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阳光”温暖每一颗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阳光”温暖每一颗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

深圳市福田区的梅丽小学是一所地道的公办学校,其硬件设施与师资力量相较于同类学校而言其实难分伯仲,但因其处于“城中村”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并在生源上受其直接影响,许多不明就里的人索性以为这就是一所“薄弱校”。面对着环境与生源的双重挑战,校长李晖东提出了“阳光教育”理念,在他看来,让以流动儿童为主体的学生们感受公平与关爱远比让他们去竞争来得实在。在阳光教育理念指导下,梅丽小学开展了阳光教育的系列活动,并朝着打造阳光班级、阳光课堂、阳光家庭、阳光文化等方向努力着,探索出了一条针对弱势儿童的人本教育之路。时至今日,梅丽小学无论在学生状态、教学成效还是科研成果上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虽然仍是一所“城中村学校”,但早已摆脱了留给人们的“薄弱校”印象。本期《治校方略》将为您讲述梅丽小学的那些“阳光”故事。

走进深圳市福田区的上梅林片区,穿过一片杂错、密密麻麻的小社区“风景”,梅丽小学映入眼帘。周围密集的杂货店、小网吧似乎积蓄着一股要吞没梅丽小学的态势。就这样,我们来到了传说中的“城中村学校”。

11月初的深圳还延续着夏日的热情。时值下午3点,正是阳光最暖而不溢的时刻,我们走进了梅丽小学。整个校园在阳光的笼罩下洋溢着温暖和生机。孩子们笑闹着,天真无忧。李晖东校长迎向我们,笑意盈盈的脸上洋溢着邻家长辈般的熟稔与亲切。在氤氲着潮汕功夫茶香气的会议室里,梅丽小学的“阳光教育”被娓娓道来。

“城中村学校”的“阳光”选择

几年前,谈起梅丽小学,人们可能不知道:平时在他们印象中是“薄弱校”的这所学校其实早在2004年就达到了区级学校的建设标准,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是师资水平上,都早已“脱贫”。大家不知道这些,只知道这所学校处于“城中村”地带,处在流动商贩与叫卖吵嚷的包围中,有70%的学生是暂住人口,学生大多成绩差、行为“野”。

原来,梅丽小学所在片区原属村民聚居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那些村民自建房便都空了出来,开始供给日益增多的流动人口租用。这样一来,出租户子女便构成了学校的主要生源。这些随着父母不时要在城市间“流动”的孩子不仅基础差,而且还缺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环境氛围。一旦出了校门,游戏厅、零食店便会令他们留连忘返,哪怕回到了家里,在一家四五口人一块儿居住的30多平米房子里,也很难找到一个能让他们安静学习的空间,更别说家长能给孩子提供学习辅导了……也许就因为这些,梅丽小学的教育和管理从建校之初就面临着环境与生源的双重挑战。

“社区派出所曾多次帮着家长去寻找玩游戏玩到忘了回家的孩子,不用说,那些孩子大多都是我们的学生”,李晖东说道。当时很多学生在校园里的行为习惯也让教师们十分“头疼”:上课开小差、讲小话,课间在楼道、校园内高声喧哗、跑闹,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脏话连篇,打架滋事……这些现象可谓屡见不鲜。

谈起这些,李晖东校长抿了一口茶,说道:“我是2004年到梅丽任校长的,那时正好是学校进行第二个五年规划的时期,摆在眼前的现实挑战让我们领导班子不得不更认真地思考对于学校来说最恰切的发展方向。作为学校,我们必须要更好地承担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孩子的责任,即使我们有更难言的苦衷,需要更多的付出。”

确实,梅丽小学的学生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而家长为了生计常常会疏于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由于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这些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又会受到更多的批评甚至歧视。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这些孩子去“拼优秀”“拼尖子”是不现实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不需要那种唯有证明了自己比别人“更优秀”才能享受到的“有条件”的青睐,他们需要的是一种无论他们从何处起步,只要在进步,就有人为他们喝彩的宽容、鼓励、呵护和温暖,这样的关爱应该像阳光一样慷慨无私、公正明亮。

当意识到更应该给这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以“公平”与“关爱”时,“阳光教育”的理念雏形开始在李晖东心里萌发。

2005年,李晖东正式提出了“阳光教育”理念。他表示,“阳光教育”就是为师生创建公平、人文、和谐、生态的教育教学环境,让他们在民主平等、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实现教学相长。

新理念的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认同,也有人表示忧虑和质疑。近年来,以“阳光工程”命名的许多教育工程到头来不过是“阳光一现”罢了,梅丽小学在积弱的基础之上,如何能够承担这样系统性极强甚至有些理想化的庞大工程?

