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信贷资源的区域分布与配置效率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信贷资源的区域分布与配置效率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在梳理理论文献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2000-2011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信贷规模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统计和实证分析,归纳出了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信贷配置的发展特征和问题。如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信贷配置失衡态势依旧明显;经济增长对信贷资金的依赖度仍然很强;信贷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协同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中部地区发展缓慢的态势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为此,本文从“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应尽量避免一刀切;应积极构建多元化社会融资渠道和方式;继续保持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的连续性;应关注和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扶持和发展”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发展;经济增长;信贷配置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2(10)-0057-05

信贷市场发展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信贷市场发展的均衡性必然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均衡性。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特征显著,信贷市场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因此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就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研究信贷资金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域经济与信贷资源配置差异的文献综述

关于信贷资金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西方经济学家早有研究。在发展经济学和货币金融理论方面具有重大突破的是麦金农和肖(1973)研究提出“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在此理论背景下,许多学者对信贷资金的分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都不同角度的做了研究。M.de La Cuesta Gonzlez(2001)研究认为西班牙储蓄银行信贷配置比较均衡,地区间差异较小,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融合;Gordon L Clark(2002)通过论证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引起的金融资源集中现象,提出了伦敦在欧洲金融市场上可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的观点;Marcos Lima和Marcelo Resende(2008)通过研究巴西信贷资金的流向,认为信贷资金的分布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均衡问题;Shaffer.Sherrill和Collender.Robert N(2009)在研究了联邦信贷和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认为联邦信贷资金配置和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我国学者也对金融资源的区域分布做了多方面的分析和研究。白钦先(2001)研究指出,金融是一国最基本的战略资源,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是客观的、稀缺的,通过一定机制决定着其他经济资源的配置;何建明等(2007)分析了我国区域间的信贷差异和信贷集中,认为投资项目收益率是导致信贷配置失衡的重要因素;史瑛(2009)认为地理空间效应对国内区域信贷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我国区域信贷投放表现出区域聚集和地域依赖的特征;叶光毓(2008)的研究同样揭示了区域信贷市场存在严重分化现象,中西部地区存在强烈的信贷资金需求而供给却不足;潘再见(2009)研究表明,信贷资金的分布与经济增长率的周期性波动存在明显的内在联系;王书华、孔祥毅(2010)通过实证研究,认为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资源较多、经济落后地区的金融资源相对较少;朱天星等(2011)根据1995-2009年数据分析了我国经济区经济增长与贷款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我国部分地区的信贷资金分布存在配给现象。

以上不同角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都表明:信贷资源的空间或者区域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性。

二、我国区域经济与信贷配置的差异化特征

(一)经济增长中的区域化差异

1、2000-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在全国的市场份额变化幅度不大;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改善幅度较小。2000年,东、中、西部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例为58.3:24.4:17.3;2011年三区域经济总量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比重变化为56.2:24.6:19.2,12年间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下降了2.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仅上升了0.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了1.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发展快于中部地区,但是变化幅度较小,2011年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市场份额不足两成。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局面略有改善,中部变化不甚明显,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差距依然很大。2011年,中、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合计额也仅有东部地区的77.91%。

2、2000-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呈现阶段性特征:2000-2006年,东部地区经济增速快于中西部地区,2007-2011年,西部反超东、中部地区。2000-2011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每年均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中部地区有9年经济增速都超过10%,西部地区有10年经济增速超过10%。分阶段看,2000-2006年,东部地区增速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07年开始,在西部各省区加快发展的赶超战略下,西部地区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增速反超东、中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区域经济增速呈现西部高于东、中部,中部高于东部,东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格局。2011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14.1%,高于中部地区1.3个百分点,高于东部地区3.5个百分点,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

(二)信贷资源配置中的区域化差异

1、2000-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的信贷分布失衡现象比较明显,东部地区占有全国六成以上金融资源,且信贷资源向东部地区集中的态势有所加剧。以东、中、西部地区的存、贷款余额合计分别代表三区域的金融总量。2011年东部地区金融总量占全国比重为62.38%,较2000年上升了2.01个百分点;同期,中部地区金融总量占全国比重从2000年的21.94%下降到2011年的18.73%;西部地区金融总量占全国比重从2000年的17.69%上升到2011年的18.89%。很明显,东部发达地区占用了全国六成以上的金融资源,并且呈现不断上升态势,而中、西部地区金融资源均不足两成,尤其是中部地区金融资源比重还呈现下降态势。

从信贷资源的分布看,2011年,东部地区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的62.3%,较2000年上升了4.5个百分点;同期中部地区贷款余额占全国比重从2000年的24%下降到了2011年的18.3%;西部地区的贷款余额比重从2000年的18.3%上升到2011年的19.5%。时间序列数据显示,2000-2011年,东部地区的信贷份额在不断增加,西部略有增加,而中部地区呈现明显下降态势。

