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品牌 人才 校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品牌 人才 校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市场化浪潮必然对教育产生强烈的冲击。作为一校之魂的校长应直面挑战,敢于并善于做市场化浪潮的弄潮儿,担负起经营学校的新使命。笔者认为,品牌人才校产的经营是校长经营学校的关键所在。

品牌是学校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的结晶,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居于学校经营的统帅地位。在学校经营中,谁赢得了品牌,谁就赢得了市场。笔者所在学校是全县建校最晚的高级中学,只有30多年的历史。但该校建校伊始就认定品牌目标,经过学校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名校。学校的办学不仅得到当地家长的认可,还吸引了市区的一些家长,他们想方设法将孩子送来读书,学校的声誉日益提高。近年来,学校一班人更是注重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发挥二者的“共振”效应,通过占领市场并不断开拓市场壮大自我,形成竞争强势,谋取依靠品牌经营学校的最大效益。高一招生期间,该校愁的不是生源短缺,而是学校吸纳新生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广大青年学子的就学需求,与同类学校相比,该校的分数线遥遥领先,高出了几十分。该校的品牌效应由此可见一斑。

人才经营可谓学校经营之本。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师源和生源问题。做好师源工作与做好生源工作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最根本的是解决生源问题,这是市场行为的本质决定的。买卖缺一,不成交易。特别是教育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作为买方的家长和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成为主导方面的市场,解决不好生源问题,就难以成功地进行学校经营运作。名师出高徒。争取优质师源也就成了争取生源的重要手段。人才经营的过程就是体现“进得来,留得住,学(干)得好”特征的良性循环过程,学校不仅要为吸引师源和生源而提供优厚条件,更应为师生善教乐学提供优厚条件,使每轮经营行为的人口、中程和终端均体现效益(特别是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人才经营的“雪球”就会越滚越大。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近年来,该校强化服务意识,把师生满意作为评价自身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准,竭尽全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舍得投入。学校在全县率先为广大教师发放了误餐补助。办理了住房公积金,又为每位教师配备了手提电脑。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吸引了一批优秀教师加盟。学校还十分重视改善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投人资金更新、添置学生宿舍的生活设施,为高三教室配备了多媒体,在全校安装了监控系统,增添了文化设施,努力营造安全文明校园,形成了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舒心的生动和谐局面,连续多年荣获连云港市高中教学质量奖,1名教师荣获江苏省特级教师称号。反观纷纷涌现的民办学校,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只是昙花一现。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入口红火,中程冷清,进得来,留不住,以至于失去了买方,被市场所淘汰。

校产经营也是学校经营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校产指的是校舍、场地、装备等学校有形资产。校产经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校产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问题。成功地进行校产经营,才能为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证,同时,栽好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校产经营对人才经营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我校就是抓住本县沿海新城开发的大好机遇,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启动新校建设,目前正积极实施迁建计划,新校址占地220亩,预计投资达1.6亿元。这一成功的校产经营,必将促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质的飞跃,学校的办学层次得到提升,为学校的跨越发展注入强有力的后劲。

品牌、人才、校产的经营三者之间是互动的,品牌靠人才、校产的经营来打造,人才、校产经营依托优质品牌得以一路绿灯,从而实现以优促优、优而更优的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当然,在学校经营的过程中,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具体情况也不相同,这就需要校长去用心经营,寻找突破口,切忌生搬硬套,经营不好反而“破产”。

初任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困境及改进策略

王雪竹 吕立杰

初任教师实践性知识有如下特征:初任教师缺乏对“内容知识”的理解与转化能力:初任教师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的教学机智:初任教师缺少师生问的了解与沟通技巧:初任教师缺少自我知识。

促进初任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建议:(一)初任教师的职前教师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关注职前教师知识和技能培养,增加职前教师与实际教学环境接触的环节,增加教育实习和见习的比重,培养初任教师将“内容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的能力。(二)初任教师的在职培训。学校应该重视初任教师阶段特殊的发展需要,完善对初任教师的管理和培训制度。(三)初任教师的自我发展。教师在职前阶段就应该掌握理论基础,充分利用好教育实习、见习,努力尝试将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做好能力储备并建立教学信心。在职阶段,初任教师要明确自己特殊的学习者角色。充分利用教学实践机会,积极配合学校对其实施的各种培训指导,主动参与学校事务和各项活动,丰富“实践知识”,提高专业能力。

(王雪竹 吕立杰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