对此,校长李晖东表示:“太阳普照大地的内涵就是公平与关爱。‘阳光教育’,强调人人生而平等,要求落实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公平,这放在其他学校可能有些‘矫情’,但对于拥有特定生源、面临特定环境的积弱梅丽而言,却是最恰当的选择。”

为此,梅丽小学在第二个五年规划中确立了“让每位学生都感受阳光、让每位教师都感受从教的幸福”的教育宗旨,以“阳光教育”课题为平台,对学校教育工作展开了全方位、系统化的行动研究,以期从中探索“城中村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力争把“阳光梅丽”打造成为深圳中心区一张亮丽的教育名片。

让“阳光”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当“绿领巾”“红校服”“三色作业本”等“非爱”行为让人们对当前教育评价所“戴”的那副“有色眼镜”忧心忡忡时,梅丽小学的“阳光文化”真正将教育的公平与关爱“普照”到了教育过程的点滴细节之中。

陈婉春是一位深谙“后进生激励术”的教师。她的班上有一名学生叫张晓军(化名),这名学生是一个被收养的孩子,来自一个比较贫困的家庭,左手患有残疾。因为这些,他在学校里十分内向,害怕与人交往,上课从不回答问题,成绩很差。张晓军的脸上总是挂着一幅怯怯的“乖”模样,但却少了同龄人的那种快乐表情,这让初任该班班主任的陈婉春十分心疼。该怎么来帮助这个脆弱而敏感的孩子呢?

为了让张晓军的心灵能重获阳光,陈婉春开始了各种“融冰”的努力。一开始她试着多找张晓军聊天,多说关心的话,多帮他补习,还交待他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联系自己。但也许是突如其来的关心让张晓军有些不习惯,他对于这位热心的老师表现出了一种应付式的“戒备”。在正面关心效果不佳的情况下,陈婉春开始了侧面“突围”,她去了张晓军的家。这次家访让陈婉春震撼了,她才知道班里这个沉默怯懦的小男孩原来有这那么复杂的家庭背景。在跟张晓军的家长沟通之后,陈婉春意识到,他人给予的爱是填补不了张晓军因被遗弃而产生的自卑的,只有当他从心底里自信的时候,才能用自爱的阳光驱散自卑与孤独的阴霾。这么说来,他需要的是一次证明自己“能行”的机会。

机会来了。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陈婉春发现张晓军的字写得还不错,刚好一次全校性的黑板报比赛就要举行了,她觉得这是一次让张晓军“收复”自信的绝佳机会。她找张晓军谈话,希望他能参加这次板报比赛,张晓军一开始自然不愿参加,推说自己不行,不想被同学取笑。陈婉春只得加大动员“砝码”,让板报小组的其他成员一起来鼓励他。看到老师和同学们都那么诚恳,张晓军终于答应了。真没想到,这个平时看起来不太合群的学生在面对这次机会时是那么的珍惜,写在板报上的每一个字都经过了反复的“雕琢”,写了擦,擦了写,写了再擦,擦了再写。看着张晓军的专注与用心,陈婉春的嘴角露出了微笑。

当陈婉春在全班同学面前将张晓军当作“典型”表扬时,她看到张晓军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当她请张晓军起立接受全班同学的掌声鼓励时,这个男孩略有些无所适从的表情中第一次展露了开心的笑容。这个笑容让陈婉春仿佛听到了阳光融化坚冰的声音。

从此以后,张晓军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做事变得非常努力,因为他记得在他质疑自己“能行吗”的时候,班主任陈老师曾坚定地对他说:“当然行,你的字写得这么好,相信还有很多潜力等着你去发掘呢,勇敢地去努力吧。”