2、与经济增长特征相一致,东、中、西部地区信贷增长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0-2006年,东部地区信贷增速高于中、西部地区,2007-2011年,西部地区增速显著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诸多研究证明,经济增长与信贷资金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因此,伴随着区域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区域信贷增长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0-2006年,东部地区信贷增长速度均高于中、西部地区,也高于东、中、西地区的平均增速;2007-2011年,随着西部各省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信贷投入力度不断增强,西部地区信贷增长速度明显的超过了东部地区,也显著高于东、中、西地区平均增速。2006年,东部地区信贷增长16.3%,高于同期中部和西部地区信贷增速1.8和0.1个百分点,也高于同期东、中、西部地区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2011年,西部地区信贷增长18.6%,分别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信贷增速3.9和4.9个百分点,高于东、中、西部地区平均增速3.8个百分点。这与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是一致的。

(三)经济与信贷增长协同性区域差异

1、信贷投入差异明显。以贷款/GDP作为参考指标,2000-2011年,区域信贷投入力度明显呈现东部强于西部、西部强于中部的态势。2000-2011年的12年间,东部地区有9年贷款余额/GDP指标值均大于1,同期西部地区12年中有虽有8年该指标值虽也是大于1的,但是信贷投入力度明显弱于东部地区,以2011年为例,当年东部和西部地区贷款余额/GDP指标值分别为1.13和1.04,均大于1但西部明显小于东部;相对而言,中部地区的信贷投入力度最弱,12年中中部贷款/GDP指标值均小于1,明显低于东部和西部。

2、信贷配置有所失衡。2000年,东部地区信贷规模比重低于经济总量比重0.5个百分点;2011年,信贷规模比重高出经济总量比重6.1个百分点。同期中部地区的经济总量比重12年间基本稳定在24%左右,但信贷规模比重有明显下降。2011年中部信贷规模比重为18.3%,较2000年下降了5.7个百分点,较经济总量比重低了6.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相对比较稳定,差异性相对较小。2000年,西部地区信贷规模高出经济总量比重1个百分点,2011年,信贷规模高出经济比重仅0.3个百分点。数据显示:信贷资金集中东部地区态势明显,并且这种集中还有加剧趋势,而中部地区信贷资金流出情况比西部更为严重,西部虽然相对稳定,但是其经济总量和信贷规模在全国所占比重仍然较小。

3、区域经济增长对信贷资金的依存度较高,越是欠发达地区对信贷资金的依赖度越强。2011年,东部地区非金融机构融资量为61315亿元,其中贷款占融资量比重为70.5%;中部地区非金融机构融资量为14593.5亿元,其中贷款占融资量比重为78.9%;西部地区非金融机构融资量为20427.9亿元,其中贷款占融资量比重为84.0%。贷款融资依旧是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融资渠道和方式,从数据可以看出,越是欠发达地区对信贷资金的依赖度越高,这不仅与不同区域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有关,也与当地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相关。

三、经济增长与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化差异实证分析

参考相关研究成果,本文所指的配置效率指贷款作为一种资源,在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和地区间的分配效率。贷款配置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在贷款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资金在产业间或地区间得到了更好地分配和利用,产生更大的收益。从本文的研究目的来看,若贷款在全国各省区间的配置效率提高,即将一定规模的信贷资金更多地向配置效率高的地区倾斜,则将更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就从整体范围上促进了全国经济的更快发展。

(一)模型的构建

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主要是反映经济增长对信贷资金增长的反应程度,即随着经济的增长是否能够引起信贷资金的相应增加,或者是经济的增长能够吸引信贷资金多大规模的投入。衡量配置效率的一个较为常用的方法是Jeffrey Wurgler提出的基于资本对盈利能力敏感度的衡量方法,基本思路是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若资本根据市场机制的作用流向高收益地区并且从低收益地区撤资就意味着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模型的具体形式为:

其中,I表示固定资产价值,V表示行业增加值,i代表不同的行业,t代表时间,参数η代表资本对行业增加值的敏感度,用来衡量资本的配置效率,η越大意味着资本的配置效率越高。

将这种研究思路应用到信贷资金配置领域,将Jeffrey Wurgler原模型中的固定资产价值用贷款余额代替,行业增加值用国内生产总值来代替,即可以建立反映信贷资金能否根据各地区经济增长情况而有效配置的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其中,LOAN表示各项贷款余额,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i表示不同地区,t表示时间,a为常数表示自发信贷资金投入的大小,亦即不随GDP变化的贷款投入,ε为随机扰动项,η为贷款配置效率,表示不同地区产值的变化对贷款的吸引力度,即产出贷款弹性。η值越大,意味着该地区信贷资金投入对产值变化越敏感,资金向高回报区域的投入越高,即贷款的配置效率越高。

