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枪声在定音鼓上响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枪声在定音鼓上响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影里的古典音乐

正如拉赫马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第18变奏相当于电影《时光倒流》(Somewhere in Time,1981)的配乐主题,说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特别是第一乐章的副部相当于《安娜・卡列尼娜》的配乐主题也不为过。影片中,“悲怆”与“安娜”结合得丝丝入扣的段落可谓比比皆是。

音乐进入副部的中间段(通常所说的B段)时,列车“恰巧”到达了圣彼得堡车站。在人物的谈话背景上,音乐中原有的音调的多方面性,使它和影片情节结合时的包容性大大增强。确切地说,在弦乐的脉搏跳动一般单一持续的背景上,长笛、单簧管先后和大管之间的轻柔对话,长笛与双簧管吹奏的依然在“叹息”的下行曲调,以及B段结尾处的如同“问号”一般的乐句,与银幕上主人公安娜心中潜藏的疑虑不安,在情感萌动之中那种下意识迷惘和渴盼之间出现了奇妙的重合。原曲中副部主题再现(也就是进入三段体的A’段)的时候,弦乐取消了弱音器,第一、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在三个不同的音区齐奏主题。音色变得异常丰满,对幸福的渴望也显得那么热切(钱仁康语)。影片中,副部这一主题又恰如其分地出现在安娜怀了孩子却流产,沃沦斯基陷入忏悔和绝望之中企图自杀,又因为无法忍受思念、不顾一切冲入安娜家中将她抱走的情节里――音乐再次贴切地表达了热恋中一对情人燃烧的激情和相互拥有的渴望……“柴六”第一乐章呈示部副部的结尾,随着感情热潮的迅速消退,独奏单簧管上回响的主题就像远方传来的忧郁的歌声。隐约可闻的弦乐和定音鼓上的震音,给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正是这个副部的小结尾,出现在了沃沦斯基第一次和安娜拥抱在一起,两人的情感和欲望终于得到宣泄的情节里。此刻的音乐对于这对情人的未来,如同预言和警示!

影片的原声CD所收入的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发展部的开始部分,在完成片《安娜・卡列尼娜》当中并没出现。在上述呈示部的结尾之后,作为发展部开端的那个著名的“晴天霹雳般”激烈的和弦也从未在影片里响起,但熟悉“柴六”的观众在观摩该片过程中,也许会时时刻刻感受到它的存在。这表明,两部艺术作品――交响曲和小说之间,存在着植根于丰厚的俄罗斯传统文化的一种必然联系。正因为如此,“柴六”第一乐章发展部中间的部分片段,与影片的赛马段落中沃沦斯基因马失前蹄而坠地这一情节的气氛正相吻合。狂怒的沃沦斯基开枪打死了自己的爱驹时,音响师巧妙地让沃沦斯基的枪响与一声较为突出的鲜明的定音鼓(ff,见“柴六”总谱第一乐章发展部倒数第4小节)相交叠,同时音乐在声响的掩饰下也巧妙地直接过渡到了发展部的结尾。

此外,导演伯纳德・罗斯与他的音乐指导――指挥大师索尔蒂,针对影片的情节,在音乐的选择上可以信手拈来令人艳羡。因为其他题材、内容的电影在面临古典音乐的借用时远非可以如此“随心所欲”。在观赏芭蕾舞剧《天鹅湖》时,包厢里伯爵的目光通过望远镜,始终没有离开坐在前排正中,光彩照人超凡脱俗的安娜。这时,导演让这一情节和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第二幕开始的场景同步。最脍炙人口的双簧管独奏作为标识,这一著名芭蕾舞片段,在表现舞剧中化作天鹅的奥杰塔渴盼纯真爱情的同时,也在暗喻沃沦斯基对安娜无时无刻的渴望。这或许可以说,同时代的俄国伟大音乐家柴科夫斯基(1840―1893)和伟大文学家托尔斯泰(1823―1889)在精神上原本相通?

托尔斯泰作为一位单纯又复杂、浪漫又现实的伟大人物,内心长期处于剧烈的矛盾之中。为贯彻自己的信念,他坚持干种地、制鞋和劈柴等体力劳动,但是同时又不得不生活在一个贵族地主奢华的生活环境中。他身着粗布长衫和草鞋,在宽敞的餐厅里吃着蔬菜和米粉团子,而背后却站着身穿燕尾服的仆人。该片通过电影语言表现了文学原著中相当于作者代言人的列文的思想和心灵的探索与追求。影片刚开始梦中的列文奔逃时背景上那粗犷、悠远的歌声,现在由中景镜头里从田间走来的农妇们专注又随意地唱出,令观众再次感受到故事的主人公与俄罗斯大地之间那千丝万缕的联系……

■杨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