后进生就这样转变了,果然是“多一把尺子就多了一批人才”。当教师的双眼变成“放大镜”去准确捕捉学生的“闪光”时刻时,教育的最佳契机也不约而至了。

在梅丽小学,还有许许多多像陈婉春这样“有心”的教师――不论是在公开课上依然让有轻微智障的学生起立回答问题的彭肖辉,还是用个性化的作业评语取代“√”“×”,每日坚持通过作业本与学生沟通的唐正秀;不论是将充满幽默与诗意的语言运用在期末评语中,鼓励班里不爱运动的“古典美女”变身“阳光小美女”,建议学生将“小话匣子”升级为调控得当的“宝匣子”的王天蓓,还是运用“激励性批评”给足调皮捣蛋的学生“面子”,最终换来学生感动与转变的赖利鸣――他们时刻谨记着要给孩子们多一点尊重与关爱,给后进生多一些信任和机会,让教育充满阳光,让一朵朵青涩的蓓蕾在阳光中幸福绽放,真是“小用心”中蕴含着大智慧。

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希望。在梅丽小学,“阳光”既是一种比喻,也是一种意向,象征着教师对学生的关怀、理解、信任与激励,以及他们为使学生们成长为性格活泼、自立自强、合群合作的一代新人所做的努力。李晖东说:“梅丽小学格外推崇赏识教育,在后进生教育的探索上也下了很大的工夫,我觉得这是‘阳光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

“学生看起来不可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在还没开始时就已经结束了。”李晖东希望这句话能与所有的教育同行共勉。

梅丽“阳光”,家庭共享

学生好比种子,需要教师、家庭、社会供给他们充足的土壤、水分、养料、空气和阳光。研究结果也表明,家庭是影响学生品德、观念、习惯形成的第一因素。因此,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然而,由于梅丽校园所处环境及生源的特殊性,大部分学生都缺乏来自家庭的教育,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会受到来自家庭的不良影响。为帮助家长走出家教的误区,探索家庭教育的艺术,梅丽小学从2005年9月起,就把“阳光家庭”列为了“阳光教育行动研究”课题的一项子课题,而且重点开展了“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工作。

李晖东校长告诉记者,“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活动是在分析调研问卷的基础上起步的。首先,校方根据调研结果把学生所在的家庭进行了分类,如:深户家庭(笔者注:拥有深圳户口的家庭)、暂住家庭、单亲家庭、特困家庭等;其次,学校根据不同的分类组织每一类家庭的座谈会,着重了解各类家庭在建设“学习型家庭”过程中的需求并做好针对家长的培训和宣传工作。

调查论证之后则是具体的实践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梅丽小学的教师纷纷行动起来,向家长推荐阅读书目,提供上门辅导,指导不同家庭拟定操作性强的亲子学习活动计划,指导家长、孩子撰写创建心得,举办家庭摄影大赛和亲子趣味运动会,开展“父母与孩子的真诚对话”征文比赛,开展“学习型家庭”的创建评比活动等等。另外,学校还利用校报《俏梅》宣传“学习型家庭”的创建理论及创建经验,并表彰典型,以期扩大影响,鼓励创新性探索的不断涌现。

每一个学校都很重视家校联动,为什么梅丽小学创建“学习型家庭”的举措能够冠以“阳光”之名?这只是一种称呼上的“美化”还是有其深意?

当记者抛出这个甚为尖锐的问题时,李晖东校长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他说:“没有人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与家庭,但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权利通过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和努力去改善不利的处境。”

在李晖东看来,梅丽小学在构建“学习型家庭”的过程中没有搞“一刀切”,而是对不同类型的家庭提出了不同的目标,为不同家庭“量身定做”了构建方案,避免了“学习型家庭”的“千家一面”,使其能以最恰切的方式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助力。构建“学习型家庭”可以采取积极的“作为”,如学习书本知识、听讲座、上家长学校学习、家庭成员同读一本书、共商家事等;也可以采取积极的“不作为”,如全体家庭成员减少搓麻将、玩游戏的时间,尽量少应酬等。不同家庭可以选择自己最能接受的方式迈出“一小步”,然后让这一个个“一小步”汇集成家庭环境的大改变。