(二)数据描述及处理

以贷款余额LOAN增速为因变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为自变量。为了剔除价格因素影响,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前一年=100)将贷款余额缩减为实际值,并以此为基础求得贷款余额增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直接采用国家统计公布的可比价格增速。数据涵盖31个省级区域,时间跨度为2000年至2011年,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各年度《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三)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

结合面板数据模型具体形式和本文的研究目的,本部分采用合并模型,对全部样本组成的面板数据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部分分别进行估计,以得到东中西三区域的贷款配置效率。具体结果见下表所示。

(四)实证结论与分析

实证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经济增速增加1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增速提高0.91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经济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增速提高0.83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经济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增速提高1.051个百分点。相对来讲,西部地区贷款配置效率最高,东部次之,中部最低。可见,在2000-2011年间,从信贷资金投放对经济增长的敏感性而言,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实证结论与发展实际是相符的,尽管总量上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与信贷规模与东部地区有很大的差距,但近年来西部各省区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增速远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之上。2007-2011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4.8%、13.0%、13.5%、14.2%和14.1%1,分别比东部地区高出0.1、1.6、2.5、1.7和3.5个百分点,与之相适应,信贷资源向西部地区倾斜的力度也不断加快。

四、区域经济增长与信贷配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区域经济增长与信贷配置失衡态势明显,不利于缩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

2000年以来,我国相继开展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等从政策、资金和项目上,对各区域经济发展给予了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倾斜,对中西部区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经历十多年之后,东中西部地区在纵向快速发展的同时,横向间的差距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上述分析表明,目前东部地区经济和信贷配置明显领先于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信贷资源向东部地区的加剧集中态势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东、中、西部地区已有的差距。

(二)经济增长对信贷资金的依赖度仍然很强,不利于社会多元化融资格局的形成

以上分析同时表明,尽管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对信贷资金具有相同偏好,使得经济增长对信贷资金的依赖度很强。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非金融机构融资结构中,信贷融资比例分别达到了70.5%、78.9%和84.0%。实际上在东部11个省市中,除了北京市贷款融资比重明显偏低外,其他省市的贷款融资比重均较高,甚至高于中、西部部分省区。剔除北京市个案因素后东部地区的贷款融资比重达77.7%。经济增长对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都很强,不仅不利于直接融资渠道的形成和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多元化融资格局的形成。

(三)信贷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协同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信贷资源的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与其信贷规模在全国均占有绝对的优势,作为地域宽广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其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弱,信贷资源的规模也相对弱化。目前西部地区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仍然很大,而中、西部地区对信贷资源的需求以及经济“弯道超车”的期望仍然很高。因此,提升信贷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尤其是要提高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与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协同性仍然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需要关注的突出问题。

(四)中部地区经济和信贷发展缓慢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统计数据和实证结果来显示,在经过第一个十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部地区的经济和信贷发展势头明显快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也落后于西部地区,同时中部地区信贷资金外流态势也较西部地区严重,这种发展态势也应当引起关注和重视,因为在东部地区快速发展、西部地区赶超战略的发展理念下,中部地区经济如若不能协同增长,则可能形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凹地”,亦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五、政策建议

(一)我国宏观政策应尽量避免“一刀切”

国家宏观政策要进一步加大对信贷资金的区域流向调控,保障中、西部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必须具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和增长速度,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要切实关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整体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全国经济发展协调度。

(二)应积极构建多元化社会融资渠道,进一步降低经济增长对信贷资源的依赖程度

应进一步着力丰富区域融资工具和融资方式,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票据市场、保险市场等多元渠道融资渠道,建立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金融资源配置体系,调动全社会可用资金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三)继续保持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的连续性

作为影响信贷资金规模的重要变量,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对信贷资金产生明显的引力,从而使得信贷资金能够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国家不仅要保持对中西部地区政策扶持的连续性,更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创新和扶持力度,增强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引力。

(四)应关注和重视对中部地区的扶持和发展

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和信贷配置发展较为缓慢的问题应引起重视,在政策调控和发展战略上要进一步加大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创新力度,避免区域经济发展“凹地”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刘波.中国贷款效率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

[2]米运生,谭莹.中国信贷资本配置效率的空间差异[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5):31-37。

[3]吴竞泽,韩芳.关于当前我国区域信贷资源配置及其影响的实证分析[J].海南金融,2007,(6):32-35。

[4]许可,郭炜,曹梅艳.我国中部各省的资本配置效率差异比较[J].经济学家,2011,(3):67-74。

[5]朱天星等.我国信贷资金分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1,(4):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