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微田园”,新村中的新景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微田园”,新村中的新景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3年11月15日中午12点,63岁的李光辉在自家屋后的菜地里摘芹菜。“水已经烧起,准备煮点面条。”李光辉的家就在都江堰市柳街镇鹤鸣社区,她在附近的花卉基地打工,每天中午回来吃饭。“我的两分地这一季种的是蒜苗、冬寒菜、莴笋、莲花白、大蒜等,一年种三季,根本吃不完。我经常让邻居们来摘,爱吃哪样摘哪样。”李光辉的邻居、81岁的罗绍华大爷边除草边说。

曾经在灾后重建安置点普遍存在的农民吃菜难、生活成本高的问题通过“微田园”得到了解决。

田在院中 院在田中

所谓“微田园”,诞生于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时期的德阳绵竹市清平乡。清平乡耕地面积因地震灾害、水毁锐减。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清平乡政府有意识地将房前屋后留给农民作小菜园:聚居点可以种蔬菜瓜果,既有了小菜园,又美化了环境。村民们把这种“农田式绿化”形象地称为“微田园”。

萌芽于乡间,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践,“微田园”展现出无限活力,并迅速在全省各地农村绵延开来。

成都市首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的鹤鸣村曾经率先完成了农村土地实测、确权工作。2009年以来,柳街镇依托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全域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在鹤鸣村安置点筹建之初,公共绿地作为“微田园”概念的雏形就被融入规划建设中,镇党委、政府按照群众自主原则,因地制宜,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实际,以院落为中心采取庭院组团式规划建设。以种植蔬菜的方式来代替绿化,形成了“田在院中、院在田中”独具田园特色的安置大院的总体规划。全镇共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20个,建设“微田园”19亩,人均占有量8.97平方米。

“草坪没效益。”45岁的卫生保洁员赵志华说,“我种的菜地一年换两三季,利用一早一晚的空余时间种菜。农用地种粮食,我们一家人基本不用买菜,减轻了生活压力,现在的生活比城里好。”

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导郭晓鸣认为,新农村建设是要建设农民的美好家园,不能把城市的钢筋水泥崇拜搬到农村去,必须要保留农村的乡村特色、田园风光、农家情趣等差异性形态,以乡村异质性特征保持对城市的吸引力,建设“微田园”正是对现代新村建设理念的鲜活体现。

“自己管自己的家务”

经历了确权、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三个阶段,再次见到余跃,他的职务也由八组组长、村主任变成现在的鹤鸣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眼前的他,已经没有了确权时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时的疲惫,而是神情自若地摆谈村民自治。

在鹤鸣社区,与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改革相呼应,村级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改革水到渠成。余跃等基层干部认识到提高村级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效率,必须加强农村社会管理。

农民变成社区居民,社区一度存在环境卫生差、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的情况,更谈不上绿化美化环境。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和新村聚居点。“村‘两委’和议事会认为,建设容易管理难,应该让老百姓成立一个业主委员会,管理好社区各项事务,让大家住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余跃说。

2012年4月,经过投票选举,52岁的肖光旭走马上任,成为鹤鸣社区第一任管理委员会主任,与副主任程小华和其他3名成员共同管理社区事务。为此,肖光旭还专门参加了都江堰市物业管理专业培训。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学,肖光旭只能慢慢摸索。“这种新型社区刚开始开展工作很困难,群众不理解,沟通也难,我就从治理脏乱差做起。”肖光旭回忆说。社区有1748人,除了4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剩下的1300多人每人一年缴纳35元清洁费,聘用本社区5个村民作为保洁员,负责全社区的清洁卫生工作。“我专门打扫村办公室卫生,一天工作8小时,一个月有600元收入。”赵志华说。

居住环境越来越干净,渐渐地,村民们开始信任这个组织。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蒋远胜认为,“微田园”有效利用了房前屋后的土地资源,但是需要规范管理、合理规划,避免发生占用开敞空间和公共绿地行为,使“微田园”与新村园林景观和谐相融。

“通过召开住户大会,我们按照群众自愿原则对房前屋后的绿化区域进行人均分配,并制订了《菜地管理细则》和《五优菜地评比标准》等,形成了长效管理和激励机制,要求住户对照细则对自家‘微田园’进行种植、维护和管理,既保持了小区的环境优美整洁,又倡导农民树立文明新风。”肖光旭在全社区开展每季度“五优菜地”(品种优、种植优、管理优、长势优、环境优)评选,并对“文明示范户”和种菜能手进行表彰奖励,对换季不种或荒废的菜地连续两次通知不整改的予以收回,交由种菜能手种植。

“肖光旭是我们的‘钻家’,随时钻了这家钻那家,给我们讲各种管理规定。”社区妇女主任黄志如笑着说,“正是他们艰辛的付出,管理好了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家务,才有我们今天的田园生活。”现在,每天来鹤鸣社区参观学习、旅游的人络绎不绝。鹤鸣社区“微田园”的实践表明,“微田园”的意义不仅仅局限在种植蔬菜层面,而是赋予田园生活更新的时代内涵。

“今后还要更好地发展产业”

“要说问题,目前我们经济上还是有点困难。”黄志如说,“社区只有蔬菜和花卉两个基地。”

“应该多搞产业,增加收入还是要靠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满生活。”经营了10多年花卉产业的肖光旭也有同样的看法。

鹤鸣社区群众迫切要求发展的渴望在都江堰市农业发展局局长兰天雪那里找到了答案。“都江堰这个国际旅游城市相当于一个大盆景,我们的努力方向就是,移步换景,能够实现景城一体、景村一体。为此,我们请四川农业大学按照国际农旅产业之都的定位,帮助我们做规划,构建农旅融合、一三互动的产业体系,尽可能把最鲜明的资源特色、生态特色、产业特色转化为最突出的产业优势。”

资料表明,2009年―2012年,都江堰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综合收入分别增长36.8%和23.6%,一三产业互动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吕火明认为,“微田园”建设,要注重规划,与新村的集中居住有效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目的。

兰天雪告诉记者,结合乡村旅游实施“微田园”后期建设项目,2012年,由香港冠城集团投资的鹤鸣珍稀水果及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园项目在鹤鸣社区启动,项目总投资6亿元。该项目租用鹤鸣社区土地150亩,主要种植热带珍稀水果珍珠芭乐、杨桃、凤梨、释迦、黑珍珠莲雾,辅助种植薰衣草、甜菊、三角梅、印度榕等经济作物。该项目实施后,将在柳街镇鹤鸣社区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系统,最终发展成为鹤鸣珍稀水果产业园生态农业旅游度假区,带动鹤鸣社区约2000亩农田产业的高效发展,并把产业影响扩大到周边农村,直至在都江堰市建立起中国西部最具规模的热带珍稀水果种植、物流中心。

“‘微田园’作为四川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创造,把现代文明与乡村气息有机结合起来,既方便群众发展经济,又充满农村生活情趣;既富有现代乡村生活气息,又凸显农家庭院特色;既符合中央精神,又满足了农民群众的愿望,实现了产业发展、环境优化、农民增收多赢和社会和谐。”省委常委、农工委主任李昌平表示,接下来,四川将进一步加强对平原、丘陵、盆周山区和民族地区的分类指导,加快建设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瓜熟稻香、鸡犬之声相闻的和谐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