“阳光家庭”的创建拓宽了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促成了终身学习理念在家校中的进一步扎根,拓展了素质教育及家庭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增进了亲子间的沟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家庭生活的质量,让那些流动中的“花朵”获得了更多来自家庭的阳光。

书香校园中的“阳光童话”

“读自己创作的书”对于小学生而言,怎么听都像天方夜谭,但这在梅丽小学却早已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在梅丽,很多学生都藏有一本名为《阳光童话》的图书,他们不仅是这本书的读者,同时还是作者。

说起梅丽小学的《阳光童话》,李晖东露出了十分骄傲的神色。他说,大家目前看到的《阳光童话》一书是学校“阳光童话”行动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更是梅丽小学在打造书香校园的过程中最令人瞩目的“亮点”。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李晖东坦言,创作的前提必然是阅读,当初为了让好动贪玩的学生们静下心来读书,为了营造校园里良好的读书氛围,他着实费了一番工夫。

书香环境的打造是关键的一步。当时学校除了加强图书馆建设、丰富藏书量外,还要求每个班都建一个“读书角”,由班主任负责挑选图书馆中的藏书,定期对读书角的已有图书进行更换、补充,让适合孩子的读物与孩子“零距离”,以营造便利的读书条件。此外,悬挂在校园显著位置的多幅读书宣传画和标语,遍布各个教室的读书“格言牌”以及读书宣传专栏,学生们每天都要经过的“古诗鉴赏长廊”都在营造着浓郁的书香氛围。

在迈出打造书香环境的关键一步后,学校制定了《师生读书制度》,对不同年级师生的周阅读时间做出了明确的量化规定;还为教师们购买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书籍,并为每位教师支付一份刊物的订阅费用,好让教师先行参与到读书、写作、谈体会的活动中去。等到“阳光读书”交流会、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的纷纷开展逐渐让“读书”成为梅丽的一种“时尚”时,“阳光童话”诞生的基础条件都已准备妥当。

童年离不开童话滋养,童心离不开童话孵化,童真离不开童话灌溉。李晖东说:“众所周知,读童话能够让孩子们宣泄情感、习得智慧、看到希望,那写童话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多少人想过,更别说去尝试了。而我们不仅大胆地设想了,还勇敢地尝试了。”

李晖东告诉记者,童话创作的过程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为书香校园成果的巩固助上了一臂之力,更重要的是,从孩子们笔端流淌出来的那一个个精致奇妙的童话故事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感得到了升华,似乎让他们长出了翅膀,远离了日常生活环境的鱼龙混杂,飞向了无比美好的童年梦想与阳光之中。

“阳光童话”为学校赢来了荣誉的累累硕果:在深圳市“读书月”活动中,学校连续三年荣获“童话创作”集体一等奖,累积有近200名学生分获“童话创作”的金、银、铜奖;学生习作不时见报,学生的童话创作集《阳光童话》已正式出版,目前《阳光童话2》也即将与读者见面;学校在2008年被评为了“深圳市书香校园”,近年来先后获得深圳市“办学效益奖”“文明单位”等十多项荣誉。

由广东省委宣传部颁发的“书香校园”牌匾一直挂在李晖东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梅丽小学创建“阳光文化”,打造书香、和谐校园的艰辛与成绩似乎都浓缩在了那四个烫金大字中。

最是书香能致远。李晖东说:“‘阳光童话’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小学写作教学改革本身的意义,它在激发孩子们创作欲望,开发其生活联想能力的基础上,促使他们去自觉地辨别是非、美丑、善恶,自觉地摈弃不良品行,变得注重环保、同情弱小、团结合作、勤劳勇敢,从而激发了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这正是‘阳光教育’的真谛。”

结语

打动人心,只需坚守。时至今日,梅丽小学仍然是一所“城中村学校”,依然被拥杂街道与城市“借居客”包围着,但当周边人们再议起它时,会说:“就是那个搞‘阳光教育’的学校吧”,积弱梅丽的印象在人们脑中已经荡然无存,“阳光梅丽”的形象开始深入人心。

梅丽小学以阳光之心,塑阳光文化,育阳光之人,铸阳光品牌,逐渐走出了一条“城中村学校”的内涵发展之路,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着智慧的“阳光”。

(实习生刘钟遥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