓷厂建厂时发掘出两个6米长的商代龙窑。叶宏明认为,这种龙窑还只是原始的龙窑。以后,考古工作者又在上虞帐子山发掘出二十余处汉代古窑址,其中有两个10米长的东汉龙窑。叶宏明根据原料、成形工艺、施釉技术、烧成工艺四大因素分析,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在汉代完成了由陶向瓷的过渡,瓷器的发源时间是在距今1800多年前的东汉,发源地是在浙江绍兴上虞的小仙坛和帐子山一带。

叶宏明在《文物》杂志上撰文,第一个向世人公布了这一结论,第一个刊登了瓷器的实物照片,第一个提供了陶与瓷的鉴别表,这立即引起了海内外的强烈反响。

最喜青瓷本色

叶先生掌握着中国古陶瓷工艺绝技。他说,到目前为止瓷器的二次烧成、抛光、掌握火候、精制原料等技术,都是外国向中国学习。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不断有一些外国公司向叶先生高价求购相关技术,但他一一拒绝。他对笔者说,外国公司出价再高,他也不会卖名瓷配方,因为它是属于中国的。

几十年来,叶先生潜心于自己的工作。他说,多鸣之猫捕鼠必少!这是他一直用以警示自己的一句俗话。外界知之甚少,叶先生曾获国际金质、银质奖六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三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二十六项,发表专著四部、论文七十多篇。

前些年叶先生被聘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代表着一个文化领域:曾经辉煌、并将不断辉煌的浙江和中国的陶瓷,中国陶瓷对世界文化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笔者问叶先生为什么喜欢青瓷,他不假思索地说,因为青瓷不仅本色,而且沉着稳重,不论光线是明还是暗,在任何场面都压得住阵脚。这是他最欣赏的瓷之品质。

叶先生最后说了他的心愿:窑火不灭

(本文摄影:王德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