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奥地利建筑全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奥地利建筑全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7年11月,我有幸应奥地利文化、建筑和教育部之邀,赴奥地利对其当代建筑进行考察。在文化部官员们紧凑而高效的安排下,匆匆10日,不仅访问了维也纳。格拉兹(Graz)和因斯布鲁克(Innsbruck)等大城市,也深入到Egg这样鲜有国人知道的山区小镇;不仅亲身体验到Sezession House这样彪炳建筑史的名师之作,也进入乳品工厂,酒庄这类在建筑学上具有意义的小房子,本期奥地利建筑专辑的主要内容都取材于这次建筑之旅。

回顾此行,感觉奥国建筑同行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一是他们在处理新建筑与其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时,手法成熟而多样。究其原因,这大概取决于建筑师对基地周边历史和文化的态度,理解与专业技巧。作为一个有着深厚艺术和建筑文化积淀的国家,此行造访的建筑中,除了一座葡萄酒庄建筑被建在一望无际的葡萄园正中,可谓立于无处之地(in the middle of nowhere),而无需考虑新旧关系外,其他建筑新旧关系无处不在,而且处理手法多种多样。有旧瓶装新酒的,如煤气罐和磨坊,历史更多的成了一件外衣,包裹其中的现代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内容;也有在旧建筑中加建的,比如美丽殿酒店。这个项目的设计者对历史的态度更多地是不介入,在这里,历史也好,往日记忆也罢,都被小心地、有选择地以试管收藏。还有身陷设计平庸的邻里之间,绝不妥协的,比如Loisium和金房子,在彰显自己的原则下与周围协调”。走得更远的,是特立独行的自称“友善的外星人”的Kunsthaus Gmz、河中岛船和露天剧场。感觉上,反骨仍在的老建筑师跟急欲表达的年轻建筑师一道,都在展望未来,但年老的态度似乎已经和缓许多,不论对远处山上的历史地标还是紧邻的红顶民宅,不见得妥协,却试图对话。年轻建筑师相对更为特立独行,全无退让。最让人久久难忘的却是美泉宫门前的那个广场。当时广场上盖着雪,一眼望去空无一物人迹杳然。大惊讶于在这样一个交通繁忙的地点,设计者能营造出如此的静谧。这大概就是“场所的力量”吧?这种力量无法拍照,无法记录,除了身处其中很难得其妙处。更何况这里还连着皇宫和上世纪的建筑先锋,所担负的历史担子不可谓不重。

此行的第二点体会是奥国建筑师介入建筑规划开发项目之深以及角色的多元。在造访的多个项目中,建筑师的角色远非组织设计和指导施工那么简单。在一些政府的规划设计项目中,他们以专家身份,不仅对设计本身,也对开发模式出谋划策,比如大片住宅的规划设计如煤气罐或者维也纳2000。类似的情形在他们与私人开发商之间,发生更为频密,比如集合住宅。在金房子项目中,建筑师干脆成了半个出资甲方,金房子成功之后,他们又以同样模式开发并设计了临近街道上的另一所房子。在这些项目中,建筑师不仅是艺术家 更是与政府或者私人的开发者站在同一战线上的合作者。他们从建筑的使用方式出发,努力提供给业主更多的可能性和附加价值。

此外为了给诸位读者更多有关奥利地当代建筑的背景资讯,在简单的介绍项目之余,本期还收入一篇建筑史论文节选。介绍了奥地利建筑史上最有名的流派之一:“格拉兹新建筑运动”。文章作者是著名的建筑史家,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Peter Blundell-Jones教授,他曾与Andrew Saint和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一道作为顾问协助DanCruickshank编辑完成单卷本的第20版《弗莱彻建筑史》(SirBanisterFletcher's ahistory of architecture)。

在介绍建筑之余我们也擦艺术的边,请奥地利艺术家Marbod Fritsch撰文介绍奥利地建筑与环境艺术之间的互动,同时介绍了他的三个环境艺术作品,他分别尝试用彩条讨论观看;用一扇门讨论内与外,以及无目的之抵达;用一个道闸讨论国境,以至于一切边界。

在本专辑的最后,为提供奥地利建筑旅行的相关资讯,我们还收入了一篇游记,同时详细列明诸多值得一看的建筑作品的地址,供大家安排旅行时参考。

能够有此机会与各位分享此一行的见闻与体验,是机缘也是幸事。展现在这里的,是尽可能的建筑全景,代表了奥地利各区日常建筑实践的整体发展水平。大师也许不多,多的是正努力把平常建筑变得不平庸的建筑师们。他们思考着,坚持着、挣扎着在各种制约的层层围困之中取得平衡甚至寻到突破,正如你我。